正文 第一章 人口環境運動(三)(1 / 1)

與自然環境一樣,人工環境也具有空間性和時間性。就其空間性而言,一方麵人工環境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如我國北方的糧田與江南的桑田不同,西南少數民族的竹樓、黃土高原的窯洞、內蒙古草原的蒙古包也都各有特點,人工環境是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因地製宜創造出來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另一方麵,人工環境在空間範圍上有大有小,如人類居住的環境有院落、村落和城市之別,工礦有大型、中型和小型之分。就時間性而言,人工環境不斷變化,這種變化一般多是由人為因素引起的。例如,隨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斷增強,人類的居室環境由最初的巢穴,經由茅屋、磚舍,發展到今天的防震、防噪聲和配備自動化空調設備的現代化住宅;由於煤的開發和廣泛用於生產和生活,在今天,其排放物嚴重地汙染了城市;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形成酸雨,使一些名勝古跡麵目全非等等;說明了人工環境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人類生存環境,是由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構成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一方麵,不僅人工環境是人類的生存環境,而且自然環境也是人類的生存環境。曆史告訴我們,人類是自然環境的產物,人類的發展一時一刻也離不開自然環境。另一方麵,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人工環境要依靠自然環境來調節、涵養,才能更好地適合於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需要。如果自然環境惡化,就會造成對人工環境的損害,有時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損害。如由於二氧化碳增多造成大氣環境因素的惡化,可能導致和加劇地球的“溫室效應”,因此帶來的海水上漲將淹沒一些沿海的都市。另外,自然環境並非都是人類最理想的生存環境,其有賴於人工環境的美化和陪襯,北京頤和園和杭州西湖等,都是經過人工創造和美化的自然環境。但是,人工環境的不適當的創建和發展,又會損害自然環境,例如過度的森林砍伐,大量毀草開荒、圍湖造田、圍海造田等,都造成了自然環境的惡化、生態的破壞。

因此,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應該在保護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同時,促進二者發展變化過程中的良性循環。自然環境在人類出現很久以前,就已經曆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地球史到現在約50億年,最初若幹億年中,在來自地球內部的內能和主要來自太陽輻射的外能共同作用下,通過一係列物質能量遷移轉化的過程,形成了地球表麵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又經過若幹億年之後,在強烈的紫外線作用下,礦物質水溶液和大氣滲透的界麵上,出現了高分子化合物,標誌著地球曆史由單純的物理性環境進入了化學性環境。在高分子化合物繼續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轉化為最低級最原始的無氧呼吸生物,始創了地球史上生物環境的開端。無氧呼吸生物在其進化的過程中,從水分子中分解出氧氣,這是地球環境中有氧氣的開端。在大氣中,由於氧氣的逐步充實,一方麵促進臭氧的形成,並在10~50千米高空的平流層中,構成了一個稀薄的臭氧層,阻擋住了過多太陽紫外線輻射到達地球表麵,臭氧層是生物生存的保護性屏障;另一方麵,呼吸氧的生物開始出現,加速了生物本身的進化過程,使高等生物成了占優勢的生物,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在地球表麵出現了生物圈。在生物圈的作用下,又有土壤圈的形成,土壤圈反過來又大大地促進了生物圈的發展。地球表麵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土壤圈的出現,標誌著以生物為主體的自然環境形成了,可見自然環境是地球曆史上長期的自然發展的結果。人工環境是人類出現以後,在自然環境的懷抱裏,人類運用自己特有的智能或技術,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而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