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中國生態失衡與經濟損失(三)(1 / 3)

(4)土地資源枯竭

在我國目前土地開發利用中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大麵積土地質量退化(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堿化、潛育化以及土地汙染等);二是土地浪費、優良耕地減少。後者是指土地利用不合理,亂占濫用耕地等。毀林、毀草開荒和不適當的樵采、放牧,破壞了植被,加劇了水土流失,這是當前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主要問題。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仍然是:點上有治理,麵上在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50年代全國水土流失麵積約150萬平方千米。50年來,雖然做了大量的治理工作,但水土流失仍有擴大和加劇的趨勢。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約占總耕地麵積的33.3%。就侵蝕而言,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目前水土流失麵積約43萬平方千米,其中嚴重流失麵積約28萬平方千米,黃河每年流出三門峽的泥沙約16億噸。黃土高原之所以水土流失嚴重,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是黃土本身性質疏鬆、質地均勻、無團粒結構,雖然碳酸鈣含量很高,但缺乏有機質,土粒之間缺乏鈣質膠結,在水中很容易分散,抗侵蝕的能力很低,黃土的垂直劈理極為發達,容易造成侵蝕和崩塌。另外,黃土高原降水集中、且強度大,更助長了侵蝕。

自然因素是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基礎,但造成流失現象更多的是人為因素所引起。人為因素包括無限製的毀林挖草、開墾(目前60%的耕地都分布在陡坡)、放牧等,破壞植被,使地麵失去保護。目前陝西省水土流失麵積已達13.2萬平方千米,占總土地麵積的64%。陝西省內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嚴重,每年由陝北、關中輸入黃河的泥沙量約8~9億噸,占三門峽以上總輸沙量的一半;省內長江流域麵積7.3萬平方千米,占長江流域總麵積的4%,每年輸入長江的泥沙達1.3億噸,占長江年輸沙量的19%,是長江泥沙主要來源之一。陝北黃土高原風沙區溝壑區生態破壞極為嚴重,侵蝕模數最大可達3.5萬噸/(平方千米/年),陝南山地土壤侵蝕模數一般為500~2000噸/(平方千米/年)。

坡耕地是泥沙主要來源之一,坡地經過翻地耕耘,土質疏鬆,植被覆蓋度低,在一定的坡度條件下,遇到降水即有泥沙流失,坡度愈大泥沙流亦大,甚至出現泥石流和崩塌。陝南石質坡地廣泛分布著花崗石、片麻岩等,其風化殘積物覆蓋地麵,土石混雜,遇有暴雨和洪水,除水土流失外,還發生泥石流、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蝕,形成大量推移質。年產生推移質在8000多萬噸。南方熱帶、亞熱帶山地丘陵區的水土流失也相當嚴重,並且日益加劇。江西省50年代水土流失麵積占全省麵積6.6%,60年代占10.8%,70年代占12.9%,80年代達到23.2%。長期以來,由於不合理的山地農業,如毀林開荒、刀耕火種等,使雲南省現有水土流失的耕地約占耕地總麵積的40%。

據統計,四川省1983年土壤侵蝕麵積為24.7萬平方千米,占幅員的43.5%,年侵蝕總量為10.27億噸,平均侵蝕模數為4160噸/(平方千米/年)。其中:中度侵蝕占侵蝕總麵積的35%,侵蝕模數3240噸/(平方千米/年),占總侵蝕量的27.6%。強度侵蝕占侵蝕總麵積的24.1%,侵蝕模數6281噸/(平方千米/年),占總侵蝕量的36.41%。四川省土壤侵蝕的主要來源一是劣化林地,包括疏林、未成年林、采伐跡地和中幼林地,年流失泥沙3.15億噸,占全省產沙量的34.18%,其次是坡耕地,年流失土壤2.25億噸,占全省總侵蝕量的21.4%,二者合計5.76億噸,占全省總侵蝕量的56.08%,同期整個長江上遊總侵蝕量為15.68億噸,四川就占了65.5%。泥石流是四川省水土流失的一種極端形式,近年來也有愈演愈烈之勢。四川省泥石流分布很廣,主要發生在全省各大江河的上中遊,由於山高坡陡,岩石破碎,坡麵堆積物多,一旦植被破壞,遇降雨易形成泥石流。從行政區域看,以前主要分布在涼山、渡口和雅安等川西南山區的十幾個縣,近來分布麵有增大趨勢,達縣、南充、成都、綿陽、廣元等的盆地邊山地部分及甘孜、阿壩兩州的河穀無林區也開始出現。20世紀30年代,全省發生泥石流的縣僅14個,五六十年代增為16個,70年代為109個,1981年竟達135個,而且還有逐漸蔓延擴展的趨勢。泥石流破壞性大,是一種惡性的自然災害。

廣東韓江上遊的水土流失相當嚴重。為此,1985年廣東省省委、省政府作了《關於認真整治韓江、北江上遊水土流失嚴重的決議》,決定從1986年開始,計劃用10年時間,每年投資800萬元,爭取把韓江、北江水土流失治理好。廣東省北部的韶關地區水土流失麵積較大,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森林植被的破壞,近20年新增加458.24平方千米的流失麵積,年平均新增27.43平方千米。另外,農村未能科學地開荒以及利用坡耕地耕種,造成生態環境失調。如英德縣1982年由特大暴雨引起的山林農田崩塌程度是隨著地麵坡度增大而愈加嚴重的:坡度29°以下的山坡,崩塌處數隻占5.8%,崩塌麵積隻占1.1%;30°~39°的山坡崩塌處數和麵積均在30%以上;40°以上的山坡均占60%以上。可見隻有合理利用坡耕地耕作,並有計劃地種植各種類型的農作物,就能達到利用自然、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有利於農村經濟發展的目的。海南島刀耕火種等山地農業的耕作也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刀耕火種在當地稱為“山蘭”。這是一種原始的耕種方法,由於砍燒了保護層,部分翻動了根係交織的土層,使光禿的地表直接受到衝刷,加速了土壤侵蝕,使土地完全裸露,造成貧瘠的荒山。全海南平均每年有近萬公頃刀耕火種地,而刀耕火種地第一年每公頃的水土流失量達75~90噸。按每噸表土常規含量計量,全年損失的氮磷鉀肥多達1100噸以下;刀耕火種每一年表土侵蝕深度達1.8~2.0厘米,而在植被條件良好的條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層需要100~400年,按此計算,因刀耕火種每年被雨水侵蝕的土層需要200~800年方能恢複;刀耕火種一般利用墾土自然能力,所以,一般栽種一次後讓其自然生長,過3~4年就會丟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