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中國生態失衡與經濟損失(三)(2 / 3)

天然林的反複燒毀,有機層流失,新的生命在這樣的環境中競爭,結果大片草地代替了天然林。目前刀耕火種若得不到製止,以五指山為中心的中低區將在不久的將來變成草地。由於水土流失,還帶來了一係列不良後果,除了跑水、跑土、跑肥外,很明顯的還有河床抬高、河流含沙量增加、水庫淤積、水利工程效益和通航能力降低。黃河從中遊帶來的泥沙每年約有4億噸沉積在下遊河道裏,使河床每年淤高10厘米,現在下遊許多河段河床高出地麵3~6厘米,最高地段達12厘米,嚴重威脅下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海南島昌化江水土流失量由50年代的56萬噸增加至70年代的88萬噸,增加了57%。四川省內年輸出泥沙為3.5億噸,占長江上遊輸沙量的51.4%。長江幹流輸沙量(宜昌站)由50年代5.2億噸增加至6.8億噸,長江輸沙量的增加,威脅了其中下遊地區的安全。河道通航能力的喪失,是河床淤高的惡果。江西50年代末全省河流通航總長1120千米,占總長的60.9%,通航河流259條,但到70年代末通航裏程隻有4937千米,減少55.9%,通航河流62條,減少76.1%,全省不通航的縣市由2個增加到4個,且通航裏程仍在繼續縮短,運輸量已由1957年占全省總運輸量的40%下降到1986年的16.3%。湖泊、水庫淤積,蓄水能力減低,防洪能力下降。

鄱陽湖年淤積泥沙1209.8萬噸,湖底淤高3毫米,加上圍湖造田,使湖麵由4766平方千米降為3000平方千米,平均每年漁業捕撈量減少2932.65噸。四川省全省水庫淤積率為2.8%,經調查,水庫年淤積量相當於當年興修水利新增供水量的35.4%。海南石碌水庫設計庫容1億立方米,其中,死庫容560萬立方米,1976年竣工後,不到4年時間,已淤積200多萬立方米,嚴重超過其正常淤積量。水土流失還威脅工礦交通設施安全。在山區,水土流失常導致泥石流和滑坡災害,1981年四川發洪水,泥石流災害遍及涼山、甘孜、阿壩等九個地市的135個縣,造成經濟損失達3億元以上。土地沙化是指由於植被遭到破壞,地麵失去覆蓋後,在幹旱和多風的條件下,出現風沙活動和類似沙漠景觀的現象。土地沙化主要是由於盲目開墾、過度樵采放牧、工礦交通建設中破壞植被以及水源變化和沙丘本身的移動造成的。據調查,沙化麵積的95%是由各種人為活動引起的。沙化是幹旱和半幹旱地區世界性的嚴重問題。中國草原地區從最東到最西都有沙化出現,在荒漠邊緣和農牧交錯區特別嚴重。近50年來,沙化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在發展。例如:內蒙古伊克昭盟平均每年沙化麵積為536平方千米。據1978年新疆荒地考查隊的調查,30年來塔裏木盆地發生不同程度沙化的土地麵積達1.4萬平方千米,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平均每年沙丘向外推移1~1.3米,使和田、幹田、若羌間的綠洲,在風沙侵襲下不斷向南退縮,有些地段公路甚至無法固定線路。青海省沙漠麵積由1959年的約6萬平方千米,擴大到1980年的約8萬平方千米,其中草原沙化麵積260萬公頃。甘肅河西走廊的騰格裏和帕吉林沙漠西南邊緣,沙丘在西北風作用下不斷向東南移動,蠶食張掖、臨澤和高台一帶的農田和村莊。由於沙漠化的加劇,使新疆的風沙浮塵天氣增多。至今全疆80多個縣市,已有55個受到沙漠化的威脅。

四川省沙化麵積中度者為1.44萬公頃,強度者為0.39萬公頃,主要分布於川西北高山地區,強度沙化全部在本區且集中於若爾蓋草原。這裏50年代沙化草場麵積不到700公頃,30年增加了36倍左右;中度沙化土地盆邊山坡還占有一部分,主要是在西部的幹旱河穀。另外,即使在濕潤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也存在一種農田的輕度沙化現象,其多因為水土流失,黏粒被衝失,沙粒殘留,天長日久,其肥力大大降低,漏水跑肥,海南島約有8萬公頃的水旱田受此影響而減產。次生鹽漬化主要是不合理的灌溉造成的。我國鹽堿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幹旱、半幹旱區和半濕潤區的黃淮平原、東北西部平原、黃河河套平原及西部內陸地區。此外,東部半濕潤和濕潤區的沿海地帶也有分布。估計總麵積在2600多萬公頃。在新疆、甘肅,受鹽漬化威脅的耕地占耕地麵積的30%~40%;內蒙古河套平原耕地中,中、重度鹽漬化耕地約占50%。鹽漬化耕地易溶鹽分含量高;作物生長發育不良,產量低,如不治理,鹽分越積越多,一旦超過作物耐鹽限度,作物無法生長,不得不棄耕。山東省魯西北黃泛平原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規模發展引水灌溉,由於忽視排水,導致地下水位普遍上升,發生大麵積次生鹽漬化。據山東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統計,目前仍有鹽堿耕地37.5萬公頃,占耕地麵積的22.8%。四川省鹽堿化土地麵積為10.3萬公頃,其中強度鹽堿化的100公頃為鹽井汙染所至,中度鹽堿化則是由土壤水鹽平衡在氣候和人為利用控製下失調而造成,主要分布於川西北高原,共計10.2萬公頃,占全省鹽堿土的99%,生產力均為正常土地的25%。潛育化水稻土的特點是在稻田土層的50~60厘米深處形成一個青灰色的還原層,不利水稻的生長,它是由土壤管理不擅或排灌措施不當而引起。潛育化水稻田,其土壤結構遭到破壞、通透性差,還原性物質大量積累,微生物活動減弱,有機質分解緩慢。水稻土次生潛育化主要發生在山丘間溝穀、河流沿岸、水庫周圍及渠係附近等地段。據調查,南方各省潛育化稻田約有40萬公頃,占全省稻田總麵積的20%。

從1949~1980年,城鄉建設用地約增加1500萬公頃,其中大部分占用的是良田,城鄉建設占用一些耕地是需要的,但現在問題是,由於缺乏統籌規劃和管理工作跟不上,不少項目寬打寬用、多征少用、早征晚用、征而不用或能用壞地用好地,浪費土地的現象相當普遍。在農村,隨著小集鎮、鄉鎮企業和農民住宅建設的發展,亂占耕地的問題也十分突出。廣東省非農業占用耕地現象最為嚴重。據調查統計,全省(包括海南)50年代耕地麵積最多,曾達346.7萬公頃,以後新增耕地彌補不了各種建設的占用,自1957年至1978年平均每年淨減1萬公頃,1983年又比1982年淨減少了2.27萬公頃。人均耕地從建國初期的1066.7平方米降至1982年的526.7平方米,而1985年則人均耕地隻有480平方米。除去海南島的耕地麵積減少,廣東全省1984年、1985年、1986年淨減耕地麵積分別為4.29萬公頃、8.13萬公頃、5.42萬公頃,三年之內共減少耕地17.85萬公頃,平均年減少5.95萬公頃,占全省耕地麵積(1983年)的6.5%,耕地逐年減少,並且速度有愈來愈大的趨勢,值得高度重視。雲南省1983~1985年耕地減少6.73萬公頃,平均每年減少2.24萬公頃,相當於平均每年減少一個中等縣的耕地麵積(全省各縣平均耕地為2.26萬公頃)。四川耕地麵積減少是從1958年開始的,到1984年共減少了121.2萬公頃,相當於減少了整個川西平原全部耕地!平均每年減少4.5萬公頃,相當於平均每年減少一個中等縣的耕地麵積。四川省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占用,近年來耕地占用失控。1983年占用耕地12.54萬公頃。耕地占用的原因據1985年當年情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