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2%是由於國家征地,集體占用比例為30.3%,個人建房占地則占22.53%。江西省1957年有耕地281.3萬公頃,人均0.152公頃,到1986年僅存236.4萬公頃,人均1.01畝,29年共減少44.87萬公頃,目前耕地減少仍未得到嚴格控製。陝西省隨著城鄉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建房、工礦交通建設逐年增加,至1985年全省已占耕地萬公頃,而且被侵占耕地大多是城市郊區和平原較好的耕地,對農業生產有一定的影響。從宏觀來看,耕地減少的速度還在加快。
(5)工礦開發對生態資源的影響
工礦開發不僅占用一定量的耕地,而且在生產過程中給整個生態環境所造成的損害也不可低估。工程道路建設、礦山開采利用過程中,不斷地鏟除表土,堆放礦土,對局部地區地貌、地力和植被有很大的影響。鬆散的泥土很容易被雨水帶走,造成水土流失,土壤養分喪失。礦物中某些有毒元素隨時威脅生態係統,而且還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目前群眾性開采方法比較落後,缺乏地質采礦技術和科學的經營管理,帶來的資源損失很大,回收利用率僅50%~60%;國營開采回收可達70%以上,民間開采部分僅達30%,特別是民間開采,亂挖亂采,對資源和生態破壞性很大。廣東省的礦山開采主要分布在粵北、粵東、粵西等地。粵北山區一是礦種齊全,二是礦點多,分布廣。礦山大部分由國家統一開發經營,而一些分散的小礦和尾礦則由地方企業和個人開采。由於礦山開采管理不善,出現廢水、廢土和廢礦四周流溢,汙染農田、江河,造成農田失收,農作物所含汙染物嚴重超標,某些地方群眾已出現生理病態。如英德縣硫鐵礦錦潭分礦采礦過程中所產生的黃泥漿和酸性廢水危害農田133公頃,造成減產,其中有近7公頃不能耕作,並對農田灌溉和人畜飲用的水資源危害很大。南雄、翁源、仁化縣鈾礦開采、水冶、運輸等過程放射性物質對生態環境產生嚴重汙染。據資料統計,三個鈾礦1983年排放廢水200多萬噸,排入江河的金屬鈾約800多千克,河流水生生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放射性物質通過食物鏈,直接或間接地危害人體健康。粵東汕頭地區,以稀土開采為主,如揭陽縣開采稀土場,是在新西河水庫集雨範圍之內,由於稀土礦水不斷流失,使得新西河水庫庫容減少,泥沙淤積量達803萬立方米,占正常庫容的31.7%,使得水庫區域水生生物、陸地植物環境變遷,生物種群減少,功能退化。
粵西地區也同樣出現了由於工礦企業的開發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如雲浮硫鐵礦產區,隨著礦產的不斷開采,破壞的土坡、棄土未能及時種植植被和建立防治設施,恢複生態環境,加上采礦廢水四溢,造成周圍農田、水源等的汙染和破壞,農田總體功能減弱。海南島礦山開發主要是昌江石碌海南鐵礦,開采過程對礦區丘陵山地的植被破壞較嚴重,形成大麵積的水土流失區。東方縣群眾近年來到處挖掘采金,成片的植被、作物和表土被挖掉,也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萬寧縣近幾年來的群眾性采鈦,已威脅到珍貴的青皮林自然保護區。海南島的群眾性采礦活動,近年來正遍及所有的縣,由於至今仍未製定有效的管理條例,所以大規模的群眾性采礦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很大。江西是全國十大有色金屬重點省份之一。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產135種,產地5000餘處,礦山總數已達23800個。在礦山開發建設過程中,由於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對該省生態環境也造成了破壞。據1987年調查,近10年來,全省采礦破壞植被麵積583.42平方千米,棄土泥沙量6.12億立方米,其中流失量高達5800萬立方米。在礦山水土流失中,以銅礦產生的棄土泥沙量最大,其次是鐵、鎢、煤、稀土諸礦。從開采方式看,露采破壞較重。由於露采在地麵作業,使大麵積森林植被被毀於一旦,表土剝離麵廣而量大,深度通常達2~10米,有的達幾十米。銅礦、鉭铌、瓷土及稀土礦等都以露采方式為主。稀土開采被群眾稱之為“搬家運動”。值得指出的是:集體和個人采礦地的水土流失狀況遠比國有礦山嚴重,這類礦山點多麵廣,采礦者們蜂擁而至,搶占資源,無組織亂采濫挖。他們采富不采貧、采易不采難、采近不采遠,不少山場被挖得支離破碎,千瘡百孔,致使地貌麵目全非。同時由於缺乏攔蓄設施,對深挖的表土和棄土又未作任何處理,因而加速了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