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中國生態失衡與經濟損失(四)(1 / 3)

3.中國生態文化

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的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並以與日俱增的信息高速公路將人類及地球表層網絡成地球村。工業文明已成為人類社會現代化的一種模式,引導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的新潮流。中國也正在堅定地向工業文明潮頭挺進。

(1)超級生命體:覺醒的地球工業文明果真能在全球範圍普遍實現嗎?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工業文明的基礎是有足夠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科學技術能不斷地開發出足夠的替代資源,然而資源有限和替代資源短缺這一事實,卻無情地動搖了這一基礎。由於短缺的資源向工業化國家富集,從而進一步拉大了國家間的貧富差距;缺乏生態倫理價值取向的惟經濟行為,又導致了一係列環境與發展的矛盾,對人類的生存與延續形成極大威脅。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提出確立一種新發展意識的文明觀——生態文明觀。生態文明觀以生態倫理為價值取向,工業文明為基礎,信息文明為手段,把以當代人類為中心的發展調整到以人類與自然相互作用為中心的發展上來,從根本上確保當代人類發展及其後代可持續的權利。中國的現代化不單是工業化,而且是如何利用信息文明、在一定的工業化基礎上跨越工業文明階段進入生態文明階段。針對我國近13億人口的生存與發展這兩個層麵,應該提出不同的發展戰略,進而為全人類提供一種超越工業文明的另一類發展之路,以5000年文明優秀傳統和現代創新實踐來構築一種新的世界發展模式。工業文明的最大成就在於產生了一對孿生兄弟——生態文明和信息文明。信息文明是生態文明得以實現的管理手段,實現生態文明要批判地吸收工業文明的積極成果,依靠資源增殖和信息增殖。資源增殖的意義在於建立生態文明的物質基礎,信息增殖的意義在於建立生態文明的精神基礎和管理體係;資源增殖的基礎是發展生態產業和利用科學技術開發替代產品;信息增殖的途徑在於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發展信息產業、加強科技文化知識和生態文明意識的傳播、普及和教育,等等。從更深的層次來看,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為了滿足我們時代整個人類的發展需求。地球上的一切國家、一切民族都必須在不損害、不掠奪後代的發展需求這一根本前提下求得發展,在空間上應遵守互利互補原則,不以鄰為壑;在時間上應遵守理性分配原則,不能在“赤字”

狀況下進行發展;在倫理上應遵守“人類與自然界的平衡”、所有國家和所有民族都一律有“平等發展的權利”以及“同舟共濟”等原則,其核心則是處理好“人類與自然界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實際上反映了人類史上一種嶄新的文明觀,可稱之為生態文明觀。劉宗超:《生態文明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走向》,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黃順基為該書作序,12頁。它繼承和發揚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長處,以人類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首先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這是一切曆史的基礎條件)為中心,把自然界放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地位。毫無疑問,任何社會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任何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都絲毫不能離開自然界這個永恒的基礎,“隻有一個地球”的概念最貼切、最清楚地表明了這種思想。從生態文明觀來看,人類與生存環境的共同進化就是生態文明,威脅其共同進化就是生態愚昧;隻有在最少耗費物質和充分利用信息進行管理,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作用,才能確保社會可持續發展,展現生態文明的無比輝煌。18世紀英國開始了一場影響人類曆史進程的工業革命,它很快在歐洲大陸形成了史無前例的、波瀾壯闊的工業化運動,而且至今仍在衝擊著整個世界。從那以後,世界曆史便從閉塞的農業社會邁入開放的工業社會,產生了人類史上一個新的文明——工業文明。

200多年的工業化運動,一方麵迅速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從而極大地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另一方麵,工業化運動的價值取向又過分強調了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給人們帶來的物質利益,並以高速掠奪自然資源、犧牲後代的利益為代價,於是就造成了資源枯竭、環境汙染、人口激增、生態失衡等種種困擾人類的全球問題,從而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第一次使人們覺醒:如果不改弦易轍,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地球環境有瀕臨毀滅的危險。現在,我們正經曆著一場更加激烈、更加深刻的科學技術革命,它實質上是空前巨大的生產力革命。這場革命將把人類社會帶向何處去?全世界都在關心這一有關人類命運與前途的、十分緊迫的曆史課題。在當代經濟、政治與科學技術的條件下,把可持續發展同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現代化建設結合起來,是一項極其複雜、極其艱巨的係統工程,需要一代接一代人作不懈的努力。20世紀是工業文明的世紀,是技術起決定作用的時代,其特征是技術知識從掌握自然力量擴展為掌握社會生活。人類社會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以至信息文明都沒有徹底與人類中心論劃界,認為凡為實現人類自身價值而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這就是人類中心崇拜。人類作為地球生物圈的組成,難道它的利益就是生物圈的整體利益嗎?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羅提出的“不可能性定理”,用數理邏輯證明:在人類社會範圍內,為了維護社會的價值選擇或利益,需要一個超越於市場主體的價值判斷。可持續發展這一新的全球生態文明觀,把阿羅定理從社會擴展到地球表層,認定人類必須從根本上轉變以往支配人們舊價值觀、舊倫理觀、舊思維觀、舊理性觀以及局限人們視野的狹隘的自我觀念、國家觀念、民族觀念。可持續發展是信息時代的發展模式,是經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前兩次選擇後進行的第三次選擇,是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相協調的新的社會結構模式。與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不同,它是生態與信息相統一的複合文明模式,這一模式的探索過程,對於中國社會現代化建設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目前國內係統科學界把熵的概念作為理解自然—社會—經濟複合係統的主線,但它仍是經典物理觀。和這種係統觀相比,信息增值觀是充分強調主體客體的共同進化,賦予了係統科學以價值觀,這是對係統科學的超越。信息增殖理論以信息增殖為核心,揭示出一般係統演化進程的本質,打破了以曆史為主線的研究人類文明進程的傳統方法,從理論上重建建了一個一般複雜係統從“無”到“有”的過程,從更深遠的意義上給出了一般複雜係統的可構築性,這是對傳統係統科學的突破。這種可構築性還將為研究人的思維的可構築性這一人工智能的重大前沿課題,提供一種劃時代意義的啟迪。人的思維是串行的,通過“分時”進行的。當你設立“我必須時時觀察我的思維是怎樣進行”時,就已中斷了你正常思維的進行。但從“覺醒的地球”這一命題出發,我們從地球這一超級“生命體”可看到,人的生命形式是不太高級的,因為他的眼耳、口、鼻、手、腳以及其他各種器官都形式太固定,功能單一,而地球則高級得多。地球能否生殖呢?至少可以想象,若某一個星球比人高級的生命體,他們有可能輕易地再造一個地球。人類在生態環境中生存是以一些低級的生命為基礎的。這些較低級生命,雖然沒有人類輝煌,但正是它們支持了人類文明的輝煌。愛護地球的“生命”就是愛護人類自己的“生命”。

因此,生態文明理論在揭示人類文明真諦的同時,還暗喻了一般生命進步的奧秘,揭示了從生命係統進化到全球生態文明深層的機製,即從全球價值觀的升華而提出生態文明是一種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大倫理觀,是向傳統價值觀提出的挑戰。生態文明與生態倫理的信息機製是現代哲學變動的突破口,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這將使傳統哲學觀念發生根本的轉變。我們相信,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將創造出真善美統一的“生態文明人”的完美形象,也許隻有在這個時候人類才能真正實現馬克思關於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思想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