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突出非指標評價方式
傳統的學校評價是一種指標評價,也可以稱作基礎性指標評價。所謂基礎性指標評價,是對學校常規工作的標準要求,也即學校必須做到的規範性工作的評價,如學校管理、師資隊伍建設、教育教學工作等。基礎性指標是辦好學校的基本要求,是教育發展的必備條件和製度保障,是衡量學校是否按教育規律辦事,合格與否的重要標誌。通過對基礎性指標的評價,可以判定一所學校是否合格,是否在按教育規律辦事,是否在依法辦學,從而引導學校紮紮實實地從規範化做起,為今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但由於學校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現實,隻靠單一的指標評價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學校發展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在實行基礎性指標評價的基礎上實行非指標評價,也即發展性指標評價,形成基礎性與發展性兩條線的評價製度。
在指標評價與非指標評價的關係上,發展性評價以非指標評價為基本方式。與指標相比,作為價值標準呈現的另一重要方式,非指標化的概括性問題,更具個性、針對性,效度更高,建設性更強。非指標評價給學校的自主發展以更大的空間和自主權。當然,與外行評價型的指標評價不同,非指標評價屬於內行評價,要求評價人不僅具備一定的教育和評價理論素養,更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發展性學校評價對外部評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對於以自評為主的學校本身,也是一個學習、研究和探索、提高的過程。因此,非指標學校自評,其科學、合理、有效的過程往往比評價結果更重要。
五、強化學校的專項評價
根據對學校評價內容的綜合性程度,可以把學校評價劃分為綜合評價和專項評價。綜合評價是對學校的各項工作進行全麵的、係統的評價,如學校辦學水平綜合評估。專項評價則是對學校局部工作或某一專門項目內容進行評價,如學校辦學條件專項評價、學校文化建設專項評價等。在綜合評價與專項評價的關係上,由於學校的發展總是非均衡的,因而在每一個發展階段學校都會有其主要的發展目標和相對突出的主要矛盾,發展性學校評價就是要及時地、有針對性地對學校工作的實施過程進行評價,以幫助學校更好地發展。可見,發展性學校評價是以針對發展重點的專項評價為主的。
當然,學校工作千頭萬緒涉及到方方麵麵,究竟選擇哪些方麵進行評價,主要是依據國家教育政策的要求和學校管理的需要來決定。一般來講,綜合評價無論是對評價人還是對被評價方學校來說,工作量都是很大的,通常可以周期性地進行,但不宜過於頻繁;相對而言,單項評價的組織工作則較為簡單,所以可以根據工作重點或上級的要求來組織實施。
閱讀材料7-1:
深圳市筍崗中學評價模式
辦學目標確定以後,為確保其實現,管理者手中要有根指揮棒,防止因偏離方向或形不成合力而無法達到目標。現結合我校管理工作實際談幾點看法。
一、找到了指揮棒
原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同誌在談片麵追求升學率和高考指揮棒的問題時說過:“是否能有另一種指揮棒,形成一套衡量教育質量的辦法……”我們找到的這種指揮棒就是現代教育評價。從學校開辦起,就牢牢地握緊這根指揮棒,把教育評價貫穿到學校各方麵工作的全過程,指揮學校向預定的辦學目標邁進。
結合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我們采用兩種評估模式:一種是以對工作作出總結為目標的總結性評價。這種評價有兩個層次:一是每學期一次由校長辦公室主持的自上而下對各部門、各教職員工作出鑒定並區分出等級的評估;二是每年一次由校代會主持的自下而上用《深圳市普通中學辦學條件辦學水平評價試行方案》(以下簡稱《市方案》)對學校全麵工作做出考察、評定,並預測未來發展方向的評價。
另一種評價模式是以對決策、計劃、活動提出改進意見的形成性評價,這是對整個過程進行診斷、調節、控製的評價。
這兩種評價模式的有機結合、相互滲透,有效地發揮了評價的總結性和形成性綜合功能,使評價真正成為引導學校邁向預定辦學目標的指揮棒。
評價的指揮棒作用主要是通過兩種形式表現出來的。
1.科學的指標體係。
評價是以一定目標為準繩的價值判斷過程,但目標往往比較原則、抽象、籠統。比如“辦學方向明確”就很抽象,也難測量,各人的理解不同,標準也不同,這也是以往的評價隨意性大的原因之一。為此,我們把這些評價目標用係統科學的方法分解為行為化、操作化,既能充分反映評價目標,又相互聯係的若幹指標。如“不任意增減課時”、“畢業生鞏固率”、“差生轉化率”……指標規定的內容看得見、摸得著。就像一麵鏡子,評價對象用它一對照,問題和成績立刻顯示出來,矯正的方向也就十分明確了。例如:我們學校開辦初期,因為沒有運動場而體育課開不齊,體育達標率不高,首屆教代會上用評價指標對照檢查,問題暴露出來。會後立即整改,使體育課教學質量大大提高。首屆初中畢業班體育統考取得可喜的成績,受到市、區領導的表揚。
2.暢通的反饋信息。
有了鏡子還要經常去照,也就是要有大量的評價信息輸進評價係統。
我們采用的是“多層次,多角度,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即評價對象是多層次的,信息來源是多角度的,這就使評價信息的收集完整翔實,評價信息的加工精細有效,評價信息的反饋渠道暢通,使評價這根指揮棒的指揮有了可靠的依據。同時由於信息來源麵廣,經加工處理後按程序及時反饋,既讓被評者服氣又避免了被評者與某個評價者個人的矛盾。例如:評價某班的課堂教學情況,有校領導的隨堂聽課,科、級組長的每周兩次抽查;有教務處的不定時巡堂,政教處的課堂常規檢查;還有《課堂日誌》中的師生自評及家長座談會、學生座談會反映的情況……這就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內外相通的信息流通網絡。
通過不同渠道得到的原始信息,分別被送到直接評價者處加工、處理、存貯,如有關教師的信息送到科、級組;有關科、級組的信息送到相應的處室。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分析處理,得到真實的、反映本質特征的、可靠的、有價值的評價信息。這些信息再逐層反饋到被評部門、被評者本人和指揮中心,促使其有效地調解、控製。
可見,評價指標和反饋信息都是指向預定目標的指揮棒。找到了指揮棒,我校的工作便逐步向程序化、科學化方向邁進。
二、用好指揮棒
1.用評價指揮棒替代應試指揮棒。
我們在學校開辦前,研究《筍崗中學辦學總體規劃》時就提出“要探索一條在普通中學堅持素質教育的路子”的目標,為了防止應試指揮棒的幹擾,順利實現這一目標,我們用評價這個指揮棒替代了應試指揮棒。把“素質教育”的目標納入評價係統,用反映“素質教育”目標的若幹指標來對照檢查我們的工作,防止偏離方向。例如,國家教委公布新課程方案後,很多教師提出要增加課時,我們用“不隨意增減課時”這一評價指標說服了這些教師,並鼓勵他們深化教學改革,應用現代化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堅持素質教育,不片麵強調“應試”,反而提高了學生的應試水平。開辦兩年,我校初中省會考曆史學科合格率均為100%,地理學科合格率分別為92%、97%,各項學科競賽也取得較好的成績。
2.把評價融入各項工作中去。
用好評價指揮棒的基本思想是:評價目標就是我們的辦學目標,評價指標就是我們的具體工作要求。為此,我們把評價貫穿到各項工作的全過程,並把每一項工作都配上一套評估指標,如“新老教師互幫”活動,配上老教師“指導備課次數”、“示範課次數”、青年教師“聽課次數”……使“新老教師互幫”工作不再因籠統、無評價手段而流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