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製定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政策
對於某一個特定的學校來說,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究竟保障些什麼,不能在一般意義上加以籠統地說明。發展性學校應該而且也必須將自己對於教育價值的理解、選擇和追求具體化、公開化,使之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實踐中可以操作的東西。發展性學校的教育質量政策,體現了作為組織的學校對教育價值的認識和選擇,體現了作為教育機構的學校對其自身使命的確認和承諾,體現了學校對教育教學活動性質的理解。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政策的具體內容,通常包括對教育價值的認識,對教育質量目標、教育質量管理任務的陳述,對教育質量管理體製和方法、教育質量評價活動與學校決策關係的說明等內容。教育質量政策是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學校教育質量管理活動的基本依據。製定合理的學校教育質量政策對於發展性學校來說可以使其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更加有效地保障教育教學質量提供政策指導。
(二)落實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的主體
發展性學校是一個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專門機構,保障學校的辦學質量是其法定的責任。作為一個組織,發展性學校必須對其自身的合理性及其績效負責。換句話說,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的主體,必須是法定的學校組織。但是對於學校而言,它隻是一個抽象的組織概念,因此必須要具體到學校中的組織成員才能將學校教育質量真正落實到位。
從大的方麵說,發展性學校中的所有成員,包括領導、教職工和學生都是學校這個組織的成員,都要對教育質量承擔一定的責任。但是因為在學校中各自所從事的工作和扮演的角色不同,所以每個人所承擔的具體責任也有所不同。首先,學校領導必須承擔重大的責任,因為在我國現行的學校組織管理體製中,學校領導作為學校組織的領導者和負責人,對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其次是教師,雖然學校領導在保障教育質量的活動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他們的影響隻有在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時才有意義。在一定的意義上,教師可以說在學校教育質量保障活動中處於核心地位,這一地位是其他任何人所不可替代的,因為無論多麼好的設備,無論多麼優越的條件,不通過教師這一環節的轉換就不能實現其價值。所以,在學校的管理中應該體現教師是學校教育質量保障活動最重要的主體這一認識。最後,作為學校的組織成員,學生同樣也是學校教育質量保障的主體之一。但是在我國,由於長期受到教師中心觀念的影響,許多教育者,包括學生在內往往都以為教育質量隻與教育者的素質和水平有關,很多時候,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的成效僅僅被看作是教育者對之進行加工塑造的結果。然而,任何人也無法否認,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前提是有學生的存在,沒有學生的存在和學習活動,教師的教也就沒有價值可言。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教學中去,是保證和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這樣看來,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效果,既有教師的責任,也有學生的責任。學生的責任就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努力學習,積極參與,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健全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的組織機構
要想有效地保障教育質量,發展性學校必須將其教育質量管理功能獨立化,將其對教育質量的關注組織化,即建立健全學校質量管理組織來貫徹和執行學校的質量政策,並落實教育質量保障的組織和個人責任。對不同的學校而言,由於各學校原有的管理體製和管理水平不同,所以,要建立健全學校教育質量保障的組織機構,其具體內容也應該有所區別。
學校教育質量管理體製是決定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體係效能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表明發展性學校對教育質量予以組織化關注的主要方式。缺乏地位獨立、職責明確、授權充分的質量管理機構,學校就隻能依靠現有的組織係統推行質量政策。在這種情況下,質量政策事實上是一種以整個學校作為執行主體的政策。經驗表明,依靠這種方式推行政策,政策執行主體的結構化程度太低,政策的執行責任不明確,這樣很可能使政策最終流於形式。因此,建立健全教育質量管理機構,明確教育質量政策的執行主體及其結構,是發展性學校建立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後續工作的效果。
發展性學校的教育質量保障組織機構建設,既可以以原有的組織機構作為基礎建設,也可以建立與原有機構相對獨立的教育質量管理機構。而究竟如何落實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各種功能,不僅要根據現實的需要,而且還要考慮其可能性。
(四)完善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的方法
要將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真正落到實處,還需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沒有具體的方法,學校教育質量保障就隻能陷入空談,最後變成一句空話。在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思想中,方法的問題極為重要,發展和完善學校教育質量保障方法,是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任務之一。
學校教育質量保障的方法一般有傳統的教育質量管理方法和工業的質量管理方法等。傳統的教育質量管理方法主要是指傳統上用於維持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方法。傳統的教育教學質量管理,包含在按計劃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的管理活動之中。在這一傳統中,教學質量管理的主要方法,是以計劃目標、內容和標準來規範教學活動。其中,最重要的是用於規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教學管理規章製度,從程序上保證教學活動進展和學生的學習進展與計劃安排一致。關於教學過程的質量的控製,對學生而言,主要用測驗和期中考試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師來說,則主要是領導檢查監督和階段性教學檢查。教學活動結果質量控製的主要方法,對學生是要堅持用嚴格的學業標準來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對教師則是要考核其工作量和教學成效。傳統的方法是一種管理控製的方法,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能夠滿足教育質量要求的有效方法。
工業質量管理方法是借鑒了現代工業質量管理方法,並將其運用於學校教育質量管理過程中的一種方法。工業質量管理方法和技術可以分為三組,即全麵質量管理常用方法和技術;質量保證方法提供的工具和技術;係統工程的方法技術。工業質量管理方法是在處理與產品有關的質量問題的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屬於客觀的方法,即使以定性的方式使用,其結果仍然具有客觀性,因此可以在技術上得到合理的解釋說明。實踐表明,如果運用得當,工業質量管理方法是可以促進和改善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比如近年來,源於產品質量管理的ISO9000質量認證製度,就對我國教育界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不少中小學已經或正在準備引進ISO9000質量認證的程序與方法。這一質量認證製度的基本思想對我國中小學的質量管理無疑是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的,但是由於中小學教育有著區別於工商業的很多重要特點,理論分析與實踐的調查也都表明,中小學不宜直接引進工商業品質管理的ISO9000質量認證製度。因為,教育活動與工業活動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工業活動的目的是獲取盡可能多的物質財富和剩餘價值,工業活動的管理是為了盡可能追求投入與產出間的最大效益,工業活動的過程是生產盡可能多的標準化物件;而教育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個性的、自由而全麵發展的人,教育活動的管理是服務於教育活動中教育者的專業發展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教育活動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通過交往、對話共同發展的過程,其中,受教育者享有與教育者同樣的人格尊嚴和被平等對待的權利,因而,若看不到教育活動與工業活動的差別而把兩者混同起來就會犯極大的錯誤。總而言之,教育是一種為了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的社會活動,個性與多樣性是教育活動的生命所在。教育與教育品質管理需要標準,但不能也不應當標準化。在教育上,標準化的考試可以較好地反映學生在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方麵的水平,但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高層次智慧技能的發揮。同樣,在較低的水平上,教育質量和教育質量管理的標準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學校教育的水平,但在較高的水平上,它又可能束縛學校的創新和學校的辦學特色,影響學校的個性與學生發展的個性。
除了上述兩種比較常用的方法外,還有學校結合自身具體的實際情況而獨立開發和創造的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方法。從我國學校的實踐情況來看,自己開發的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方法,一般是作為學校行政管理的輔助性措施來使用的。另外,借鑒國外學校開發、運用的學校教育質量保障方法,也是我國很多學校一直保持的良好傳統之一。當然,方法的價值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實踐證明,各種教學質量管理方法技術本身,不足以為自身的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說明,對方法技術效能的評價及其在保障教學質量活動中價值的判斷,也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在這一意義上,無論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哪些方麵,隻要不悖於質量保障的目的,任何方法技術原則上都可以使用。但是,必須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這些方法技術的運用,確實促進了學校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它們才能獲得繼續運用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