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體係(1 / 3)

一、什麼是教育質量

教育的質量問題,從來都是政府、社會機構、用人單位和家長共同關注的焦點。教育質量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所在,因而被稱為是學校教育的生命線。不斷改進和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是政府的要求、家長的期待,同時也是所有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們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標。但對於什麼是教育質量這一問題的回答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把教育質量當作學生取得的好成績,有人把教育質量當成學校達到的高升學率,也有人把教育質量看作學校教育滿足社會需要或完成政府所規定的任務和指標的程度。所有這些觀點都是對教育質量的某種解讀,但是可以看出,它們都是僅僅用外在於受教育者的功利價值來給教育質量下定義,而忽視了作為教育質量載體的受教育者的存在與發展,因為,“教育的基本價值,是促進受教育者的成長發展,使年輕一代具備一定社會所需要的認知、情感和體能素質,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夠在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

關於教育質量,許多教育者也做了有益的探討。我們認為,教育質量就是學校為了社會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需要而采取各種教育手段和措施,並使其達到一定標準的量度。這種標準的衡量,一是要視其是否滿足了社會的需要;二是要看它是否最終促進了受教育者身心的健康而全麵的發展。可見,這種教育質量觀是實然與應然的結合,是現實性與可能性的統一。

二、傳統學校教育質量管理思想的反思

對學校教育的質量進行控製和管理是發展性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傳統上,學校教育質量管理的達成主要是通過目標、標準和評價(或考核)這三者共同來實現的,其中,學校教育質量目標和標準的製定者以及評價的主體一般都是政府或其委托人。在我國基礎教育中主要存在著兩種評價方式,一種是對學校、教師或課程教學質量的評價,這種評價通常是上級對下級工作所做的正式的總結性評價。在這種評價活動中,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涇渭分明,甚至是對立的兩級,其中作為評價者的政府或其委托人根據預設的目的和標準對作為被評價者的學校、教師和學生進行評價。還有一種是針對學生所進行的評價,這種評價活動的組織管理與評價結論的表述與前一種情況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差別。

可以看出,在傳統的教育質量管理體製中,經過審定的課程計劃、學科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參考書和各種考試的標準答案或參考答案,被認為就是理所當然的“正確”標準。對於學校來說,學校的教育活動與教學管理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努力達到預先製定好了的標準。這樣,學校、教師需要做的事實上就隻有兩件事情,即教師必須按照預設的“正確”標準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並且隻能按照這種“正確的”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學校的任務則變成了設法讓教師按照“正確的”標準從事教育教學活動,並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據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或工作表現。在這種學校教育質量管理體係中,學校教育質量的評價主要被用來規範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行為,其基本功能就是鑒定合格與否,或為獎勵、處罰提供“合理的”依據,鼓勵甚至迫使學校、教師和學生按照既定的標準進行活動。可以說,在傳統的教育質量管理實踐中,教育評價主要被用作組織控製的手段,控製人們按照標準“正確地”做事,因而,教育教學質量被認為是通過組織控製獲得的。而學校教育質量管理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在學校中建立以評價為主要手段的教育質量保障體係,使教育評價作為組織的職能和組織學習的工具,幫助學校探索有效從事教育活動的途徑,保障學校的教育活動滿足現代社會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需求。

三、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思想的內涵

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思想就是要消除傳統的學校教育質量管理的過於組織化傾向,努力構建一個以發展性評價為主要手段的學校教育質量保障體係。這種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體係是學校為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一項主要措施,它以學校的發展為保障對象,以學校的質量文化為基礎,以不斷改進和完善學校的發展機製和管理製度為途徑,以對學校各項工作的發展性評價為手段,根據變動著的社會需要來不斷調整學校的發展目標、經常性地診斷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症結、持續地關心學校發展的過程,以保障學校在未來的持續發展。

具體地說,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就是以學校的發展為保障對象,通過學校的各種質量保障活動不斷增強學校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可能,並最終將學校發展的潛力和可能變為發展的現實。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體係以“質量為學校的生命”的基本理念、“追求卓越”、“崇尚一流”、“超越自我”的質量文化為基礎,它把質量的完善看作是一個學校和教師自我控製的過程,是一所學校和教師在自我激勵的基礎上不斷前進、不斷創新(包括製度的創新、機製的創新、教育方法與技術等方麵的創新)的過程。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體係以不斷完善學校的發展機製和管理製度為途徑,把建章立製與激勵員工完美結合起來,促進學校穩步的發展。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體係以對各項工作的診斷與評價為手段,為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提供反饋信息。

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①所謂教育質量,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的結果滿足預期需要的度量。普遍可接受的質量標準,是質量管理的起點而非終點;教育質量的高低,最終需要用學校教育活動的結果滿足預期需要的情況去衡量。②教育質量管理是一個學校的組織責任,是學校組織管理獨立的職能。③學校的教育質量活動是一個通過學習從而持續不斷地改進教育教學活動實踐效能的過程。④學生是學校教育質量管理關注的核心,教育質量管理的基本目標是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最終達到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而全麵的發展。⑤教育質量管理是一項係統性、結構化的工作,它與組織中的每一位成員、每一項工作都有關,教育質量進步有賴於組織中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與合作。⑥教師在學校教育質量進步活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隻有通過教師主動積極的努力,教育質量的提高才有可能發生。⑦教職工是學校最寶貴的資源之一,學校各級組織教育質量管理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組織管理機製,為所有組織中每一個成員追求教育質量進步提供動力、機會和條件等體製性支持。⑧學校教育質量管理的重點是教育活動過程質量的不斷改進和提高。⑨評價是學校教育質量管理的基本工具。⑩教育質量管理必須用事實說話,靠數據來管理。來自學校外部的對教育質量的體製性關注和支持,是學校內部教育質量進步的必要條件。

可以看出,在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思想中,學校的各種質量活動,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而全麵的發展為核心,以滿足社會的需要為目的,以教學活動過程的不斷改進和優化為方向,追求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價值的過程;學校的質量活動也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努力,不斷提高學校績效的係統化的過程;學校的質量活動還是一個學校教育質量不斷自我提高、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過程。改進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的重點就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之中,在於學校教育教學過程質量持續不斷的改進和提高。

四、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標準

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標準,實際上就是一個如何來評價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的量度問題。傳統的學校評價關注的是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也即人們常說的“雙基”),因而,其教育質量保障更多的是傾向於學生的智力發展。相比之下,發展性教育質量保障注重的是學生素質的全麵提升,從這一觀點出發,它認為質量標準包括以下三個方麵:①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在學生智力發展方麵,發展性教育質量保障並不否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重要性,然而,它更重視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它把非智力因素看作是促進學生智力提高的重要的支持手段,同時還把非智力因素也看作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②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統一。發展性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堅持把研究和解釋自然、注重分析與實證研究的科學教育與涉及人的倫理道德、價值情感、理想、文化等領域,並同時注重對善與美的修養與學習的人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③統一要求與培養個性的統一。發展性教育質量保障體係認為,對學校教育而言,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沒有統一的教育教學要求是不行的,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統一的教學模式不可能培養出為我們這個以多樣性為特征的世界所需要的具有各種特長和豐富個性的人才。隻有把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有可能真正找到教育理想和社會現實之間的契合點。

五、構建發展性學校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