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言(1 / 1)

“課程”一詞,英語為Curriculum,原出於拉丁語“跑道”(Cursumrace Course)。19世紀斯賓塞已在《教育論》(1861)中把教學內容的係統組織,稱之為“Curriculum”。1880年日本學者翻譯《教育論》時,把這個英文詞譯為“教育課程”。“跑道”,轉義為教育術語,意味著“學習者學習的路線”,又與“學習過程”(courseofstudy)同義,含有“人生之閱曆”的含義。一些當代課程學者提出從詞源上去重新理解“課程”(curriculum)。如美國的概念重建主義者威廉·派納把它理解成“存在經驗課程”(currere)。在派納看來,傳統的課程研究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錯誤地詮釋了“課程”的意義。從詞源學的角度看,curriculum是名詞,其含義是“跑道”(racecourse),對學生來說,它是預定性的和限製性的。currere是curriculum的拉丁文詞根,為動詞,回歸到currere,將使情況發生很大改變,currere不再強調靜態的“跑道”,而是強調跑在跑道上的動態過程和跑的經驗。

“課程”一詞,在我國,根據我國學者已有的係統考證,最早大約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翻譯的佛經中。北魏涼州沙門慧黨翻譯的《賢愚經·阿難總持品三十八中》中有雲:“爾時有一比丘,畜一沙彌,恒以嚴敕,教令誦經,日日課程。”

尤其是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頻頻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功夫”等,其含義主要指“功課及其進程”,這與今天人們對課程的日常理解已經極為接近。

在當代課程理論視域中,課程的全部核心問題,可以歸結為“為什麼學習”、“學習什麼”、“學習多少”、“怎樣學習”以及“學習得怎麼樣”等。課程論作為研究課程理論和實踐的一門學科或學問,是研究構成課程本身的課程存在(課程事實與課程行為)和課程價值的,其研究任務是探索課程運行規律、發展課程理論、指導課程實踐。限於本書的研究目的、視角和任務,本編不擬對課程論學科作出係統全麵的學術研究,而是選擇一些最重要的理論問題進行研究,比如課程的實質、課程實施、教材的三次開發、自主課程、課程行動領導等;總體上側重課程理論與應用實踐相結合的研究。課程是教育內容的主體和教育形式的表征,其作為一種現象或事實,必須首先明確予以解釋,因此,本編首先研究課程實質,然後研究課程改革,接著研究課程實施(含教學),再研究課程的新類型——自主課程,最後研究課程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