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撫琴(2 / 2)

我們心有靈犀相視一笑。待一切擺設安放妥當,已經臨近午時光景,母親將古琴拿了進來,小心翼翼放在適才安置好的琴台上。那台子簡單的式樣,隻有類似浮雕似的,清淺的幾處木紋,與古琴琴身上的夏蓮花樣很是契合,儒雅閑淡讓人忍不住撫手把玩。台子旁邊擺放兩個方凳,這樣母親就可以親自點撥指法於我。縱使我一無所知,還是輕輕撥了幾下,音節單調,毫無章法,但激越之音還是為這僻靜的琴室陡然增添了生動。

午飯父親自洋行返家,一身涼冽的氣息,一夜沁雨令江南春寒複返。我毛遂自薦帶父親參觀我和母親的傑作,父親果然十分欣賞:“如此甚好!”“那是,我與母親頗費了番心思呢,隻差一套茶具了。”他刮下我鼻尖,果然說:“晚上回來你一定可以見到,包滿意!”

屋外陰雨淅瀝,冷風吹得樹影婆娑,枝椏的棱角透過輕紗映射一室,暗影疏離間恍如隔世。順著屋簷滑落的晶瑩不厭其煩敲打窗前小徑上青苔遍布的石板,“啪嗒啪嗒”聲聲悅耳。

琴台旁邊端正擺放著那本母親視之如珍寶的曲譜。母親的授課總是從激發我的興趣與好奇心著手。娓娓講述那來自遠古的關於古箏的源遠流長和美談佳話。

“曆史上有四方最為著名的古琴。與它們相關的文人庶士也因其事跡名留千載。媽媽給你講這些是想你能做個至真至性愛琴懂琴的琴人。”

“第一方古琴是繞梁。名字的來源主要是因其音色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因為琴的主人是位帝王,恐因耽於琴音疏於國政,砸毀了繞梁,已不複存在。”我點頭,托腮聽的入神。

“第二方古琴名號鍾,琴師俞伯牙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鍾子期巧遇伯牙彈奏《高山流水》,能辯其音律,知其心意,要知道有些人或者窮其一生都未必能遇到知音。因此當得知鍾子期染病去世的消息,俞伯牙摔琴盟誓此生不再彈琴。那首令兩人相知結識的名曲《高山流水》因此也流傳千代隨後媽媽會連同外公的曲譜一並教於你。每每看到這兩個故事我都會覺得惋惜。媽媽希望你愛琴也是這個道理。”

“第三方古琴為綠綺。其主人為漢代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他以一曲《鳳求凰》與才女卓文君結為夫妻。被世人傳為美談。”

“第四方古琴為焦尾,是東漢文學家蔡邕在身世飄零時,用火中救出的桐木所製,其身處逆境仍然樂觀豁達的處事態度和焦尾獨特由來為後人稱道,至今仍流傳於世。”

“冰兒,一個優秀的琴師,會像愛自己一樣珍視自己的琴。碰壞了會痛心,媽媽所說的你自去慢慢體會。”母親眼中滿含深意:“終有一天你會發現,有琴可怡己怡人,有琴能排遣寂寞,讓人生快樂,就像古詩中所描寫的琴弦山水是知音,人的一生總要有所依托……或人間情誼或凡俗愛好。至於能不能修得正果那要靠你自己的悟性。”

我愛極了母親的聲音,婉轉動聽,猶如樂曲;字字珠璣,仿若甘露。令我形單影隻的童年不貧乏,讓一日複一日的歲月不幹涸,每聽到妙處或喜不自勝,或有感而發,亦喜亦悲,會同悲憫也含哀惋。

午後的光陰,如指端滑過的細膩流水,若隨風遊走的柳絮楊花,倏然而逝。待回過神夜色已降臨。父親如約帶來了一套茶具。頗得意地放在我和母親的麵前。倒不是十分金貴的物件,隻是那顏色暈染的賞心悅目。像將藍色的墨汁傾入水中變幻著萬種形狀,顏色由濃轉淡,淡的輕盈,濃的飽滿。倒也別致。父親笑著說:“怎樣,我的眼光還不錯吧,給點賞吧!”母親憋著笑:“賞你晚上吃頓好的,看在茶具的麵子上!”父親苦皺一張臉,說:“夫人好不小氣,幹脆請我喝茶喝個飽得了!”母親順水推舟道:“遵命!”父親一幅討賞不成委屈的樣子,我和母親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