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中國民族樂器發展簡述(1 / 3)

中國古樂器一般都具有雙重功能——表現性和實用性,這就是說這些樂器既是表現音樂的工具,又是勞動生產的工具,或是生活用具。如在《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記載有:“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穀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文中所說用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而成鼓。而“拊石擊石”則是先民們將狩獵的石器,敲擊成聲,以伴奏化裝成百獸的原始舞蹈。又有《漢書·楊惲傳》:“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這一記載,描述了人們酒後興趣大發,一麵敲擊盛酒用的器皿缶,一麵仰天歌唱。據此我們可以這樣想像一:古時的石磬可能源於某種片狀石製工具,先民們在長期勞動過程中,逐漸發現某種石製片狀工具能夠發聲,可以作為樂器,於是磬這件樂器就產生了。

樂器的實用性不僅表現在某些樂器原來是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器,並且人們用它們來傳遞一些特定的生活信息。如擊鼓出征、鳴金收陣、晨鍾暮鼓、打更報時、鳴鑼開道、擊鼓升堂等等。在中國有些少數民族至今仍保留著以吹奏口弦傳遞愛情的信息,口弦成了表達愛情的工具和信物。

樂器的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的發達和提高有著密切的關係。由石磬演變成金屬的磬和出現金屬的鍾,在石器時代是絕無可能,隻有當人類掌握了較高的冶煉技術才可以做到。也隻有當養蠶業和繅絲業的發明和發展,才可能產生“絲附木上”的琴、瑟、箏。

一、先秦時期

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先秦時期的樂器已有鼓、鞀、鼛、賁鼓、應、田、縣鼓、鍾、鏞、南、鉦、磬、缶、編磐、鈴、陶鈴、雅、祝、敔、和、鸞、簧、哨(陶製、骨製等)、塤、籥、龢鼇、言、蕭、管、篪、笙、琴、瑟、築等多種。在原始社會裏樂器的出現多與神話傳說、求神祭祀、民間舞蹈、勞動生活等方麵有著密切的聯係。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樂器除用於宗教、禮儀等場合外,主要是供統治者娛樂享受。在樂器製作上精美豪華,規模越來越大,如《呂氏春秋·侈樂》中所載:“夏桀、殷紂作為侈樂,大鼓、鍾、磬、管、蕭之音,以钜為美,以眾為觀;俶詭殊瑰,耳所未嚐聞,目所未嚐見,務以相過,不思度量。”

先秦時期的樂器,見於文獻記載的有近70種。僅在《詩經》一書中提及的即有29種,打擊樂器有鼓、鍾、鉦、磬、缶、鈴等21種,吹奏樂器有簫、管、塤、笙等6種,彈弦樂器有琴、瑟等2種。由於樂器品種的大大增加,於是在周代時產生了根據製作樂器的不同材料而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稱作“八音”分類法。

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大墓的地下音樂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樂器。無論是重達五千多斤的樂器巨人——64件編鍾,或是在造型、製作和彩繪都很精致的鼓、排簫、笙、瑟等,都向我們揭示了春秋戰國時中國音樂文化高度發展的狀況,它是中國古代樂器光輝創造的見證。

知識小百科:曾侯乙墓編鍾

曾侯乙墓編鍾:原名曾侯乙編鍾,屬於戰國時期,材料為木、青銅,架長748厘米,寬335厘米,高273厘米重4400公斤,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編鍾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鍾。鍾是一種打擊樂器,用於祭祀或宴飲時。最初的鍾是由商代的銅鐃演變而來,按其形製和懸掛方式又有甬鍾、鈕鍾、鎛鍾等不同稱呼。頻率不同的鍾依大小次序成組懸掛在鍾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階,稱之為編鍾。鍾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關。商代的鍾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東周時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戰國時期編鍾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

這套編鍾出自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曾侯乙編鍾數量巨大,完整無缺。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鍾架上。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鍾,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隻標注音名。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鍾,有長柄,鍾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鎛鍾共65枚。鍾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麵的。(在鼓中部和左麵標出不同音高如宮、羽、宮曾等22個名稱,另一麵鑄有律名、調式和高音名稱以及曾國與楚、周、齊、晉的律名和音階名稱的對應關係。另有一件鎛鍾,位於下層甬鍾中間,形體碩大,鈕呈雙龍蛇形,龍體卷曲,回首後顧,蛇位於龍首之上,盤繞相對,動勢躍然浮現。器表亦作蟠虺裝飾,枚扁平。鎛鍾上有銘文,記述此鎛鍾乃楚惠王贈送的殉葬品)。此外,更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體隻能發出一個樂音,但是編鍾的每件鍾都能發出兩個樂音,並且互不幹擾。

鍾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橫梁木質,繪飾以漆,橫梁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梁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以之作為鍾座,使編鍾更顯華貴。

這套編鍾深埋地下二千四百餘年,至今仍能演奏樂曲,音律準確,音色優美,是我們研究先秦音樂的重要資料。春秋戰國編鍾氣勢恢宏,後世多有仿製。宋徽宗崇古尚古,仿照當時出土的六件春秋時期宋成鍾鑄造了一組編鍾,稱“大晟”編鍾。鍾為橢圓形,扁體雙夔鈕,飾多層蟠虺紋,其形製呆板,紋飾模糊,是典型的宋仿銅器。後因戰事,這套鍾散落民間,至今可知有十餘件流傳於國內外,故宮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都有收藏。 北京市文物工作隊曾從廢銅中挑選出一件宋代小鍾,鍾鈕明顯是後續的,乃“大晟”編鍾之鈕,此鍾則可能是製假之人拚湊而成的一件偽器。

二、秦漢至魏晉時期

自秦漢以來,又不斷湧現出新樂器。如秦時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彈弦樂器——“百姓弦鞀而鼓之”。弦鞀(táo)是一種圓形音箱、直柄的琵琶,後至漢代發展成四弦十二柱的“漢琵琶”,又稱“阮鹹”。當時出現的樂器還有箏、琵琶(有秦漢子和阮鹹兩種不同的形製)、笛、方響、箜篌瑟(即臥箜篌)。箏、琵琶、笛均為《相和歌》的伴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