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裕德(1904年—1981年),祖籍寶山縣月浦新興鎮,1904年11月23日出生於上海。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生前曆任上海民族樂團第一副團長、中國音樂家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市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等職,還擔任過上海市政協委員。
孫裕德幼時便學簫並參加民間絲竹合奏,1917年進永盛泰報關行當學徒,1920年進上海電力公司任職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孫裕德開始從事專業的民族音樂工作。孫裕德自學徒時起就喜愛民族音樂,經常在午間和夜晚休息時,向民樂愛好者學習民族器樂的演奏技巧。1920年經同學介紹,參加了南市的“國樂研究社”,向研究社的輔導老師學習洞簫和琵琶,後成為該社的琵琶、洞簫骨幹。
1924年,孫裕德師從上海派琵琶宗師汪昱庭學習大套琵琶曲。汪昱庭的傳授嚴格認真,他的學藝生涯十分認真刻苦,每次上課回來便埋頭苦學。白天上班幹活,夜晚才能擠時間練習樂器。有時怕太晚了吵醒家人,他便躲到曬台上去練習。下雪天十隻手指從冰涼僵直練到手心發熱出汗為止,初學時,琵琶上常常留下道道被琴弦勒出的血櫻憑著他頑強的毅力和刻苦的鑽研精神,攻克了一首又一首艱難的樂曲,演奏技巧迅速提高,日趨成熟,他的琵琶及洞簫演奏技巧三十年代已在上海民樂界享有盛名。
1925年,以李廷鬆(琵琶)、孫裕德(洞簫)、李振家(二胡,去世後由蘇祖揚頂替)、俞樾亭(揚琴)等4人為骨幹的“霄樂團”(團長李廷鬆)活躍於上海的音樂舞台。他們的演奏活動十分頻繁,於是名聲日增,影響所及,連各國駐滬領事館、蘇聯駐華大使館也紛紛邀請他們去演奏,在當時國樂界有很大影響。
1938年,孫裕德基於抗日救國的義憤,參加“中國文化劇團”,和衛仲樂、許光毅等人同赴美國演出,揭露和控訴日寇的侵華暴行,並向美國人民介紹中國的文化藝術,還錄製了《簫聲紅樹裏》、《妝台秋思》兩首簫獨奏曲。他們的足跡 遍及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紐約和華盛頓等三十多個城市,受到美國聽眾的歡迎,美國報紙譽稱孫裕德為近代中國的音樂大使。
1939年5月回國後,孫裕德應邀擔任“上海友聲旅行團”國樂組的輔導工作。1941年國樂組取名“國樂研究會”,後改為“上海國樂研究會”,推選孫裕德為會長,並於1947年率部分成員再度赴美演出,取得很大成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族音樂事業,孫裕德夢寐以求的振興祖國民族音樂的願望終於實現了。1951年,上海民樂界成立了“上海市國樂聯誼會”,推舉衛仲樂為主任委員,孫裕德、陳日英、金祖禮為副主任委員。聯誼會把上海的國樂團體團結在一起,組織各種活動,使上海的民族音樂事業大大繁榮起來。除了頻繁參加國內各種場合的演出外,他還曾隨中國文化代表團先後到印度、緬甸、印尼、蘇聯及東歐各國訪問演出,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為祖國、民族爭得了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