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民族音樂家——孫裕德(2 / 2)

1957年,上海民族樂團成立後,孫裕德出任第一副團長,從此成為專業音樂工作者,使他的音樂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曆任上海民族樂團第一副團長、中國音樂家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市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等職,還擔任過上海市政協委員。1981年11月28日病逝,終年77歲。

孫裕德的洞簫演奏有很高的造詣,他的吹簫技藝細膩生動,口風控製極佳,音色渾厚清越,被人譽為“簫王”。他對洞簫的演奏,要求高雅樸實,最忌花俗虛浮的吹法,既保留了傳統的優良部分,又不斷改進創新,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別是他用九孔簫與吳景略、張子謙合奏的《普安咒》、《梅花三弄》、《瀟灑水雲》等琴曲,配合默契,扣人心弦。清雅的簫聲如行雲流水融合於錚錚的琴聲之中,意境深邃,令人遐想聯翩。他與張子謙的琴簫合奏,在20世紀50、60年代一直是上海民族樂團的保留節目,並出版了我國第一本關於洞簫演奏藝術的著作《洞簫吹奏法》。

他擅長在洞簫上用捫工調(1=bB)來演奏,有別具一格的效果。從手指按孔、丹田運氣到特殊的舌唇、口腔控製,使得他吹奏的簫聲文靜優雅,低音淳厚,高音含蓄。同樣一首《中花六板》,經他處理後,用捫工調吹奏,聽了使人耳目一新。1964年“上海之春”音樂會,他與陳永祿演奏的簫與二胡合奏《中花六板》,技藝精湛,風格濃鬱。合奏時,你繁我簡,你讓我進,疏密相間,高低錯落,成為一首很典型的中國式的複調音樂作品。

孫裕德的琵琶演奏則繼承了汪昱庭的風格,剛柔相濟,推拉技法別有韻味。他博采眾長,把向張子謙、吳景略等人所學古琴上的吟、揉、綽、注等手法及虛、實相襯的特點,吸收融化,運用在琵琶演奏上,使琵琶演奏得更加細膩、幽靜而富有韻味。他彈的大套琵琶曲文中有剛,武中有柔。他尤其擅彈《塞上曲》、《潯陽夜月》、《青蓮樂府》等文曲。樂曲經他處理,風格獨具,特別是右手急而細密的輪子,配以左手深厚的推拉、揉弦功夫,使樂曲具有起伏跌宕、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

他非常強調技法為情境和意境服務。一般琵琶演奏者大多是用食指起板,視大指起板為不正規,而他主張兩者不能偏廢,應根據不同樂曲靈活運用,如《倒垂簾》、《陽春白雪》、《三六》和《老六板》中的某些樂句,用大指起板效果更佳。在大指起板的演奏技巧上,他還創造了三指輪的指法,使旋律更生動細膩。

孫裕德運用傳統手法,改編和創作了反映現實和熱情歌頌新人新事的《歡樂的歌聲》、《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老六板變奏曲》、《鳳陽花鼓》等琵琶曲,並編寫了《琵琶演奏法》。

多年來,孫裕德灌製的琵琶、洞簫、琴簫等獨奏、合奏的唱片和錄音,以及留下的演奏方麵的著作,都是民族音樂事業的珍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