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論教育(節選)(2 / 2)

許多人曾經引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適者生存理論,想要證明培養競爭意識的必要性。還有一些人,也用同樣的方法,試圖煞有介事地以科學之尊來證明有必要為了經濟利益而相互廝殺。但這是錯誤的,因為,人之所以能夠維持生存,要得益於他是社會的動物。在一個螞蟻堆裏,螞蟻之間相互的爭鬥,盡管毫不起眼,卻事關生存。但是,在人類社會之中,其成員之間不應該是這樣的情形。

因此,我們應當盡量避免向年輕人灌輸不合時宜的成功理念。因為一個成功的人士,其從他人那裏的所獲往往大大超過他自己付出的回報。可是,一個人的價值應該取決於他的奉獻,而不是他能索取多少。

無論在學校裏,還是在社會上,人們之所以去做一件事情,最主要的動因應該是他們樂意去做,認為其中有成就感,認識到其對社會大有裨益。我認為,在青少年中呼喚和強化這樣的精神品質才是學校教育的頭等大事。一旦具備了如此健全的心智,那麼,人的最高境界、知識以及精湛的技藝等也就變成了通途。

當然,上述富有成效的心智力量,盡管頗有裨益,要想把它們挖掘出來,卻要比一味要強和強調個人野心來得困難。關鍵是要開發孩子們愛玩的天性,順應他們渴望獲得認可的心理,再加上準確的引導和幫助。假如我們的學校能夠在這些方麵取得長足的進步,那麼,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就會以學校為榮,他們會把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業看成是一種享受。我知道有些孩子更喜歡上學而不是度假。

這樣的學校要求老師應該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教學藝術家。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呢?正如完美的人生沒有定規一樣,在這一點上,也找不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律。不過,還是有某些必要的條件可以得到滿足。首先,這位老師應該是這樣的學校培養出來的。第二,這位老師應該享有充分的自由,可以自主決定教材和教學方法。因為,對他來說,外界的幹預和壓力也同樣會使工作的愉悅蕩然無存。

假如你們剛才一直在認真地聽我講話,可能會產生一個疑惑。我談了那麼多——根據我自己的體會——究竟應該如何來教育年輕人,但是,我沒有談到該如何設置課目,也沒有談到教學方法的問題。究竟是應該偏重語言,還是應該突出理工科?

我的回答是:所有這些都是次要的。假如一個年輕人通過體操和跑步練就了一身肌肉和耐久力,那麼,他將來可以幹任何體力活。學生心智的鍛煉以及腦力和體力的運用也是這個道理。可見,那個語帶詼諧的人並沒有錯,他把教育定義為:“所謂教育,就是即便你把學校裏學的東西全都忘記,仍不會消失的那個玩意兒。”正因為如此,我一點也不著急做出選擇,到底是傾向傳統的文史教育觀,還是那個更注重理工科的教育觀。

另一方麵,我要反對這樣的觀點,即認為學校必須直接教授那些日後能迅速派上用處的專門知識和技能。生活的內涵遠沒有如此膚淺,在學校開展這樣的專門培訓似乎不太可能。再者,在我看來,把學生當做死板的工具也令人心生反感。學校教育的目標應該始終是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而不是把他們培養成專家。即便是那些術業需專攻的專門學校學生,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我們應該始終把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專門知識的獲得,擺在最重要的地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相應的基礎知識,並且學會了獨立思考和工作,那麼,比起另一個隻注重吸收細枝末節的知識的人,他將來必定更加得心應手,更加能夠適應社會的進步和變化。

心香一瓣

學校教育的目標是什麼?如何培養年輕人?愛因斯坦認為,學校應注重培養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鍛煉動手能力,應杜絕體罰學生,應避免向學生灌輸不合時宜的競爭理念……這些論述都直指教育的宗旨。從根本上說,教育的終極責任在於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完善人格的人,使他們在麵對生活中五光十色的假象時,不做一棵隨風搖擺的小草。任何脫離這一軌道的教育模式都是急功近利的。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晚年曾發出這樣的教育之問:“當下的中國為什麼培養不出拔尖人才?”對照本文,我們不難發現當下中國教育的問題,根源於學校和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念及培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