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論教育(節選)(1 / 2)

[美]愛因斯坦(佚名譯)

在教育方麵,我可不敢妄稱權威。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睿智和善良的人們已經就教育問題進行過闡述,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作為一個不太懂教育的門外漢,我深知需要鼓起極大的勇氣才敢站在這裏。因為,除了經驗和信仰,我並無其他可資借鑒的東西。假如我們今天的討論純粹屬於科學的範疇,也許,僅憑這些倒已足夠令人信服。

不過,關於人類的心智活動,則又有所不同。

在這兒,光有真才實學還不夠;相反,必須不斷努力去更新知識,這樣它才不至於湮滅。人類的知識仿佛一座豎立在沙漠中的大理石雕像,隨時都有被流沙掩埋的危險。必須用勤勞的雙手細心嗬護,它才能始終在陽光下發出耀眼的光芒。我願自己也加入這嗬護的行列。

多少年來,學校一直是傳承和推動文化知識的最重要途徑。今天,伴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飛速發展,家庭作為傳統認知和教育擔當者的作用已日漸衰微,因此,學校的重要性就比以往顯得更加突出。可以說,當今的人類社會,其薪火相傳和繁榮昌盛,無不需要大力仰仗學校之功。

有時候,人們僅僅把學校看做是向年輕一代灌輸大量知識的工具。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知識是死的,而學校服務的對象卻是活的。學校應該培養年輕人的集體意識和能力,使之更好地為社會的福祉貢獻力量。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允許扼殺個性,允許個人淪為集體的附庸,就像一隻無足輕重的蜜蜂或螞蟻那樣。這是因為,當一個社會處處雷同,其中的成員缺乏個性、失去生活的目標,那麼,這將是一個不幸的社會,它不可能得到發展。所以學校教育的目標必須強調學生獨立思考和行為的能力。當學生以自己所長服務於社會時,他們也同時看清了自己的最高人生目標。據我所知,英國的學校教育體係最接近於實現這樣的理想。

那麼,人們應該如何來實現這樣一個理想呢?

是否可以通過加強道德教化來實現呢?大可不必。

口頭的說教向來空洞無物,在通往地獄的路上從來都不缺少高談闊論。但人的個性是通過行動和實踐造就的,而不是憑著口舌之功。

有鑒於此,最有益的教育方法始終在於強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這種能力既可以指學童發蒙的試筆,也可以指大學裏博士生的論文撰寫,抑或僅僅是背誦一首詩歌,寫出一篇文章,翻譯一個文本,解決一個數學難題,或者還可以是參加某個體育活動。

不過,最重要的是,在這一連串動作的背後,還存在著一個動機。這個動機隨著每一個動作的完成,更顯得清晰和有力。在這裏,巨大的差異出現了,其對學校教育理念的影響至關重要。同樣做一件事情,有人也許是出於恐懼和受到脅迫,也有人可能是想著要成名成家,還有的人或許真對它抱有興趣,渴望去了解它、去揭開它的真相。這就應了每一個健全孩子都擁有的寶貴的好奇之心,隻可惜,當孩子們還很小的時候,這種好奇心就已不那麼強烈。同樣做一件事情,其對孩子所產生的影響可能完全不同。這取決於孩子是因為什麼才去做,是因為擔心受到傷害,還是因為真正喜歡並願意去做。

在我看來,學校教育中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濫用威脅、恐嚇和家長製的手段。此等做法容易傷害學生美好的感情和真摯的情懷、打擊其自信心。它培養出來的是逆來順受的乖小孩。這樣的學校在德國和俄國比比皆是。但美國的學校不存在此一弊端。在瑞士,也沒有——在大概所有民主統治的國家,也不存在此一弊端。要想使學校擺脫這一害人的弊端相對來說並不難。隻需讓老師手中擁有盡可能少的脅迫手段,這樣一來,老師身上唯一值得學生敬畏的就隻有他的人文氣質和學養了。

處在第二位的動機是野心,或者,用委婉一點的口氣來說,是希望獲得關注和認可的一種心理,它根植於人性之中。倘若缺少了這樣一種進取之心,人們之間的合作將變得完全不可能;因為渴望獲得他人的讚許顯然是維係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兒的情形有些複雜,建設性的力量和破壞性的力量犬牙交錯、糾結在一起。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讚許是一種正常的追求,但是,渴望被評價為比他人更好、更強或更聰明,卻容易導致形成極端自私的心理定勢,從而對其本人乃至整個社會造成傷害。基於此,為了引導學生發奮努力,學校和老師必須盡量避免一味簡單地激發起他們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