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書
寧波人向來是務實勤勉、誠信開明的,寧波人又是睿智明哲、充滿思想的。有著七千年文明史的寧波,人民群眾以豐富的智慧、深邃的思維,創造與積澱了富有哲理而生動的寧波老話。許多寧波老話至今仍耳熟能詳:“勿怕人家看勿起,獨怕自家勿爭氣”;“捉漏趁天晴,讀書趁年輕”;“千裏燒香,勿如孝順爹娘”;“家勿和被人欺,鄰勿和被賊欺”;“夫勤嘸沒荒地,婦勤嘸沒破衣”;“魚靠海水,人靠朋友”等等,這些寧波老話,蘊含了寧波人為人、做事、處世所領悟的深刻道理。寧波老話是寧波精神的生動體現,是曆代寧波人民生活的理性結晶,是寧波人優秀品質的演繹,是寧波傳統文明中的正能量。可以說,寧波老話是寧波城市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北侖的老民間文藝家樂炳成、樂俊玉同誌,在北侖區文聯的熱忱關心和支持下,經過多年的艱辛搜集整理,選取了部分寧波老話的民間故事,精心編纂了這本《寧波老話故事》,這是我市民間文藝創作的優秀成果,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的有效行動,值得讚揚和慶賀。
縱觀全書,七十多篇寧波老話故事,內容豐富多彩,喻理深入淺出,題材千姿百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數以千計的寧波老話的思想精華。譬如反映寧波人熱愛家鄉的:“金窠銀窠,勿如屋裏草窠”;“走遍天下,勿如寧波江廈”。又如反映寧波人慈風孝行的:“爹生骨頭娘生肉”;“莫看廿歲姑娘妝,要看八十婆婆喪”。反映寧波人行善積德的:“行了春風有夏雨”;“好事做到底,礱糠變白米”;“倒貼工鈿白吃飯,生活撥儂學學慣”。又如反映愛情忠貞的:“穿破布衫是我衣,死去老戎是我妻”;“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表現寧波人自信自強的:“腳踏路中央,不怕路翻向”;“三日嘸飯吃,疊肚過江橋”。表現寧波人正氣正義的:“打開天窗講亮話”;“寧要討飯娘,勿要做官爹”。還有一些勸世諷俗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倭豆開花黑良心”;“私心用心,反害自身”;“天下十三省,馬屁不穿繃”;“惡人是有乖人磨,楊辣也有蛤霸拖”等等。
這些故事中幽默風趣的大眾語言,生動形象的敘事說理,喜聞樂見的世事風情,如秋夜的繁星,璀璨晶瑩,閃爍著民間智慧的光芒,充滿著普通民眾生活的哲理,人世間生存的真諦,讓人醒悟,給人啟迪,使人前行。盡管寧波老話遠不止書中所收這些,寧波老話故事還有不少有待發掘,但是在當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時代,本書的現實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時代要求我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凝聚社會正能量,奮發圖強,振興中華。這就需要傳承傳統文明,發展現代文明。毋庸諱言,這些曾經是寧波人民口口常言的寧波老話,如今已漸行漸遠,正逐漸淡出民眾口耳。但它畢竟是寧波人民幾千年來積聚的優秀文化,這種經受了漫長曆史考驗,至今仍然可以作為人們行為鏡子的文化遺珍,一旦消失,那將是莫大的遺憾,同時也將削弱城市文明的基礎,消損城市精神的靈氣。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民間文化又是城市文化的源流。因此,我們要衷心感謝像樂炳成先生這樣的民間文藝家們,他們正在默默無聞地努力追尋城市的靈魂,挖掘城市文化的底蘊,守望曆史文化名城的美好印記。在今天建設文化強市的大背景下,寧波正湧現著一大批民間文化的守望者,他們用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絕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建設作用;他們以高度的時代責任感和堅韌不拔的意誌與毅力,傾力於增強優秀傳統文明的傳承力,維護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民族的複興需要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要求全民的文化自覺。讓我們堅持不懈地盡責盡力,共聚正能量,同圓中國夢。
2013年8月16日
(作者係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寧波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