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三歲打娘娘會笑 廿歲打娘娘上吊(1 / 1)

從前,堇子山下有一對兄弟,阿哥把節老實,老婆是個勤勞的女人,夫妻倆生有一子,靠種田度日。他們常帶著年幼兒子到田頭幹農活,日子一長,潛移默化,小孩模仿起大人幹活動作。說起來可笑,父母拿鋤頭挖泥,小孩拿調羹刨土;父母給兒子洗臉洗手,兒子也給小花貓洗臉洗手,兩三歲孩子模仿的動作與父母一模一樣。鄰舍說:“三歲意見看到老,長大了像爹娘一樣是個種田坯,沒有出息。”也有的說:“兒子像阿娘,銀子好打牆。”

再說阿弟,頭子活絡人勿呆,處處都要占便宜,生了一子,夫妻倆特別寵愛。兒子哭了,娘拉著小手往自己臉上打,逗兒子開心。小孩吵架,她不分青紅皂白,慫恿兒子打別人巴掌,還稱讚兒子打得好,打完後娘兒倆哈哈大笑。兒子自幼吃好穿好,她每天給兒子吃一個白煮雞蛋,但願兒子白白胖胖。

隔壁阿哥的兒子見弟弟吃雞蛋,也想吃白煮雞蛋,可是爹娘要用雞蛋換錢,隻得吃白洋蘿卜。一年後,阿哥兒子吃得白白胖胖,阿弟的兒子卻麵黃肌瘦。

阿弟夫妻心痛兒子,就去問阿哥阿嫂,兄嫂如實相告。阿弟夫妻也給兒子吃白洋蘿卜,希望他也能長得白白胖胖。可是兒子吃慣了雞蛋,馬上把蘿卜扔掉,大哭大鬧,連連打娘的巴掌。娘還是哈哈大笑,百依百順,如此習以為常。

一眨眼,兩家兒子都已廿歲,娶了妻子,但是阿弟兒子打娘的脾氣一點也沒收斂。他當著妻子麵狠打親娘,娘後悔莫及,隻得懸梁自盡。兒子打娘天理不容,觸犯王法被誅。妻子兒子都死了,老父悔恨交加,得了重病。幸虧阿哥的兒子來贍養叔父,總算:“牆倒倚著壁,嘸沒兒子靠阿侄。”

因此民間流傳說:“三歲打娘娘會笑,廿歲打娘娘上吊。”

(張翠娣講述 樂俊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