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一年二重陽 鬥米抬婆娘(1 / 1)

道光十二年,農曆閏九月,浙江東南沿海久旱無雨,早稻無法播種,田地開裂,顆粒無收,農民苦不堪言,官府也束手無策。當地民間有種說法,一年兩個重陽即是災年的先兆。族長、能人們心急如焚,想方設法尋找活命之路,安身之地。為度難關,有的人家用女兒或媳婦換取糧食,養活在家的壯勞力,企盼重建家園。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一天,象山人派員,以探親之意來到隔江相望的梅山島,見此地旱情比象山好得多,海塘無損,海塗也有收入,雖不富裕,但能維持生活。為此把來意稟告梅山親戚,並在村中傳言:若有單身男子,能拿出一鬥白米,便可換一個女子當老婆。為避免老夫少妻或老妻少夫見麵難堪,說好把女子放在麻袋裏,紮好袋口看不見人,男子隻能用手摸,高矮胖瘦憑你手感,年齡大小、美女醜婦靠運氣。一旦選好不能退回。一切談妥,定於某月十六日,用船將人送往梅山下道頭,需要的人家可帶白米前往調換。

時至某月十六日淩晨,象山埠頭,痛哭流涕,拋妻別女,在淒慘悲慟的哭聲中,一艘載著婦女姑娘的木船離岸而去。木船到達梅山下道頭渡口,一個個女人套上麻袋,有人把袋口紮好後背上岸,將其排列在道頭路邊。很快,想換老婆的人背著大米,和看熱鬧的男女老少都湧向渡口。其中有一位未婚男子到渡口放下大米,就小心翼翼地從頭到腳摸起來,一心想著摸個不胖不瘦,不高不矮,腳又要小(以免逃跑)的媳婦。然後付了一鬥大米,背著麻袋回家去了。到家後解開袋口一看,是一個四十多歲的婦女,心裏極鬱悶,嫌其年紀太大,作娘還差不多,可又不能反悔,總是悶悶不樂。婦人看出他的心思,但也不怪小夥子,便溫和地對小夥子說:“你家景如何?若能再拿出一鬥白米,速去道頭,我的女兒也在道頭,現在或許還在,你去找尋有紅布作補丁的麻袋。她才十八歲,你若與她結為夫妻,我可以幫你們燒飯做家務。”小夥子一聽,馬上又背了白米,速往下道頭趕。到了那裏擠入人群,東張西望尋找有紅補丁的麻袋。果然有一隻,他眼疾手快伸手抓牢不放。有人說:“你剛才背去一個,怎麼又要來背?”小夥子說:“沒有規定一人隻能調一個,有白米全包也可以。”說完,交了白米背著麻袋走了。回到家中,母親急將袋口解開,對女兒說道:“還好還好,沒有被人調走,是娘叫後生去的,以後我們母女可以一起生活。你與這位後生結為夫妻,娘可以幫你們做家務,日後我們一家也可回象山走走。”小夥子說:“對呀。”又見姑娘長得如花似玉,皓齒紅唇,兩根辮子垂腰間,真一個窈窕淑女,好不稱心如意,擇日完婚,皆大歡喜。這個“一年二重陽,鬥米抬婆娘”的傳說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趣話。

(俞世華講述 唐美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