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之濱小蛇灣王家,世代出海抲魚為生,他們牢記:上陣父子兵,出海自家人。出海抲魚,自家人結成對船,網船在前由父輩掌舵,後麵緊跟駁船由兒侄掌舵。網船撒網,駁船拖網,兩船齊心協力,總能有所收獲,村民全靠此捕撈度日。
抲魚人出海非常辛苦,但是個個能挺住。可怕的是遇到大風浪,盡管老漁民能看日頭、雲頭、浪頭,來預測天氣變化,然而天氣變化反複無常,風暴防不勝防。如遇到大風浪,漁船撞在礁石上,船裂人落海,僥幸者抱住船板死裏逃生,故漁民視船板有神靈,敬重供奉。但死在海裏的人大多屍不還鄉,隻得將船板當作死者的遺體,放進棺材入土為安。
漁民曆代辛酸悲痛,長期來形成特殊文化。在王家村,漁民建造了一座艙板廟,每逢初一月半及漁民出海前,都到艙板廟燒香點燭,跪拜磕頭,祈求神靈,保佑平安。尤其是突然起風暴時,家人急求神靈賜船板給自己親人,企盼親人平安回家。
時至清朝同治元年,定海縣縣丞親臨小蛇灣王家,見到艙板廟裏悲痛欲絕的漁民,體察到無數人葬身大海的淒慘情景,心靈為之震撼。為此,縣丞撥銀兩專門用於救助孤兒寡母,並將死者名字刻在船板上作為靈位牌供在廟內。家人眼望靈位,淚濕衣襟,沉痛歎道:“祖祖輩輩,前船就是後船眼,新船也是爛船板。”淋漓盡致地傾訴了漁民的悲慘遭遇。這是當時漁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後來成了警告、規勸年輕人不要輕視、嫌棄甚至歧視、虐待長者的老話頭。
(王憲功講述 樂炳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