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人把揣摸別人心思,觀察別人麵部表情變化稱作“軋苗頭”。比如,一個孩子挨了父親一巴掌,母親會說:“儂這小人,苗頭勿會軋,小苦要吃煞。”
傳說神醫扁鵲有兩個徒弟,大徒弟名叫壽,稱壽醫,小徒弟名叫苗,稱苗醫。
壽醫認為自己是老大,醫術最好,自傲自大,結果出師後醫術退步,而他卻自吹,壽醫醫病,保證長命。
相反,苗醫認為自己年輕,應多向前輩請教,能者為師,結果青出於藍,名氣大振。
苗醫給人把脈時十分專注,他總愛閉上眼睛,然後專注地在心中分析脈理,分析病情,這臉上就表現出來了。假如病人病不重,或是服了他開的藥有了起色,苗醫會閉著眼睛輕輕地點頭而麵帶微笑;假如病人情況不妙,或者服了藥卻不見起色,苗醫會雙眉皺成結,緩緩地搖頭。日子一久,病家知道這苗醫的習慣了,求診時就專注地看苗醫的頭,叫作“軋苗頭”。久而久之就傳下這句寧波老話,察言觀色就叫“軋苗頭”。
壽醫也愛閉著眼睛給病人把脈,頭也不停搖動。但他的頭卻是亂搖一氣。原因是他聽說苗醫的醫術比他好,藥到病除,還聽說苗醫一把脈就能知道病人的吉凶,病人“軋軋苗頭”就行。壽醫聽了很不服氣,心想,把著脈,動著頭,誰不會?所以壽醫把脈時也搖起頭來。
可病家發覺壽醫的頭是亂點亂搖一通,不能作準,於是就說:“苗頭要軋過,壽頭別理他。”後來人們把不可理喻的人稱作“壽頭”。
懂得做人不能當壽頭,要學會“軋苗頭”,如此不會吃苦頭。
(樂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