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崇文總目敘釋(1 / 3)

【易類】

前史謂秦焚三代之書,《易》以卜筮而得不焚,及漢募群書,類多散逸,而《易》以故最完。及學者傳之,遂分為三:一曰田何之《易》,始自子夏,傳之孔子,卦、象、爻、彖與文言、說卦等,離為十二篇,而說者自為章句,《易》之本經也。二曰焦贛之《易》,無所師授,自言得之隱者,第述陰陽災異之言,不類聖人之經。三曰費直之《易》,亦無師授,專以象、彖、文言等參解卦爻。凡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田何之學,施、孟、梁丘之徒最盛。費氏初微,止傳民間。至後漢時,陳元、鄭眾、康成之徒皆學費氏,費氏興而田學遂息,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其本。及王弼為注,亦用卦、象相雜之經。自晉已後,弼學獨行,遂傳至今。然《易》比五經,其來最遠。自伏羲畫卦,下更三代,別為《三易》。其變卦五十有六,命名皆殊。至於七、八、九、六、筮占之法亦異。周之末世,夏、商之《易》已亡。漢初雖有《歸藏》,已非古經,今書三篇,莫可究矣。獨有《周易》,時更三聖,世曆三古,雖說者各自名家,而聖人法天地之則具存焉。

【書類】

《書》原於號令而本之史官,孔子刪為百篇,斷堯訖秦,序其作意。遭秦之故,孔子末孫惠,與濟南伏勝,各藏其本於家。楚漢之際,勝失其所藏,但口以傳授。勝既耄昏,乃繆合二十四篇為二十九,歐陽、夏侯之徒皆學之,寫以漢世文字,號《今文尚書》。至武帝時,孔惠之《書》始出屋壁,百篇皆在,而半已磨滅,又皆科鬥文字。惠孫安國以隸古定之,得五十八篇,為之作《傳》,號《古文尚書》。至陳、隋之間,伏生之學廢絕,而《孔傳》獨行。先是《孔傳》亡其《舜典》,東晉梅賾頤乃以王肅所注伏生《舜典》足其篇。至唐孝明,不喜隸古,始更以今文行於世。

【詩類】

昔孔子刪古詩三千餘篇,取其三百一十一篇著於經。秦、楚之際亡其六。漢興,《詩》分為四:一曰魯人申公作《訓詁》,號《魯詩》。二曰齊人轅固生作《傳》,號《齊詩》。三曰燕人韓嬰作《內·外傳》,號《韓詩》。四曰河間人毛公作《故訓傳》,號《毛詩》。三家並立學官,而毛以後出,至平帝時始列於學。其後馬融、賈逵、鄭眾、康成之徒皆發明毛氏,其學遂盛。魏、晉之間,齊、魯之《詩》廢絕,《韓詩》雖在而益微,故毛氏獨行,遂傳至今。韓嬰之書至唐猶在,今其存者十篇而已,《漢誌》嬰書五十篇,今但存其《外傳》,非嬰傳詩之詳者,而其遺說時見於他書,與毛之義絕異,而人亦不信。去聖既遠,誦習各殊,至於考《風》、《雅》之變正,以知王政之興衰,其善惡美刺不可不察焉。

【禮類】

禮、樂之製,盛於三代,而大備於周。三代之興,皆數百年,而周最久。始武王、周公修太平之業,畫天下以為九服,上自天子至於庶人,皆有法度。方其郊祀天地,開明堂以會諸侯,其車旗服器,文章爛然,何其盛哉!及幽、厲之亂,周室衰微,其後諸侯漸大,然齊桓賜胙而拜,晉文不敢必請隧,以《禮》維持。又二百餘年,《禮》之功亦大矣。下更戰國,禮、樂殆絕。漢興,《禮》出淹中,後戴諸儒,共為補綴,得百餘篇。三鄭、王肅之徒皆精其學,而說或不同。夫《禮》極天地、朝廷、宗廟、凡人之大倫,可謂廣矣,雖二家殊說,豈不博哉!自漢以來,沿革之製,有司之傳,著於書者,可以覽焉。

【樂類】

三代《禮》、《樂》,自周之末,其失已多,又經秦世滅學之暴,然《書》及《論語》、《孝經》得藏孔氏之家,《易》以卜筮不禁。而《詩》本諷誦,不專在於竹帛,人得口以傳之。故獨《禮》之於六經,其亡最甚。而《樂》又有聲器,尤易為壞失。及漢興,考求典籍,而《樂》最缺絕,學者不能自立,遂並其說於《禮》家書,為五經,流別為六藝。夫樂,所以達天地之和,而飭化萬物,要之感格人神,象見功德。《記》曰:“五帝殊時,不相沿樂。”所以王者有因時製作之盛,何必區區求古遺缺。至於律呂、鍾石,聖人之法,雖更萬世,可以考也。自漢以來,樂之沿革,惟見史官之誌,其書不備。隋、唐所錄,今著其存者雲。

【春秋類】

昔周法壞而諸侯亂,平王以後,不複雅而下同列國,吳、楚、徐夷,並僭稱王,天下之人不稟周命久矣。孔子生其末世,欲推明王道以扶周,乃聘諸侯,極陳君臣之理。諸侯無能用者,退而歸魯,即其舊史,考諸行事,加以王法,正其是非,凡其所書,一用周禮,為《春秋》十二篇,以示後世。後世學者傳習既久,其說遂殊,公羊高、梁赤、左丘明、鄒氏、夾氏,分為五家。鄒、夾最微,自漢世已廢,而三家盛行。當漢之時,《易》與《論語》分為三,《詩》分為四,《禮》分為二,及學者散亡,僅存其一,而餘家皆廢。獨《春秋》三《傳》,並行至今。初,孔子大修六經之文,獨於《春秋》,欲以禮法繩諸侯,故其辭尤謹約而義微隱。學者不能極其說,故三家之《傳》,於聖人之旨,各有得焉。太史公曰:“為人君者,不可不知《春秋》。”豈非王者之法具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