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氣
什麼是手指?
身體海洋那些最初的岸
什麼是翅膀?
對天空耳朵說悄悄話
什麼是籠子?
滿滿的空
什麼是憂傷?
身體天空裏的雲
什麼是機會?
時間手中的骰子
原載2009年3月19日
漢娜·施密茨與她的“朗讀者”
蘇宛
我們假裝它隻會在一個地點,一個時間,發生一次。我們對周遭視而不見,假裝聽不到人類不停的哭泣。
——阿倫·雷乃《夜與霧》
“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
古羅馬競技場用幾百年的時間處死過五十萬人,奧斯維辛短短四五年就毀滅了一百一十萬生命。二戰硝煙散盡,集中營的毒氣室和焚屍爐矗立在疲憊的世人麵前,這些機器的坦率和高效,一度幾乎毀滅了人類對這個世界所有的自信和憧憬。難道,奧斯維辛也是科學、文明和進步結出的果實?是什麼讓那些擁有理智和同情心的普通人甘為劊子手,或者在劊子手麵前沉默?
六十多年來,這些問題凝結成一隻逡巡在西方世界上空的幽靈,一度似乎解決了,但從沒被遺忘。不斷有人跳出來,回憶、闡釋這段曆史,德國人哈德·施林克也是其中之一。他起初沒有料到小說《朗讀者》會在世界範圍造成轟動,誠如他所言,這部作品“太個人化”,也“太德國化”了;凱特·溫絲萊特可能也沒有想到,她在電影《朗讀者》裏的納粹女看守角色,在第81屆奧斯卡獎的評選中助她捧得最佳女主角的小金人。
這個故事是如此簡約飄忽,然而,它又是豐沛而沉重的,它讓所有因奧斯維辛之謎而困惑不安的人們戰栗。
普通法西斯
好萊塢一線女星裏,也許沒有誰比溫絲萊特更合適出演漢娜·施密茨。在十五歲的少年米夏·伯格眼裏,三十六歲的漢娜眼睛淺藍、嘴唇豐滿,“下巴很有力的樣子”,“輪廓是很完美的曲線”,“一張典型女性的臉盤,開闊飽滿而不輕易動容”。在這部英語片裏,英國演員溫絲萊特不能、也不需要演繹一個純正的德國女人,她演出了漢娜的姣好、豐腴、一點點陽剛之氣和下層女工的粗率,就足夠了。最重要的是,她夠自然。那場經典的更衣戲裏,讓米夏怦然心動的,不是漢娜的裸體,是她“向自己身體內部收斂進去,任其獨行其是”的那種“安詳穩重”和超然物外。
米夏和漢娜的故事,如果隻看他們怎樣相遇相親到莫名分離,似乎沒什麼新意——這段忘年戀切斷前後聯係單獨看,悖德的罪惡感微乎其微。電影用舒緩的敘事和鋪張的暖色,渲染了米夏為漢娜朗讀時兩人感受到的愜意和融洽。
他們那時有多快樂,漢娜突然作為被告席上的納粹站在米夏麵前,讓他明白了“朗讀者”的真正含義,就有多殘酷。施林克早年是一位偵探小說家,他給漢娜設計了兩個秘密,她是納粹,還是文盲。但前一個謎底,無論小說還是電影,都沒跟大家玩解謎遊戲,而是將真相直接推到前台,不給人躲閃空間,隻能直視。這一點,十分德國。
普普通通的售票員和納粹戰犯,兩個漢娜如果都被觀者接受,人們就不得不去想:如果戰爭不爆發,她不就是一個西門子的女工嗎?她的本性那樣自然率真,難道滅絕人倫、扭曲暴戾的法西斯罪行在這片土地上,是“自然而然”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
生死朗讀
漢娜可以選擇她的朗讀者;她的選擇,有關生死。
很多集中營的故事,都有關選擇。《蘇菲的抉擇》(1982年),就是讓一個母親在兒子和女兒裏選擇,兩個隻能留一個。《辛德勒的名單》(1993年)上選了誰,誰就可以活下去。漢娜,作為集中營看守,定期定量選擇瘦弱的猶太人去送死。她也會選擇一些“纖弱細嫩”的女孩子,好吃好喝養著,讓她們夜裏為她朗讀。
漢娜讓米夏成長,但他走不出漢娜。他是她永遠的、最後的朗讀者。他們的靈魂,因為朗讀而羈絆一生,也因為朗讀而再沒有交集。小說裏漢娜占有、支配小米夏,他無原則地向漢娜妥協。電影軟化了這種傾向。實際上,漢娜對米夏的統攝力持續了後者的大半生。小說裏,漢娜受審的前後,米夏在心裏忍不住為漢娜開解:她是想那些朗讀者最後的時光好受點吧。不這樣想,他怎麼能接受自己也是漢娜的朗讀者這個事實。不是因為他街頭發病,被漢娜救助,他倆怎麼會相識?他和那些死去的朗讀者,有多少不同?
米夏與妻子分手後,主動當起了漢娜的朗讀者。他的朗讀磁帶,是拒絕交流的傾訴。他收到漢娜的信小心存放,但從不回信,他的拒絕,加快了漢娜生命力的枯竭,甚至可以說促成了她的自殺。這算不算朗讀者的複仇?
書裏的點題之筆在電影裏不見了。本來,米夏按照漢娜的遺願,找到當年的一名幸存者。他向那人坦言道:“我是她的一名朗讀者。”電影則讓米夏說:“我年輕時和漢娜有過情事。”境界的差別一目了然。
這是考慮到通俗電影的受眾,在刻意弱化原著殘忍的拷問,強化愛情元素。可是,最動人的愛情從來都不是生長在平地上的。鴻溝兩邊的有情人才讓人難忘——無論他們選擇跨過去,還是默默相望,抑或在跨越的時候跌落深穀。愛與死,都是有了選擇,才激動人心。
兩代人
漢娜的年紀可以做米夏的母親,他們是兩代人。庭審中,還有兩個漢娜的同代人,作為她的比照。漢娜因為不願承認自己是文盲,承擔了其他人的罪責,米夏在猶豫是否向法庭揭穿她的秘密。小說中他拐彎抹角地請教父親——一位哲學教授,父親因為沒幫他想通這個困擾而倍感不安。電影中集中營討論班的教授,有點這個角色的影子。另一個重要的小配角則全然不見了。米夏走訪集中營故地,路上一個司機很生動地講起照片上處決猶太人的場景,並說那隻是“活計”而已。米夏聽罷勃然大怒,說:“那就是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