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悠久、風光旖旎的朝鮮半島,卻有一段滄桑的屈辱曆史。朝鮮問題,是“二戰”後的一個遺留問題,它就像定時炸彈般,隨時有可能爆炸。朝鮮的“家務事”,卻被美國橫插一杠,變成了天下皆知的武力對抗。
朝鮮半島“和平統一”的出路到底在哪裏?
第一節 朝鮮半島的屈辱曆史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東北部,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及北部與中國接壤,東南與日本隔海相望。朝鮮半島自北向南延伸,全長約1100公裏。如果按照朝鮮的丈量尺度——朝鮮裏來換算,1朝鮮裏等於0.4公裏,那麼1100公裏相當於3000朝鮮裏。所以,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就有“三千裏錦繡江山”的美稱。
朝鮮半島不僅山高水秀、風景迷人,而且還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它背後是古老而廣闊的歐亞大陸,東南麵又與日本遙遙相望。可以說,它是扼住東亞交通的咽喉之地,又是西方列強入侵遠東的有力跳板。自然獨特的地理位置,似乎從一開始就注定了這塊“三千裏錦繡江山”跌宕起伏的命運。
朝鮮半島麵積約22.7萬平方公裏,境內多山,山地和高原的麵積占半島總麵積的80%。全島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南部海洋性氣候特點明顯,北部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因此,它的南部地區是物產豐富的農業區,而北部則是資源豐富的礦產區。
朝鮮半島的先民主要是古代中國的華夏移民、漢江流域的三韓人以及扶餘族人。據古代神話傳說,早在華夏中國的夏朝時期,古朝鮮國就在朝鮮半島上誕生了。14世紀時,繁衍生息在“三千裏錦繡江山”的朝鮮族人,正式將國號定為“朝鮮”,寓意“朝日鮮明之國”,也被稱作高麗國。
曆史上朝鮮受地理條件的限製和生產發展水平的製約,除了與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的中國保持密切的聯係、交往外,基本上屬於封閉狀態。半島上淳樸善良的人民過著與世隔絕、與世無爭的生活,沿著自己本民族的發展軌跡循序漸進。因此,在西方國家看來,朝鮮是一個充滿神秘感的國度,稱其為“隱士王國”、“晨謐之邦”。此外,半島上的朝鮮族也被稱作“白衣民族”和“東方的愛爾蘭人”。前者主要是因為朝鮮深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人民尊師重道、溫文爾雅,喜歡穿著素淨的白衣而得名;後者則是因為朝鮮人天性吃苦耐勞、與人為善又大膽放縱,即使身處絕境,也能保持飽滿的幽默感。
朝鮮人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在“三千裏錦繡江山”安居樂業、傳宗接代,祖祖輩輩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是,上天僅僅賜予了朝鮮醉人的風景、喜人的稻穀,卻沒有滿足朝鮮人民最樸素的願望。朝鮮半島,終究不是文人筆下所描繪的“世外桃源”。曆史的車輪碾過近代文明之路後,西方列強就將貪婪的目光盯上了東北亞的朝鮮半島。“隱士王國”沒有逃脫殘忍的現實世界,“晨謐之邦”的寧靜生活被打破了。
最先將魔爪伸向朝鮮半島的是日本。16世紀日本戰國末期,豐臣秀吉利用武力統一日本之後,便野心勃勃地將侵略矛頭對準了朝鮮和中國。氣焰囂張的日本武士跨過對馬海峽,一舉占領平壤。麵對來勢洶洶的侵略者,朝鮮軍民進行了殊死搏鬥,他們不希望自己的美好家園遭到踐踏。可是,僅憑一己之力實在是難以對抗日本侵略者,於是朝鮮向身後的中國發出了求救信號。在中國明朝軍隊的支援下,中國軍隊和朝鮮軍民同仇敵愾,打敗了日本侵略者,重挫了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征服中國、稱霸東亞的狂妄計劃。此後,日本的侵略野心稍稍有所收斂。
這場侵略風波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朝鮮受別國侵略壓迫時代的終結。
19世紀30年代,英、法、美等國的利炮堅船再一次撞開了朝鮮緊閉的國門。麵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朝鮮人沒有像上次那樣向中國求援,而是使用自己本民族的力量,將殖民主義國家的強盜趕了出去。英、法、美等國在朝鮮碰了一鼻子灰,最後夾著尾巴灰溜溜地逃走了。這次的反侵略鬥爭在朝鮮的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至今,在朝鮮的曆史博物館裏,還陳列著一塊“斥和牌”,上麵刻著“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及“戒我萬年子孫”等字樣,彰顯著朝鮮人民反抗侵略、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和鬥誌。
同樣,這場反抗侵略鬥爭的勝利,也並不代表著朝鮮反侵之路的一帆風順。
19世紀末,羽翼豐滿的日本再次將它的魔爪伸到了朝鮮。此時的日本已不是豐臣秀吉時代的蠻橫荒誕,而是像一隻經過專門訓練的野獸,擁有強健的體魄、鋒利的爪牙、凶狠的目光以及殘忍的手段。明治維新後,日本就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遠遠地將固步自封的中國和朝鮮甩在了後麵。執行軍國主義政策的日本,侵略野心再次膨脹。這次,它越過朝鮮,直接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結果,泱泱華夏卻被奴役於從不屑於提起的“倭寇”。更過分的是,想趁機撈一把的沙皇俄國,居然為了爭奪中國的東北和朝鮮,與日本在中國的東北大地進行了一場角逐。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素有“北極熊”之稱的沙皇俄國,竟然被剛剛崛起的日本矮人給打倒了。就這樣,日本這位“後起之秀”名正言順地從中國手中奪過了朝鮮的“保護權”。朝鮮名義上是日本的“保護國”,實際上卻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
在日本殖民時期,朝鮮人民徹底地喪失了“晨謐之邦”的寧靜生活。他們在日本的奴役之下,遭受著從未有過的不公平待遇,過著毫無尊嚴的生活。此外,日本還毫無廉恥之心地將“三千裏錦繡江山”的豐富資源,源源不斷地運回自己國內,轉變為壯大自身實力的能量。正如列寧所言:“日本把一切最新的科技發明和純粹亞洲式的酷刑結合在一起,空前殘暴地對朝鮮進行掠奪。”
政治上,日本殖民者強占了朝鮮政府的核心部門,牢牢地控製著朝鮮的政府部門及經濟機構;經濟上,日本強行霸占朝鮮的土地、森林和礦產資源,為自己本國內的糧食、商品供應提供充足的原料;文化上,日本在朝鮮推行奴化教育,即所謂的“皇民化運動”,妄圖摧毀朝鮮本民族的文化,臣服於日本文化,讓朝鮮人徹底地成為大日本帝國的順民、良民,最終徹底消滅朝鮮民族以至亡國滅種。
為了防止朝鮮人舉行反抗起義,日本殖民者不僅沒收了朝鮮民間的武器,還強迫幾戶人家合用一把菜刀,將菜刀用鐵鏈子拴在案板上,不得擅自取走。日本殖民者甚至公開叫囂:“朝鮮人順我者生,逆我者死!”
盡管日本侵略者在朝鮮半島實行高壓政策,可朝鮮人民內部的愛國情操和反抗精神自始至終都沒有被撲滅。無數仁人誌士用自己的勇氣和鮮血,提醒著朝鮮人民勿忘國本,也昭示著朝鮮民族強大的反抗決心。
1909年,朝鮮誌士安重根在中國的哈爾濱火車站擊斃侵略朝鮮的元凶伊藤博文——這個狂熱侵略分子得到了應有的下場。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的一陣騷動。1910年前後,朝鮮爆發了反日義兵起義。這一起義持續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俄國十月革命的消息傳到朝鮮後,朝鮮又爆發了“三·一”人民起義,將“朝鮮獨立萬歲”的口號傳遍了整個半島。1911年後,以金九為代表的大批朝鮮獨立人士,流亡到中國的上海,組建了“朝鮮流亡政府”,繼續堅持反日鬥爭。這個流亡政府曾在上海的虹口公園用偽裝成熱水瓶的炸彈炸死了侵滬日軍司令白川義則大將。這一事件,在當時的上海、朝鮮,乃至日本都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這些事件,無一不在向日本、向全世界宣告著朝鮮人民反日鬥爭的決心和爭取民族獨立、向往自由的心聲。
朝鮮曾經的保護者——中國,此時也正遭受著日本侵略者的踐踏,中國人在水深火熱之中掙紮抗爭。可是,當時的中國政府仍舊在上海庇護了不少朝鮮的流亡誌士。而在東北,中國的革命者與朝鮮抗日遊擊隊並肩作戰,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西方列強對日本兼並朝鮮並實施暴政的行徑沒有表示任何的不滿和異議。就連稱霸世界的美國,也似乎害怕得罪日本,非但沒有表現出過多的責難,反而在私底下與日本進行了可恥的交易。這一點正好印證了那句:在強權麵前,公理通常是保持沉默的。
當然,公理最終會站到正義這一邊,邪惡終究會成為正義的“階下囚”。隻是,朝鮮的抗爭之路和屈辱曆程何時才能走到盡頭?
第二節 “三八線”的由來
對於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人來說,學生時代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課桌上的那條“三八線”。那個年代,課桌都是一張長條桌,下麵有兩個桌洞,可以放書包和文具。由於書桌是連在一起的,同桌的兩個人難免會有磕磕碰碰,有人提議在桌子中間劃一道線,相互監督,彼此不能越線。繼而,“三八線”就形成了。
這裏,我們要介紹的並不是童年時期的懷舊記憶,而是在朝鮮半島上出現的一條“三八線”。
“三八線”,原本是朝鮮半島上的一條自然緯度線——北緯38度。雖然這條長約300公裏的無形的線,將朝鮮半島分為麵積大體相同的兩個部分,但其本身並沒有任何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意義。不過,這條緯線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被人為地定為一條軍事分界線。這條軍事分界線,硬是將統一的朝鮮分成了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從此,朝鮮骨肉分離、血脈阻隔,時至今日仍沒實現南北統一、家人團聚。
最早提出將北緯38度線定為軍事或政治分界線的國家是日本和沙皇俄國。1896年,日本和俄國密謀瓜分朝鮮,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線”為界劃分朝鮮。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沙皇也曾做出決定,俄國隻控製“三八線”以北區域,對日本在“三八線”以南任何地方登陸不加幹涉。令人欣慰的是,這兩次劃分均因雙方利害衝突而未能實現。直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臨近尾聲,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對戰後世界格局進行安排時,才真正將“三八線”變成了一條軍事、政治分界線。
早在1943年11月,“二戰”即將結束、反法西斯同盟國即將勝利之際,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以及中國國民黨主席蔣介石在《開羅宣言》中聲明,“決定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朝鮮自由和獨立”。這個聲明給苦難中的朝鮮帶來了一絲安慰和曙光,朝鮮人信心滿滿地期待著光明到來的那一天。
1945年2月,反法西斯同盟國中的蘇、美、英“三巨頭”——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聚集在黑海的海濱小城雅爾塔,就戰後世界格局的劃分進行會談。在雅爾塔會議過程中,“三巨頭”各懷鬼胎,都想在戰後分得更多的既得利益。在這次會議中,“三巨頭”除了一致決定對日宣戰外,還就朝鮮的托管問題進行了商談。在“三巨頭”中,蘇聯和美國是最有發言權的。為此,斯大林和羅斯福在私底下見會麵,就朝鮮的政治真空問題進行了商議。
毫無疑問,蘇聯是為了恢複沙皇俄國在1905年在日俄戰爭中喪失的利益,而美國則想占領整個日本。這樣的利益瓜分,自然是不能拿到台麵上來談的。美蘇兩國在朝鮮並沒有長遠的利益,僅僅是把它當作彼此在遠東地區利益衝突的緩衝帶。因此,斯大林和羅斯福很快就達成了協議:由蘇聯、美國、英國和中國各出一個代表,共同管理朝鮮的政治問題。事後,這項決議由斯大林和羅斯福傳達給了丘吉爾和中國。自知實力不濟蘇美的英國和中國,隻好硬著頭皮同意了這一協議。
8月8日,蘇聯對日作戰開始之後,決定同時進攻朝鮮。為此,蘇聯曾征詢美國的意見。而此時,美國並不打算配合蘇聯的行動,因為它想利用蘇聯對日作戰後,自己獨占朝鮮。可美國沒想到,自己的這步棋走錯了。日本在蘇聯的強攻下,很快就投降了。與此同時,蘇聯已經解放了朝鮮的羅津和清津兩個重要港口,隨時可能席卷整個朝鮮半島。而美國的軍隊,還在位於千裏之外的衝繩島。如果蘇聯一鼓作氣,解放朝鮮全境,那麼美國將完全喪失朝鮮半島這個“緩衝帶”。這下,美國開始著急了。
為了阻止蘇聯獨占朝鮮半島,美國想出了一個法子,那就是盡快在朝鮮半島上劃定一條軍事分界線,讓美蘇兩國在朝鮮半島分別接受日本投降。可是,這條軍事分界線到底定在哪兒呢?
在朝鮮半島上劃定一條軍事分界線的任務,交給了美國國務院、陸軍部和海軍部三部協調委員會。
8月的一個仲夏之夜,鍾表的時針已經指向了午夜11點。位於華盛頓的一棟大廈裏,仍舊燈火通明、一派繁忙的景象。美國的國務院、陸軍部和海軍部三部協調委員會的成員正在召開緊急會議,商議日本軍隊在朝鮮的投降問題以及受降區域的劃定問題。夜漸漸深了,沒有人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將日本軍隊在朝鮮的投降區域劃到什麼位置,既能滿足美國國務院提出的政治要求,又能符合美軍暫時遠在衝繩島的軍事現狀,而且還要考慮到蘇聯方麵能否接受?這的確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時針滴滴答答指向了淩晨一點鍾,會議一直保持著激烈爭論的氛圍。可是,終究沒有拿出一個可行性方案。有人支撐不住了,開始收拾桌上的會議文件,準備回去睡上一覺再繼續討論。繼而,與會人員接二連三地走掉了。唯獨助理國防部長約翰·麥克洛伊還精神抖擻、勁頭十足。他叫住了正要離開的陸軍參謀處參謀臘斯克上校和另一名年輕的參謀。兩位年輕的參謀又重新坐在了會議桌前。
麥克洛伊直截了當地說:“讓你們兩個人留下,就是要你們盡快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給你們半個小時的時間!”
“半個小時?”兩位年輕的參謀似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異口同聲地追問了一下。
“是的,沒錯,我期望30分鍾後拿到你們的方案。”麥克洛伊再次重申。
兩位年輕的參謀隻好打起精神,走到會議室隔壁的一間休息室,商量起所謂的“可行性方案”。兩人將一張朝鮮地圖鋪在桌子上,直勾勾地盯了好長一段時間。對於這幅地圖,兩人是陌生的。他們從來沒有關注過這樣一個小國,更沒有親自踏上這樣一片土地。該如何來劃定一條既符合自己國家利益,又能讓蘇聯接受的軍事分界線?兩個人對著地圖發了一會兒呆,為難地連連搖頭。突然,臘斯克的眼前一亮,他發現在朝鮮半島狹長的版圖上,有一條明顯的北緯38度線。這條自然緯度線將朝鮮半島大體分成了兩半。重要的是,朝鮮的首都漢城被劃在了美國部隊的受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