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2 / 3)

時間的沙漏漸漸地接近底部,臘斯克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自己的同伴,繼而得到了讚同。於是,臘斯克拿起一支紅筆,快速地在朝鮮地圖上沿著北緯38度線重重地畫了一筆。就這樣,朝鮮半島被人為地分成了兩半,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瞬間被兩名年輕的美國參謀給劃成了兩半。

30分鍾的決定,導致朝鮮人民半個多世紀的骨肉分離,至今也沒能結束這種狀況。“三八線”不是“柏林牆”,說推倒就推倒了。它的存在,勢必會造成朝鮮半島的動蕩不安;它的存在,為南、北朝鮮之間的矛盾衝突埋下了伏筆。

很快,臘斯克的方案在次日的會議上得到了三部協調委員會的通過,又得到了美國新晉總統杜魯門的批準,繼而毫無障礙地得到了蘇聯的同意。於是,這樣一條原本沒有任何政治、軍事含義的緯度線,變成了南、北朝鮮的分界線。分裂朝鮮半島的“三八線”就此產生了。

第三節 朝鮮內戰爆發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正式投降。按照規定,在“三八線”以北的日軍向蘇軍投降,在“三八線”以南的日軍向美軍投降。與此同時,蘇聯軍隊向朝鮮北部進發,於22日占領平壤;美軍則從朝鮮南部的仁川、釜山登陸,經過一陣急行軍後,抵達“三八線”以南地區。至此,曾經在朝鮮半島上作威作福的日本侵略者完完全全地撤走了,朝鮮人民結束了50年的奴役生活,重獲自由的新生。

“二戰”結束後,飽經戰火侵襲的朝鮮半島雖變得傷痕累累,可朝鮮人民卻沉浸在祖國得以解放的喜悅當中。他們並不知道,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像他們想象地那般美好;他們並不知道,剛剛得以解放的祖國轉瞬就要陷入分裂的危機。大概是勝利蒙蔽了朝鮮人的眼睛,盡管他們知道“三八線”的存在,可並沒有理解“三八線”的真正含義,更不會知道日後這條“三八線”會成為他們骨肉分離的“罪魁禍首”!

“三八線”的製定是魯莽的。就連美國人自己都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條不顧實際情況而造出來的分界線,“是任意武斷的,有悖於自然的國界”。事實上,“三八線”劃定後,截斷了75條小溪和12條小河,以不同的角度越過了高高的山脈,穿過181條小道、104條鄉村土路、15條道際全天候公路、8條高級公路和6條南北鐵路。它的劃定,完全沒有考慮到政治上的界限、地理上的特點以及水路、陸路的需要等。由此,“三八線”注定是一條血線。

因美國和蘇聯的各自利益,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分裂成南、北兩個國家。在“三八線”以北,蘇聯宣布朝鮮已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而在“三八線”以南,美國則宣布一切維持現狀。

很快,美蘇兩國決定組建臨時朝鮮民主政府,並承擔5年的托管期責任。這個決定一經公布,便引起了渴望祖國統一的廣大朝鮮人民的不滿。為此,朝鮮人民反托管、支持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漲。不過,這些都無濟於事。美國搶先蘇聯一步,扶植陰險狡猾的李承晚在南朝鮮成立“大韓民國”,並操縱第三屆聯合國大會承認了“大韓民國”。1947年2月,北朝鮮經過選舉,產生了朝鮮人民會議,並成立了以金日成為首的北朝鮮人民委員會。9月2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第一次會議在平壤召開,通過了國家憲法,會議選舉金日成為國家元首。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至此,朝鮮半島上的同一個民族,出現了兩個意識形態完全不一樣的政權。站在北朝鮮身後的支持者是蘇聯,而站在南朝鮮背後的則是美國。自此,朝鮮完全陷入南北分裂的格局。

本是同根生的一個民族,卻出現了兩種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沒有人敢打包票說,這兩個國家會相安無事地和平共處,包括美國人和蘇聯人。美國駐南朝鮮大使約翰·穆喬曾說,戰爭是早晚的事,說不定就在哪天早上。

至1949年6月,美蘇兩國的軍隊完全從朝鮮半島上撤離後,朝鮮半島的局勢突然變得緊張起來,火藥味越來越濃。不管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還是大韓民國,都宣告自己對整個朝鮮半島擁有管理權。加上美蘇兩大陣營的對抗,整個朝鮮半島的局勢日益嚴峻起來。

李承晚是個狂熱的反共分子,他堅持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而金日成則是抗日鬥爭中的傑出領導人,他主張和平統一朝鮮半島。兩個意識形態的國家在統一的問題上,不能達成共識,勢必會產生諸多糾葛。

1949年10月底,李承晚揚言,南北分裂必須用戰爭來解決。隨後,他便加緊了對南朝鮮人民遊擊隊和愛國人士的大屠殺。次年3月至10月期間,“三八線”上的武裝衝突事件就高達18起,但到了次年5月,接連不斷的衝突事件卻突然減少了。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暴風雨來臨前的片刻寧靜。麵對敵人的不斷挑釁,具有豐富鬥爭經驗的金日成自然不會束手就擒。他開始積極地進行戰事準備,並著重考慮采取“武裝統一”的方案。一向主張和平統一朝鮮半島的金日成,為何最後決定改變想法?

據俄羅斯公布的朝鮮戰爭檔案記載:“美國和南朝鮮反動派不同意和平統一;在蘇美聯合委員會工作期間和在隨後的聯合國大會上,解決朝鮮問題的嚐試沒有獲得成功;建立包括左派、中間派和一部分南朝鮮右派政黨的由南北方代表組成的祖國陣線也不能保證用和平方法統一國家;南朝鮮反動派拒絕了祖國陣線關於和平統一的號召。”這些大概就是促使金日成決定作出采取武裝統一的原因。由此看來,金日成作此決定也是迫不得已。

南朝鮮身後有實力雄厚的美國撐腰,金日成自然也要找到牢靠的支持者。很顯然,蘇聯是最佳的“靠山”。金日成直接向蘇聯提出了北朝鮮的安全問題,並要求蘇聯給予軍事援助。當時,斯大林考慮到美國可能會橫加阻攔,便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複。隨後,金日成又派特使來到北京,向毛澤東介紹了朝鮮半島岌岌可危的局勢。毛澤東當即表示,如果一旦發生戰爭,中國會派軍隊和北朝鮮並肩作戰。不過,毛澤東也明確地表示,不希望看到朝鮮內戰爆發,主要原因是國際形勢不允許,加之中國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全國統一的任務,實在是抽不出多餘的力量來支持北朝鮮。

不過,毛澤東對朝鮮是有感情的。抗日戰爭期間,朝鮮人民在東北為抵禦日本侵略者作出了不少流血的犧牲,也結成了鮮血凝成的友誼。他曾評價說:“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燦爛的五星紅旗上,染有朝鮮革命烈士的鮮血。”因此,毛澤東同意將駐東北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兩個朝鮮師(由東北朝鮮族人組成的師)移交給金日成。

就在金日成的特使秘密訪華後,斯大林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他決定向金日成提供軍事援助。一來是因為斯大林對金日成的信任,二來是因為國際形勢悄然發生了改變,美國已明目張膽地提出會幹涉朝鮮內政。

1950年3月30日,金日成來到莫斯科,與斯大林進行了會談,並達成了協議:蘇聯將以有償的方式向北朝鮮提供軍事援助,北朝鮮以9噸黃金、40噸白銀和1.5萬噸其他礦石,換取蘇聯價值1.38億盧布的武器裝備。

經過蘇聯的幫助,北朝鮮最終完成了戰爭前的軍事武裝,包括朝鮮人民軍8萬餘人,其中陸軍5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1個機械化旅、2個炮兵團,空軍擁有各種飛機74架。除由中國返回的2個師外,陸軍部隊全部裝備蘇式武器,執行蘇軍編製。另外,還有4.1萬餘人的警備部隊。同樣,南朝鮮在美國的幫助下,也大大地擴充了兵力和武器裝備。南朝鮮的軍隊有15萬多人,其中陸軍9.8萬餘人,編為8個步兵師,另有海岸警衛隊6千餘人,空軍近兩千人,警察4.8萬餘人,還有大量的火炮和軍用車輛。

南北朝鮮的戰前準備都已完成,看來一場血與火的較量將不可避免地發生。對於朝鮮半島的動態,當時的中國不是一無所知,但也不了解雙方以及美蘇的態度。那時的中國,正全力以赴地解決台灣問題,根本不希望朝鮮內戰爆發。因為,戰爭一旦爆發,勢必會影響美國對台灣的政策和態度。

1950年6月24日,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周末。朝鮮的梅雨季節已到來,天空下起了大雨。南朝鮮的前線指揮和美國的軍事顧問正在享受周末,根本沒有想到金日成正在指揮軍隊向“三八線”附近開赴。那天夜裏,滂沱大雨下個不停。突然,一聲聲悶響從“三八線”上傳來,頓時火光衝天,映紅了黑漆漆的夜,也打破了朝鮮半島的寧靜。

1950年6月25日淩晨,朝鮮內戰爆發了。

第四節 美國幹涉朝鮮內戰並出兵台灣

1950年6月24日(美國當地時間),大洋彼岸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在享受周末難得清閑時光,結果卻收到了南朝鮮請求派兵支援的急電。這時,他才知道,朝鮮內戰爆發了。悠閑的心情瞬間蕩然無存,杜魯門鐵青著臉,乘坐專機趕到了華盛頓。一下飛機,他就召集人員開會。會上,杜魯門作出指示:立即給李承晚部隊提供武器裝備、彈藥和給養,美國駐遠東空軍和海軍支援李承晚部隊。同時,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此外,他還要求所有與會人員,不得向外界透露任何相關的會議內容。

就這樣,美國魯莽地決定幹涉朝鮮內戰,讓朝鮮半島上的一場“家務事”變成了美蘇爭霸的一場“公開賽”。

“三八線”附近的戰火燒得正旺。朝鮮人民軍在金日成的率領下,士氣高漲、所向披靡。原本軍事實力占上風的南朝鮮軍隊,卻根本不是北朝鮮的對手。戰事開啟後,南朝鮮多數部隊的士兵還在放假度周末,完全沒有任何準備。由於事發突然,造成南朝鮮的很多部隊之間沒有及時取得聯係,加之通信聯絡不暢,隻好各自孤軍奮戰。很快,朝鮮人民軍就突破了“三八線”。朝鮮人民軍第3、4步兵師在第105裝甲旅的坦克支援下,正沿著兩條大道向漢城撲過去。麵對這個龐然大物,南朝鮮軍隊束手無策。他們此刻正在心中暗自咒罵,當初美國顧問團認為南朝鮮的地形不適合使用坦克,結果才造就了現在的無能為力。該死的美國援軍,到底在哪裏?

一天之後,朝鮮人民軍幾乎全線勝利。他們遇到的南朝鮮軍並非像美國駐南朝鮮軍事顧問團團長羅伯特吹噓得那樣,沒有有半點“亞洲之雄”的樣子。6月26日清晨,漢城街頭到處都是打退下來的士兵、傷員和逃難的難民。此時,漢城的市民才知道,南朝鮮軍在前線打了敗仗,漢城可能保不住了。

慌亂,除了慌亂還是慌亂。

位於漢城城內的總統官邸——蘭宮內,李承晚這個70多歲的老頭此刻盡顯疲態。前幾天他還生龍活虎、氣焰囂張。如今,他就像一個被人拋棄的孤寡老人,可憐至極。他的桌上放著一份報告,是國防部剛剛送過來的:漢城即將失守!他想起自己在開戰前吹的牛皮:“戰爭一旦爆發,便立即占領平壤,在短時間內統一北方全境。”現在看來,他自己將是這場戰爭最大的笑話。就在這時,朝鮮人民軍的槍聲在蘭宮外響起。李承晚害怕得坐立不安,看來這裏是不能待下去了。他火速返回自己的府邸,不安地在屋子裏來回踱步。他的心中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這個想法無關戰爭,無關統一。沒錯,跑!李承晚此刻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溜之大吉!

6月27日,李承晚帶著自己的家眷和隨從,乘車逃出漢城。原來李承晚根本就沒有把朝鮮半島的統一事業放在首位,他之前的大肆鼓動以及信誓旦旦,統統都被甩在了背後。最終,他在乎的隻有自己無限膨脹的權力與欲望。毫無疑問,這位南朝鮮的首任總統是一個聲名狼藉的“陰謀家”。

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除了李承晚逃跑外,南朝鮮的一些政府官員、軍隊指揮,甚至是一些普通士兵也開始了逃亡。倫敦《每日快報》駐漢城記者史密斯在報道中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韓國的士兵用槍逼著老百姓脫下衣服,穿在自己的身上,以遮住軍裝,從而便於混雜在逃難的人流之中溜之大吉,而軍官則站在一旁無動於衷。就在南朝鮮軍隊潰不成軍的時候,他們的支持者——美國則正在為軍事幹涉朝鮮內戰而采取一係列措施。首先,是取得幹涉朝鮮內戰的合法性。美國最慣用的手法就是拿聯合國當“遮羞布”,此次也不例外。杜魯門操作聯合國,在聯合國上通過了出兵朝鮮的決議,將赤裸裸的武裝侵略變成了維護國際和平的“警察行為”。

美國有了“聯合國維護國際和平”這個幌子,便更加肆無忌憚起來。6月30日,杜魯門下令,將美國駐日本的地麵部隊投入到朝鮮內戰戰場上。接著,他又於7月7日下達了全國征兵令,決定擴充美國的戰鬥部隊,使美國的海陸空三軍的總人數達到200多萬人,以便用更大的力量武裝幹涉朝鮮內戰。同日,杜魯門還宣布,將組成以美國軍隊為主的“聯合國軍”開赴朝鮮內戰戰場,任命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為總司令。

“聯合國軍”總部設在日本的遠東軍總部,由遠東軍總部來行使“聯合國軍”總部的權力。“聯合國軍”主要由16個國家的軍隊組成,美軍占90%以上,英國為2個旅,加拿大和土耳其各1個旅,還有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泰國、荷蘭、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聯邦、盧森堡等國家隻是象征性地派出了1個排到1個營。除了美軍在朝鮮內戰爆發後的第二天即入朝外,“聯合國軍”的其他部隊到了8月才開始入朝,最晚的直到1951年5月才到達朝鮮半島。

“聯合國軍”的介入,讓朝鮮內戰的性質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一場朝鮮半島內戰,演變成為多國參加的國際性局部戰爭。加之後來中蘇兩國的支援,從而導致了這場內戰的升級。有人甚至大膽地提出,朝鮮戰爭算得上第2.5次世界大戰。

就在美國宣布入朝作戰的同時,杜魯門還大言不慚地宣布:“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台灣的任何進攻”,以保持台灣的中立性。遠在東南沿海的台灣,根本就不會受到朝鮮戰爭的任何影響,為何美國要作出這樣的宣言?

美國曆來就十分看重台灣的重要戰略地位,視台灣為亞洲“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美國一直擔心,中國共產黨的軍隊趁朝鮮內戰的機會攻取台灣,從而使其在喪失中國大陸之後又喪失台灣。如此一來,美國便將毫無關係的台灣和朝鮮聯係在了一起,從而幹涉到了中國的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