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全縣衛生係統房屋總麵積5.26萬平方米,其中用於醫療等業務用房2.55萬平方米,鄉鎮衛生院1.38萬平方米。1990年,縣政府加大對鄉鎮衛生院危房改造,籌措資金改擴建醫院房屋。1991年,籌資19萬元新建楠市中心衛生院門診住院綜合樓,之後,城關、早禾、漿洞、彙源、祠市、大洞、正市、土市、竹管寺等鄉鎮衛生院危房改造工程先後竣工,醫院房屋設施得到較大改善。
26.人民醫院和中醫院合並後迅速發展
1993年,實施《湖南省<醫院分級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縣衛生部門成立醫院分級管理評審委員會,抽調業務骨幹下到城關、竹管寺、毛俊等醫院,按照一級甲等醫院(簡稱一甲)基本標準和分等標準,指導實施醫院分級管理工作。至1996年,城關、竹管寺、毛俊、所城、新圩、楠市、土市、祠堂圩等9所衛生院和三0三大隊職工醫院達到“一甲”標準,其餘鄉衛生院為一級乙等醫院(簡稱一乙)。
1998年,縣人民醫院投資550萬元興建總麵積8400平方米的住院大樓竣工,縣婦幼保健站引進縣外資金建設2400平方米的門診住院大樓落成。2002年,縣中醫醫院投資280萬元於湘粵路新建的門診綜合大樓投入使用。期間,縣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院和楠市、竹管寺、塔峰等鄉鎮衛生院創建“愛嬰醫院”成果。而部分被個人承包的鄉鎮衛生院也由承包人通過貸款、集資等方式加大基建投入,改擴建房屋5000餘平方米。
1990年到2003年,全縣衛生係統投入基建資金3632.81萬元,新增建築麵積4.62萬平方米。至2003年,全縣衛生係統房屋總麵積達到9.87萬平方米,其中業務用房6.49萬平方米,有病床568張。
1992年,縣人民醫院購置一台500毫安X光機及高壓氧艙、心髒多功能分析儀等。是年,縣中醫醫院添置自動生化檢測儀、二氧化碳激光治療機、B超等。8所鄉鎮衛生院先後配備100毫安X光機和B超。1996年,縣人民醫院和中醫醫院分別購置救護車、動態心電監護儀、全自動放射免疫儀、藍光治療儀等。縣衛生局配備專幹,加強對醫療器械設備的管理。兩所縣級醫院設立設備科。是年,縣衛生局印發《關於加強財務管理的規定》,要求所有儀器設備要建賬建卡,確定專人負責,對保管不當造成設備損壞丟失者,由直接負責人賠償。毛俊中心衛生院一台B超被盜,由當事人予以賠償。
1997年後,衛生設備投入進一步加大。1997年,縣中醫醫院自籌98萬元購置全身CT機。次年,縣人民醫院花180萬元購進日立W450-20ACT機,之後,購進美國產彩色B超機,美國貝克曼全自動生化設備、血液透析設備以及BVS-2000體外碎石機、FCG-21A心電圖機、PZ24N動態心電監護係統等醫療設備。縣中醫醫院購置金星m-2000體外碎石機、中藥全自動煎藥機、美國GE-180B超、500毫安電視遙控X光機、全自動血液流變儀、電腦多媒體遠程醫療設備等。鄉鎮衛生院新增B超機3台,200毫安X光機2台、碎石機1台、牽引機2台、救護車5台。2003年,全縣有萬元以上醫療器械222台件,總值達2290.6萬元,為1989年的19.3倍。
2006年11月24日,藍山縣人民醫院與藍山縣中醫合並成了藍山縣中心醫院,新成立的藍山縣中心醫院也開始了它快速發展的征途。合並前,縣中醫院固定資產為2420萬元,負債就有1760萬元,負債率達72.7%;縣人民醫院的固定資產為2143萬元,負債更是有1837萬元,負債率達85.7%。7年來,中心醫院在醫院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團結一心,艱苦創業,短短7年時間就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醫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醫院固定資產增加到1.26億元,門診人次每年遞增16.30%,住院人次每年遞增27%,手術人次每年遞增36.9%,醫院業務收入每年遞增30.18%。
如今的藍山縣中心醫院擁有固定資產1.26億元,擁有1.5T超導核磁共振、16排螺旋CT、CR、三維、四維彩色B超、電子胃鏡、電子腸鏡、電子腹腔鏡、全自動生化儀等一些列高精醫療設備,為醫院的醫療服務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也為醫院的快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2012年10月,中心醫院成立消毒供應中心,2013年4月啟用10880平方米的新建外科大樓,2013年6月14000平方米的新建門診醫技大樓正式投入使用。
27.藍山醫改“石破天驚”
2010年以來,藍山縣按照國家醫改“保基本、強基層、建機製”的基本要求,以支付製度改革為抓手,確立了三步走戰略。鞏固和完善新農合製度,參合率逐年提高,2012年達99.6%,籌集資金逐年增加,2012年達9600萬元,保障能力逐年增強,統籌地區內報銷比例可達80%。實施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開展10項公共衛生服務和六項重點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傳染病發病率、孕產婦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均在控製指標之內,實現了少生病、不生病的目標。鞏固和完善縣、鄉、村三級衛生防治網絡,兩年中共投入基礎設施建設8000萬元,招聘和引進衛生技術人員200人,發展民營醫院兩家。
2011年全力落實縣委、縣政府在鄉鎮衛生院實施“10+100”新農合補償模式,即農民在鄉鎮衛生院看病門診自付10元、住院自付100元,其餘由新農合全額報賬,實施一年為農民減輕醫療負擔2195萬元,該模式被評為全國“2011年最具影響力醫改新舉措提名獎”。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新華社、《湖南日報》、湖南電視台等新聞媒體進行了廣泛的報道。
2012年又在村衛生室實施了“5元看病”和在縣級醫院實施“50+600”/“20+300”模式。建立起了覆蓋縣、鄉、村的新農合付費模式,切實減輕了老百姓看病負擔,收到了“群眾得實惠、政府得民心、衛生得發展”的三贏效果。
藍山縣的衛生工作得到了國家、省、市、縣各級的高度肯定,為全國各地的醫改工作提供了先行的經驗,2011年度藍山縣無償獻血工作獲“全省無償獻血先進縣”,2011年衛生局榮獲“突出貢獻獎”受到藍山縣委、縣政府表彰,2012年衛生局被國家衛生部評為“全國新農合工作先進集體”,所屬新圩衛生院被評為“全國衛生係統先進集體”,衛生局黨委被湖南省委評為“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衛生工作2011、2012連續兩年在全市考評中位居第一名。
中國醫改風雨曆程中的六個拐點
1985:中國醫改元年
在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後,標誌著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由此全麵展開。
1985年,國務院批準了衛生部1984年8月起草的《關於衛生工作改革若幹政策問題的報告》。報告中提出:“必須進行改革,放寬政策,簡政放權,多方集資,開闊發展衛生事業的路子,把衛生工作搞好。”由此,中國的全麵醫改正式啟動。
盡管對改革存在著爭議,改革本身也有缺陷。但為消除計劃體製下形成的衛生醫療模式的弊端,改革又是大勢所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85年成為中國醫改元年這一時期醫改的基本思路是模仿國企改革的,因此其核心內容當然也不外是“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放開搞活,提高醫院的效率和效益”,而改革的基本做法,則是“隻給政策不給錢”。這樣的改革,在一定時期內當然會先顯現出成效。根據統計,1985年到1991年,縣及縣以上醫院病床使用率基本保持在87.9%左右。而醫療機構數量、先進醫療設備保有量等指標也大幅增長。隨著衛生事業規模迅速擴大,醫院裝備質量明顯改善,到80年代末,城鄉居民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的問題已基本解決。
不過,在成效初顯的同時,這個時期醫改的一些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當時最嚴重的是三個問題:一是由於實行“放權讓利”的財政包幹製,政府財政收支占GDP比重急劇下降,結果導致公共衛生支出占CDP的比重也一路下滑,政府對公共衛生的投入嚴重不足。二是基層特別是農村醫療衛生防疫網開始變壞。由於過分強調自主經營、負盈虧,醫療衛生機構內部則實行“多勞多得的按勞分配原則”,隨著政府補貼越來越少,衛生事業的公益性漸漸淡化。遵循“效率”原則,醫療機構開始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結果,名醫生走穴、藥方裏開出電飯煲等一係列醫療亂象開始出現。
這當然又引起對醫改的爭議。不過,在這個時期的爭論中,已經不大聽到對醫院要講經濟效益的批評和反對了。1989年國務院批轉衛生部《關於擴大醫療衛生服務有關問題的意見》,醫改在爭議中繼續前行。
1992:向“醫療市場化”進軍
1992年,中國終於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市場和市場化一時之間成為最時興的名詞。幾乎在一夜之內,方方麵麵、各行各業都要向市場化進軍了。衛生係統當然也不甘落後地加入了這個隊伍。
1992年9月,國務院下發《關於深化衛生改革的幾點意見》。根據這個文件,衛生部按“建設靠國家,吃飯靠自己”的精神,要求醫院在“以工助醫、以副補主”等方麵取得新成績。
此後,一係列能夠創造效益的新事物,諸如點名手術、特殊護理、特殊病房等等,很快被有心人發明出來,並且像雨後春筍般地在醫療係統全麵開花。
這樣的醫改,在給患者(當然是付得起費用的)提供了更多選擇、更好治療的同時,也讓各種亂象隨之紛至遝來:醫德醫風被金錢腐蝕,一些醫生開大處方、多用高新儀器檢查,醫院亂收費,以及醫院和藥商間的藥品回扣,醫務人員和患者間的“紅包”,虛假廣告,胡亂診斷,醫療責任事故頻發,醫患關係緊張等等。
這不僅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也在衛生係統內部引發了大爭論。雙方圍繞著“醫院是不是掉到錢眼裏”、“醫療應該由政府主導還是市場化”這兩大焦點,進行過針鋒相對的論爭。
2000:賣公立醫院的產權改革
2000年,在經濟領域風頭正健的產權改革,開始延伸到醫療衛生領域。這直接起因於一份文件。
文件的名稱是國務院《關於城鎮醫療衛生體製改革的指導意見》。這份數易其稿終於在2000年2月公布的文件,確定了實行醫藥分業等幾項原則,其中“鼓勵各類醫療機構合作、合並,共建醫療服務集團。盈利性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放開、依法自主經營、照章納稅”等內容,被解讀為完全“市場化”的醫改開了綠燈。
但把公立醫院賣掉的、完全“市場化”的事情,牽涉到許多利益糾葛,畢竟不那麼簡單容易。因此,爭論一直是十分激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