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漸進式的、積累式的,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踟躕不前,既要先易後難,也要敢於攻堅克難。
——李克強
在我看來,改革絕不缺乏道義和良心,缺乏的是神通。
假如《西遊記》中的西天取經班子隻有唐三藏,沒有孫悟空,真經是取不來的。要取真經,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菩薩心腸,霹靂手段,如來智慧。沒有唐僧的菩薩心腸,孫悟空永遠是妖猴,不能替天行道,隻能為虎作倀;沒有悟空的霹靂手段,唐三藏隻能是妖怪嘴裏的美味,不能取回真經,隻會為他人延壽。
菩薩心腸是道,霹靂手段是謀,如來智慧是神。道用來興善,謀用來除惡,神用來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以及用來決定何時該興善何時該除惡,興除到何種程度。
道是做加法的能力,謀是做減法的能力,神是如何綜合運用這兩種方法的能力。
28.藍山百姓的“就醫夢”
“天地無窮期,生命則有窮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貴有定數,追求則無定數,求一分,便得一分”,此話理解的人很多,參悟的人卻很少,魏湘江或許是能參悟的人之一。
2008年11月,有著多年企業和行政工作經曆的魏湘江到藍山縣履新縣委書記。上任伊始,金融危機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外出務工的6萬多農民工,當年下崗回鄉3萬多。“這麼多人,往哪去?靠什麼謀生?”當時麵對3萬多返鄉農民工,許多人覺得是包袱。
當時,縣裏正全力以赴準備申請成為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產業轉移,我們準備好了嗎?我們要在哪些方麵準備?”魏湘江反問。為此他“考慮了很多的問題”,其中把職業教育做好,把農民工培訓好,為在藍山落戶的企業、為藍山的招商引資提供合格的、充足的勞動力的保障,“這在後來成為藍山招商引資的一個核心競爭力之一”。
而因此首創的“9+3”免費職教模式(即在9年義務教育基礎上追加3年免費中職教育)經驗被全省推廣,引起教育部重視。之後,“讀書不要錢,就業有保障”、“就業在縣城,培訓到職校”成了藍山縣這兩年的流行語。
教育如此,作為民生事業基礎的醫療,更是牽掛著藍山縣領導的心。其實,藍山醫改的實施過程並非歪打正著,而是以魏湘江為首的藍山縣領導班子,出於對形勢的正確判斷和對民生的責任。
“5元錢能幹什麼?10元錢能幹什麼?100元錢能幹什麼?”
在普通人眼裏,5元隻能買個牙刷,10元隻能吃一碗麵,100元也就夠買一兩包好煙。但是,在藍山,老百姓花5元就可以到村衛生室看一次病,10元就可以到鄉鎮衛生院看一次門診,100元就可以到鄉鎮衛生院住一次院。
這就是省市主流媒體、中央權威媒介紛紛關注的藍山“醫改神話”,這個“醫改神話”實現了普通老百姓的“就醫夢”。
2011年,藍山縣的醫療改革“石破天驚”。藍山通過縣級醫院支付方式的一係列改革,讓廣大參合群眾享受到了新農合政策的最大實惠,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得到了國家、省、市的充分肯定。
藍山的這個“醫改神話”是如何創造的?
29.“加減”之道
醫改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沒有現成模式可循,已取得的成效堅定了我們的信心,但下一步任務仍然艱巨,醫改已進入“深水區”,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進一步深化醫改,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緊迫任務,是把轉方式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的重要內容,是關係人人的重大民生和發展工程。
三年來的實踐充分表明,醫改不僅可以增進十幾億中國人的健康福祉,解除後顧之憂,而且有利於激發內需活力,創造更大消費空間,增強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要充分認識深化醫改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複雜性,奮力打好這場攻堅戰和持久戰。
在魏湘江看來,改革絕不缺乏道義和良心,缺乏的是神通。假如《西遊記》中的西天取經班子隻有唐三藏,沒有孫悟空,真經是取不來的。要取真經,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菩薩心腸,霹靂手段,如來智慧。
沒有唐僧的菩薩心腸,孫悟空永遠是妖猴,不能替天行道,隻能為虎作倀;沒有悟空的霹靂手段,唐三藏隻能是妖怪嘴裏的美味,不能取回真經,隻會為他人延壽;沒有如來智慧,頂多是行為悖亂的宋襄公,雖然他既有霹靂手段,也有菩薩心腸,遺憾的是,他用霹靂手段對待會場裏的盟友,用菩薩心腸對待戰場上的敵人,卒為千古笑。
菩薩心腸是道,霹靂手段是謀,如來智慧是神。道用來興善,謀用來除惡,神用來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以及用來決定何時該興善何時該除惡,興除到何種程度。
道是做加法的能力,謀是做減法的能力,神是如何綜合運用這兩種方法的能力。人間萬法,無非一加一減。做好加減法,小可以養家糊口,安身立命;大可以建功立業,經地安邦。
“十二五”時期,深化醫改要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製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製的基本原則,堅持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循序推進的基本路徑。抓住醫保、醫藥、醫療三個重點環節,實行“三輪驅動”,取得新的更大進展。
2009年到2011年,醫藥衛生體製改革有五項任務,按照魏湘江的“加減”之道,前三項是做加法,國家資金投入,各級政府熱心跑項目,爭資金;後兩項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是做減法,地方政府要投入資金,中央政府請客,地方政府買單,或者說是中央政府出錢,地方政府買肉。
而當時的狀況是各地都在等待觀望,領導的態度是不走先,不落後。大家都不動。
執政藍山以來,魏湘江把民生難題排了個序,在魏湘江的心中醫療擺在了第一位,“要真正實現一個地方的穩定和諧要從民生做起”。
這與魏湘江的親身經曆有關。魏湘江的伯父不到60歲就去世了,外婆也在60歲逝世。“在今天看來,他們都是因為身患一些比較小的病,但是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沒錢去治病,沒錢去吃藥。”
塔峰鎮新民村馬道腳的李躍華、廖玉嫦夫婦一家有3個癌症病人,全家舉債治病,窮得叮當響。魏湘江曾4次到他們家並為其捐助。正是源於自己的經曆和民生的情懷,他曾多次帶隊深入走訪貧困農戶。
魏湘江曾做過一個統計,走訪的這些貧困戶有80%左右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這點我印象太深刻了,如果這些問題都不能解決的話,老百姓的幸福和諧從何談起?”
這些都讓魏湘江萌生要為全縣民眾解除醫療之憂的想法。
無獨有偶。2009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開展醫療衛生體製改革的意見》,被業界稱為新醫改的工作就此在全國範圍內拉開幃幕。
而地處楚尾粵頭的藍山縣,其衛生醫療現狀,卻是“慘不忍睹”。全縣麵積1806平方公裏,在這1806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居住著38萬人,新醫改初期,藍山全縣共有424個醫療衛生機構,其中政府舉辦的有34個,包括縣直醫療衛生單位9個、鄉鎮(辦事處)衛生院25所,村衛生室358個,縣、鄉、村三級預防保健網絡基本健全。
也許數字不夠形象。舉個形象的例子,全縣醫療衛生機構共有床位766張,全縣有38萬人,也就是說,平均每一千人擁有床位2.1張,也就是說平均每500人才擁有一張床位。這個數字讓人心酸。
當然,藍山醫療的窘迫並非獨有的現象。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醫療衛生也隨著市場經濟的浪潮走向市場,首先是全縣的村合作醫療解體,衛生室由集體舉辦全部改為個體舉辦,接著是全縣鄉鎮衛生院名為能人領辦實為個人承包,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合並成立縣中心醫院,高度壟斷醫療資源,基層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蕩然無存。
盡管從2007年開始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但是,由於保障對象的單一,隻保大病住院,致使參合農民受益麵不大,年均受益率8%左右,群眾還是小病不治拖成大病;並且,支付方式的陳舊,按比例報賬,致使參合農民得實惠不實,盡管逐年不斷提高補償比例,但實際報銷率始終在50%徘徊,新農合助長醫療費用上漲的消極因素不斷突顯。
在縣裏的一次人大會上,一位人大代表詢問衛生局長,“搞了新農合以後醫院看病是不是象商場賣衣服打折一樣,先把價格提上去再打折?”這樣的問題,衛生局長無法作答。
以患闌尾炎為例,在實施新農合實施之前,手術治療費用在1200元左右,2010年達4500元,報銷50%,老百姓自付2250元,對比參合之前還要多付1050元,看病貴的負擔沒有因新農合而減輕。
於是乎,醫療亂象紛呈,有錢的病人被賣來賣去,炒來炒去。村衛生室、鄉衛生院介紹一個病人到縣醫院,縣醫院按所產生的醫藥費給予提成。各級醫療機構追求利益最大化,小病大治,大病亂治。有病無病,大病小病,一到醫院,“三素一湯”,即:抗生素、激素、維生素,輸液,老百姓習慣說“吊水”。有專家調研縣鄉醫療機構的醫療給藥方式,80%的病人不需要靜脈給藥,也就是“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