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縣委書記的“賬本”(2 / 3)

然而,鄉、村醫療機構受技術、設備等限製,“5+10+100”模式隻能診治常見病、小病,大病還得在縣級醫院解決。

“不僅要讓常見病、小病患者得實惠,更要讓那些可能因重病大病致貧返貧的人獲得實惠。”魏湘江認為。

35.醫改“先行者”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巴解。相傳,大禹到江南治水,組織民工開溝挖河,並派壯士巴解到現場監督。可是,由於夾人蟲的侵擾,嚴重妨礙著民工施工,影響了工程進度。

巴解想出一個辦法,在民工施工居住的城邊挖掘一條圍溝,然後,往圍溝裏灌進沸水。夾人蟲一旦爬過來,就此紛紛跌入溝裏燙死。燙死的夾人蟲渾身通紅,發出一股誘人的鮮美香味。

巴解好奇地把甲殼掰開來,一聞,哇!香味好香啊,他便大著膽子咬了一口,發現夾人蟲的肉又鮮又嫩,味道好極了。

從此,一向被人憎惡的夾人蟲便成了家喻戶曉的美味佳肴。大家為了感激第一個吃夾人蟲的巴解,在巴解的“解”字下麵加個蟲字,稱夾人蟲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夾人蟲,是天下第一食蟹人。於是,直到今天螃蟹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一道美食。

但是,我們是否想過,如果巴解燙死的是蜘蛛,那麼他也極有可能成為第一個嚐蜘蛛的人。雖然他嚐到的將不是鮮美無比的螃蟹肉,而是苦澀的蜘蛛肉,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否定他依然是位勇士。

改革者、探索者都是第一個吃“螃蟹”或吃“蜘蛛”的人,我們不能因為他們的成功或失敗來肯定或否定他們的“勇士”精神。從這一點講,即便是失敗了,也當“可歌可泣”,受到公正的對待,因為他們用自己的身軀甚至生命為別人試驗、鋪路。

一項改革探索在某一個時期可能適應,過了這一個時期,到了另一個階段可能就不適應了。就像有人對青黴素過敏,有人不過敏,有的人對器官移植“排異”,有人就不“排異”一樣。一切事物都不能一概而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發展觀、辯證法、方法論。

藍山的願景是要做一個惠及全民、覆蓋全縣的醫療報賬製度,讓城鎮居民,包括公職人員都能夠享受到限額付費的優惠政策。這意味著,藍山不僅要“自我革命”,還要把改革向體製外延伸。

為何選擇改革新農合?

藍山縣委書記魏湘江認為,新農合本身就存在缺陷。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報賬,就像商場的搞活動打折一樣,先把價格提上來,再打折,老百姓的錢還是沒少出,縣人大會上一位人大代表如是說。他還舉了一個例子,以前沒搞新農合的時候,得闌尾炎1200元包幹治,現在要花4500元,報賬50%,個人要出2250元,比之前還要多1050元。

新圩衛生院一個病人和其家屬不願轉到縣醫院治療,原因是在衛生院住院治療隻花100元,在縣醫院雖然按比例報賬,但不知自己花多少,後因治療無效死亡。家屬停屍鬧事。

“原來藥費很高時,門診又不能報銷,不該住院的也跑去住院,一個感冒300元還治不好,醫生開藥可以拿提成,醫院求發展也鼓勵創收,這些都直接導致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早在2009年,就有群眾向魏湘江反映,由於不斷攀升的醫藥費和過度醫療,當時去醫院看病自付的錢可能比參合之前還要多。

魏湘江說:“新農合按比例報賬很複雜,老百姓算不清,管理部門也算不清,太多麻紗了。”

藍山縣地處山區,全縣38萬人,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老百姓心中的一件煩心事。

藍山縣衛生局局長吳友忠說,以前一些農民認為鄉鎮衛生院藥價虛高不願來看病拿藥,有病直接去縣醫院,或幹脆去郴州、長沙等地治療。

從2011年年初開始,藍山縣逐步推進“10+100”新農合補償模式。除了起付的10元或100元,參合農民因病在鄉鎮衛生院治療的其餘費用全部不用自己掏腰包,包括國家和省裏公布的基本藥物費、一般檢查費、治療費、手術費、普通床位費、護理費、內置材料費等都可以在衛生院進行即時報銷。對農村五保戶、低保戶,有些衛生院連住院起付線也減免了。

“以前那些虛頭八腦的複雜程序都沒有了,現在報銷的流程清晰明了簡單,患者拿醫療卡先看病,出院就掏100塊錢,其餘直接刷農合卡即可出院,都不用看賬單了。”劉心宜老人患有高血壓病等多種病,一發作就要來住院,去年有一次住院9天,花了1200多元,除開報銷的80%,自己還要出幾百元,報銷手續還相當繁瑣。

“現在患者出院,全是笑容滿麵,以前要出那麼多錢,很多患者都是板著臉,經常會發脾氣。”醫院農合辦結算中心的工作人員說。

為統一管理全縣鄉鎮衛生院的業務和財務,藍山縣專門成立了“鄉鎮衛生院管理中心”,加強對各鄉鎮衛生院人均住院費、藥品比例、日均住院費用、人均住院天數等項目的定期考核,實行基金總額控製,限額內全額補償,超支部分由衛生院負擔。這是為了有效遏製衛生院濫開處方和患者“過度醫療”,確保新農合基金不被亂用、濫用。吳友忠表示,現行的模式大大減少了醫療浪費,原來縣裏一年浪費的醫療經費就達5000萬元。

醫改剛開始實施時,並不被外界所知曉。後來被外界所熟知是很偶然的原因。有一次,永州市衛生局辦公室主任一行來藍山檢查工作,在衛生院發現老百姓持農合卡看病門診隻交10元,住院隻交100元,其餘全部由新農合資金報賬。不久,市衛生局調研組來到藍山,隨即,永州市醫改工作現場會在藍山召開。

湖南省衛生廳時任黨組書記肖策群在反映藍山做法的簡報上批示:1.使老百姓直觀地享受到政策的實惠;2.複雜問題簡單化;3.“一手托兩家”。省衛生廳組織中央、國家和省會新聞媒體來藍山集中采訪。

恰逢中央在新聞媒體中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集中采訪報道後,各路記者雲集藍山。錢夠不夠用,病能不能治好,醫務人員有不有積極性,無數次的回答這個問題,他跟記者叫起板來,你們先學習好醫改政策和醫學業務再來采訪。

36.新政初期醫院人滿為患

吳友忠認為,改革是一種新秩序的建立,政府必須把握和控製好局麵,一旦沒把握好,就有可能造成透支或者利益失衡,引發“崩盤”,“我們隨時都要把控這項改革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

問題隨之而來。

要在全縣鄉鎮衛生院全麵推行“10+100”新農合支付改革模式,必須要理順鄉鎮衛生院的管理機製。原全縣25個鄉鎮衛生院,有10所條件好的衛生院被縣中心醫院托管,有6所衛生院被個人承包。隻剩下邊遠、業務小的衛生院由衛生局管理。推行“10+100”模式,就要把鄉鎮衛生院回歸到公益性管理的軌道,終止托管和承包合同。

縣中心醫院托管的衛生院效益好,給醫院增加了財源,權力大,托管模式對他們有好處,終止托管合同,開始思想不通,不支持,不予配合,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施加壓力後,才勉強同意終止托管合同。

個人承包的衛生院更是不配合,涉及到他們的個人利益,都不願意終止承包合同。通過政策宣講,耐心、反複的做工作,一定要按縣委、縣政府的決策執行,先終止合同,後盤點核算。

終止合同後,推行“10+100”就有了基礎。

理順鄉鎮衛生院管理機製後,還得要縣財政、物價、編製、人事等部門的配合。縣財政要有一定的資金支持,經費測算等,縣編委、人事要給予鄉鎮衛生院定編,物價要對鄉鎮衛生院收費標準、藥價等進行核實。這些問題通過領導的重視和支持,部門的配合,各方的努力都一一得到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