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原來有這麼多弊端,但實際上他們也是被‘逼良為娼’,我說現在把你們贖出來,把你們的工資、福利都給你保證,你該從良了吧。”魏湘江說。
33.半年低調試水
人類曆史上,有些極其重大的事件的發生看似偶然,貌似平淡,當時根本就無從界定它的曆史意義,然而隨著時間的流轉,它的意義和必然性會逐漸凸顯,愈發光鮮,被人民銘記並反複提及。
藍山縣對醫療改革的探索就是這樣的事件。
萬事開頭難,難以想象完美的結局會沒有一個成功的開始。
2010年12月31日,藍山縣25個鄉鎮衛生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在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初期,因衛生院藥品種類少、藥價降低,醫療服務範圍改變,醫務人員的工作熱情降低,群眾更加不願就近看病,曾一度出現鄉鎮衛生院“冷死”、縣級醫院“累死”現象。
“不能就近看病,事實上就增加了人們的醫療負擔。”魏湘江認為。
為了切實解決農村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藍山縣將2011年定為“醫療衛生體製改革年”。在魏湘江看來,改革需要一個整體的規劃,必須經過充分的調研。
為此,藍山縣組成4個調研組分別下到25所鄉鎮衛生院了解情況,對全縣衛生院前三年的門診人數、住院人數和費用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分析,對實施基本藥物製度後的醫療費用進行了預測。
這是個繁瑣而細致的工作,一年一年地查,了解全縣群眾每人大概花多少錢在醫療上。有了準確數據,才能決策。多年的工作經驗告訴他,在具體措施還沒有開始實施之前,隻能悄悄地幹,等幹上一段時間再總結經驗。
紮實的調研,證實了他的想法。“以藥養醫、過度醫療消耗掉了大量的醫療資源,形成了巨大浪費,這個錢沒有真正用在老百姓看病就診上麵,還帶來了一係列的不正之風和社會問題。”
2011年1月1日,藍山醫改悄悄開始實施。2011年,藍山縣參合農民32.7萬人,實現了新農合全覆蓋;人平籌資230元,總籌資7500萬元,比去年增加3000萬元。同時,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和藥品零差率銷售,藍山縣的藥品降價60%。
“根據前三年的門診和住院人次,我縣今年預算全縣鄉鎮衛生院門診20萬人次,住院1萬人次,根據藥品降價幅度及藥品減少因素,預算門診次均費用40元,住院次均費用800元。除去個人自付的10元和100元以外,全縣預算新農合衛生院補償資金門診600萬元,住院700萬元。衛生院總補償新農合資金1300萬元,占農合總資金的17.3%。”吳友忠說。
我們算了這筆賬後,覺得“10+100”新農合補償模式是可行的,我們的底氣是,在新農合資金總量增加,鄉鎮衛生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藥品零差率銷售綜合配套改革的前提下,農合基金是安全可控的。魏湘江也表示,財政除投入鄉鎮衛生院綜合配套改革資金1063萬元以外,該模式的可行性保障就是暫時沒有給財政增加其它負荷。
經過半年的低調“試水”,這種參合農民自付10元門診看病,自付100元住院治病,其餘費用由新農合基金全額補償,被稱為“10+100”的新農合補償模式在藍山縣的25個鄉鎮衛生院全麵推行。
直到半年後的一次會上,魏湘江聽到省內其他縣的負責人說要計劃醫改,他才脫口而出,“這個我們已經實施半年了”。
此後,“藍山醫改”得到了超規格的媒體關注,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新華社等數百家媒體均大幅報道……
“簡直是狂轟濫炸,我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接受了多少家媒體的采訪。”魏湘江也因此名聲遠播。
34.新模式對老百姓是“菩薩心腸”
2011年9月2日,在藍山縣較為偏遠的所城鎮中心衛生院,一樓注射室外的走廊兩側坐滿了輸液治療的病人。一眼望去,基本以老少婦孺為主。
50歲的曾全鮮是該鎮高良頭村的村民,她患有“內耳眩暈症”。“病人發病時會覺得身體在旋轉,感覺房子或周圍物體在轉動,眩暈來勢猛烈時可使病人突然倒地。”所城鎮中心衛生院院長蘭小青說,由於是不能徹底根治的突發病,曾全鮮成了衛生院的“老病號”。
“我這次醫療費花了50多元,但隻要交10元門診費就行。”曾全鮮有些激動地說,以前經常看醫生讓她苦不堪言,打針拿藥隨便就是幾十上百元,醫療費用成了她的一塊心病。現在看門診10元,住院100元,其餘費用全報銷,曾全鮮的經濟負擔減輕了不少。
“老百姓是很會打算盤的,以前參合農民往往要住院才能按比例報銷一部分醫療費,因此很多病人寧願申請住院治療一些本可以在門診治療的常見病。”蘭小青說,過去曾全鮮患病嚴重時會選擇住院治療,現在門診交10元錢就可以免費治療後,她寧願天天來掛號看門診,也不會選擇交100元住院治療了。
在竹管寺鎮中心衛生院的病房,一對中年姐妹正在開心交談。“聽說隻要花100元,就來做了係統的檢查並治療。”正在住院治療的黃本芝興奮地說。她患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已經多年,以前犯了病到門診買點藥吃,能熬就熬過去。這次犯病,村裏的幹部跟她講,隻要花100元就可以住院係統治療,“簡直都不敢相信,就來看下咯”。而前來探望她的姐姐黃本嫦在縣城務工,聽到有這樣的政策,同樣患有腰椎病的她表示:“明後天就回來檢查身體。”
“小病忍,大病挨,重病才往醫院抬”,這是以前農民怕看病的形象說法。“現在老百姓敢住院了。農民小病不出鄉,同時也減輕了農民的就醫負擔。”竹管寺鎮中心衛生院院長封舉林介紹,負擔著4萬多人醫療任務的竹管寺中心衛生院,作為藍山縣最大的衛生院,是首批“10+100”試點單位,醫院的病人同期增加了50%以上,病種以膽囊炎、胃病、心血管病、頸椎病等慢性病及常年頑疾為主。
藍山縣先在全國推行“10+100”新農合補償模式,沿海富裕城市尚不能擺脫看病難看病貴的桎梏,這個人口38萬、年財政收入剛剛突破3個億的湘南窮縣實現了,藍山因而聞名全國。
“對醫療機構是鐵石心腸”,但“對老百姓是菩薩心腸”。當地百姓將這一改革措施與農村聯產承包責任製、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取消農業稅等政策相提並論。
這一舉措被國家醫改辦認為“可行、可控、可調、可複製”,2011年獲“全國十大最具影響力醫改新舉措提名獎”,2012年列入湖南省醫改新政進行全麵推廣。
2012年6月14日,廣西賀州市醫改考察團來到藍山考察。在藍山縣衛生局的一間會議室裏,縣委書記魏湘江向來自廣西的專家進行了數據推演。
“如果算經濟賬的話,政府其實是賺了。”魏湘江說,“我們去年多給農民報賬3000萬元,其餘還多了幾千萬元,這些錢從哪裏來呢?財政沒有另外多給一分錢,多報了這麼多帳還結餘了這麼多,這說明我們過去以藥養醫體製下的過度醫療是多麼厲害。”
魏湘江接著說,“我們為什麼敢做這個事情,就是發現現有的醫療運行機製有很多問題,存在的這些問題就是我們工作的空間。具體點說,財政沒有為這種模式另外拿一分錢,我就在原來的基礎(新農合基金)上做文章,通過一係列創新,轉換機製,把一分一厘的錢用在老百姓看病上。”
為了推行“5+10+100”新農合補償模式,藍山縣將25個鄉鎮衛生院重新納入體製內,醫務人員的工資參照事業單位的標準來核定。這樣一來,就擠掉了醫院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
“盡管原來有這麼多弊端,但實際上他們也是被‘逼良為娼’,我說現在把你們贖出來,把你們的工資、福利都給你保證,你該從良了吧。”魏湘江說。
“這其實是衛生部門在革自己的命。”藍山縣衛生局局長吳友忠說,“關鍵在於有基本藥物製度的保障。”他認為,藍山醫改是醫療機構發展方向和目標的根本性改變,改變到公益性上來。現行的模式大大減少了醫療浪費,原來縣裏一年浪費的醫療經費就達5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