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賣”醫院之後,宿遷的醫療資產迅速膨脹。數據顯示,2004年宿遷市的衛生總資產已經達到15.39億元,比改製前的1999年的4.95億元增加10.44億元(其中民營資產9.65億元),增長了210.1%,民營衛生資產占全市衛生總資產的比例由1999年的1.2%上升到2004年的62.7%。
在衛生資產增加的同時,宿遷逐漸開始建立公共衛生體係。
此前,宿遷施行的是“醫衛分離”。
在“一鄉兩院”製的構想下,宿遷在全市111個鄉鎮建立鄉鎮衛生院和鄉鎮醫院。鄉鎮衛生院由政府舉辦,主要承擔預防醫療保健服務、衛生監管等公共衛生的職能,不從事一般醫療活動,其人員、業務隸屬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管理,人員經費列入縣級財政預算;而鄉鎮醫院則完全實現民營化。
據了解,在全市的鄉鎮衛生院中,按照人口萬分之一的比例,公開招聘587名人員,由縣財政每年補貼衛生院人員按每人6000元、院長8000元;在1418個村,平均每個村招聘1名專職防保人員,按照每年1200元的標準由財政給補貼。
但是,宿遷醫療係統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認為,政府是將錢投到了公共衛生服務中,然而在鄉鎮一級的衛生院並不是按照改革預想的那樣進行的。該官員指出,由於衛生院變成了事業單位,所以很多人想去。
不過,在政府看來,改革後有了資金,以前的難題就可以著手解決——財政有了錢就可以投入到公共衛生領域。數據顯示,目前宿遷投資1780萬元,建設疾控大樓;投資790萬元的中心血站和投資650萬元的“120”救護中心已經投入使用;投資8059萬的市傳染病防治中心也完成主體工程;投資1800萬元的婦幼保健中心門診改造已經完成。
“改革本身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宿遷在醫療改革後當然也存在問題,不改革,老問題難以解決,但改革把過去的問題解決了,也還會有新問題發生,因此,改革永無止境。”45歲的葛誌健的話意味深長。
50.高州醫改啟示錄
高州醫院不可能在各地移植,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們沒有高州的“膽略”:投入,重金投入!如果盲目複製的話,將會引發一場激烈的“軍備競賽”,表麵上,競賽的結果好像導致單價下降了,其實整體費用是上升的!
所以,現在不是說能不能複製的問題,而是該不該複製的問題。
2010年是醫改的關鍵年。在新的醫改方案中,二級醫院生存與發展問題被擺上了桌麵。政府對二級醫院投入相對不足,而基層人民群眾對基礎醫療服務的需求卻與日俱增,這樣的矛盾要怎樣解決?作為一家二級醫院如何步人改革的行列?以高州唯首是矚?高州市人民醫院近日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我們究竟能夠從高州學習什麼,應該從高州學習什麼?
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自從我國進入全麵改革以來,醫院不管大小都自覺不自覺地步入了市場的大渦流之中。也就是說我國的絕大多數公立醫院在市場的大環境中苦苦拚搏,二級醫院尤其如此。在這個市場中,各級政府基本沒有顧及醫院的生存,醫院的建設資金最主要來源於他們的“自籌資金”,如果關係好一點的話,也能夠說服領導給予“大筆”投入。但是,二級醫院和大多數醫院沒有這麼好運,他們沒有得到領導們的青睞,政府對二級醫院的投入不足,少數地區甚至沒有投入,有把其投入市場的海洋裏讓它“自生自滅”的感覺。從這個角度看,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一樣都是在市場競爭中謀求生存與發展。公立醫院隻是多了一頂“閃爍”的公立招牌,也正是這塊招牌,成為公立醫院在這個市場決勝的籌碼。
大家一定很關心這樣的一個問題: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二級醫院在市場競爭中應當采取怎樣的發展策略?
一個很基本的市場法則:沒有資金就必須有政策。從30年的發展情況來看,醫院發展迅猛,而且取得輝煌“成績”,就是醫院在一個沒有被政策規定死的政策下“舉債”發展,“鋌而走險”——通過銀行貸款甚至集體集資,這就是目前發展得好的醫院的主要策略之一。高州市人民醫院就是一個通過市場運作,通過多種籌資、集資的渠道發展起來的二級醫院,是眾多醫院發展的一個縮影。他們就是通過自己集資、貸款,購置醫療設備,通過市場營銷等企業的管理思維才取得了今天的發展。
二級醫院在市場上的發展主要是有醫療設備的支持。醫療設備就是醫院發展的“銀行”,“分紅”也成為醫生收入的來源。過去,醫生對病人的診斷大多依賴於醫生的經驗,醫生的收入是通過政府的財政來保障。自從政府抽走“投入”之後,醫生的價值隻能通過更多的設備進行檢查、檢驗和藥物來“體現”。有了設備,對病人的診斷和治療才有了客觀的證據,也給醫院的發展提供了保障。有了先進的設備,醫院才能在市場中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和經濟效益,才能提高醫護人員的待遇,留住人才。
這種貸款、集資的方式必定帶來一些問題,也引發很嚴重的社會問題。
首先,不管貸款還是職工集資,醫院總是希望盡早從市場中掙回買機器花去的成本,而且要盡快掙回成本,否則就成為了為銀行打工的奴隸。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醫療市場上爭取更多的病人。有了病人,醫院的人才和設備才有用武之地,才能通過對病人的治療和檢查收回成本。
其次,醫院要努力提高醫護人員的待遇,在保證其工資正常發放的同時,還有一定的獎金,讓醫護人員生活得更體麵。二級醫院與三級醫院不一樣,它沒有“名氣”,沒有“名醫”,因此機器買回來了,隻能“薄利多銷”,才能在市場中拚出一條血路。這個結果一定為基層群眾提供了可選擇的空間。他們提供的不一定是基本服務,但是一定是相對便宜的醫療服務。
老百姓對一家醫院的信賴,最終還是取決於醫院的醫療質量,而醫療質量的保障除了靠設備,更多的還是靠人。二級醫院在這方麵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呢?
是的,是否可以提供服務,關鍵還是人。在中國的市場競爭環境中講的是如何“打造”一批名醫,其實名醫不是“打造”,而是培養。沒有一定年份的“沉澱”,是培育不出來的。因此,我們新醫改方案提出加強基層衛生人才的建設不是三年計劃,而是長期的目標。新醫改需要解決的是人才培養機製的問題。我們必須看到,人才的培養需要人的基本知識的具備,行醫環境的必備,有足夠的病源。可以這麼說,有病人才能有名醫,名醫是病人造就的。有了病人卻沒有足夠的技術,病人會跑掉;有技術沒有病人,技術就成了“屠龍之技”;有了技術有了人而沒有設備,同樣給基層醫療機構形成壓力,是基層醫院難以為繼的原因。
從醫生個人而言,需要有良好的求學精神,這樣才能掌握本專業更前沿的知識,還要不斷從實踐中積累經驗,提高技術水平。同時,醫生的醫德也非常重要。
51.不能盲目複製高州模式
2010年兩會期間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特別“表 揚”了高州市人民醫院。其實我關注的是汪洋書記問的最後一句話:為什麼三年了還學不到?到底高州市人民醫院是怎樣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了今天的成績?
毛澤東時代有一句話:窮則思變。高州市人民醫院就是在這種市場的大環境下,在政府基本沒有投入的情況下發展、壯大起來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政府沒有投入,他們通過貸款購置醫療設備,首先形成一個可供醫生行醫的環境,聘請援外專家,尋求“差異性”競爭的關鍵點,發展高端技術,從而在高州一方站住了腳跟。其次,他們瞄準日益增長的醫療消費市場需求,更是看到低端群眾看病就醫的困境,因此把醫療發展的增長點放在低費用上,實行市場中小企業慣用的“薄利多銷”。由於他們服務的人群,醫療需求是處於基本醫療消費的層次,隻要能把病看好了,不管你是什麼醫院。
那麼,為什麼高州市人民醫院的發展模式是難以複製的呢?
汪洋提出學習高州市人民醫院的同時給我們提出另外一個潛伏的問題:二級醫院如何發展?政府舉辦的二級醫院如何體現政府的責任?醫院要發展,投入是主要的。高州經驗也說明,沒有投入、沒有設備就不可能有高州的發展,不管投入是貸款還是集資,投進去的錢並不是小數目!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醫療設備尤其是高端設備是目前醫院生存和發展根基,不管是貧窮地區還是在富裕的地區。也就是說,在政府補償不到位的情況下,要發展就要千方百計“籌錢”。高州市人民醫院不可能在各地移植,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們沒有高州的“膽略”:投入,重金投入!如果盲目複製的話,將會引發一場激烈的“軍備競賽”,表麵上,競賽的結果好像導致單價下降了,其實整體費用是上升的!並不是危言聳聽'也並非遙遠的事情,這種“軍備競賽”已經形成!
《公立醫院改革指導意見》針對目前這個無序競爭的局麵提出:“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對公立醫院功能定位和發展規劃的監管。嚴格控製公立醫院建設規模、標準和貸款行為,加強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管理,控製公立醫院特需服務規模。”所以,現在不是說能不能複製的問題,而是該不該複製的問題。
醫院的檢查都是按項目付費,導致有些醫院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上項目。比如沒有PCR的要設法上PCR,沒有CT的要買CT,這樣才能開展更多的項目,三級甲等醫院要買,二級甲等醫院也要買,形成一場醫療設備競賽。這也導致醫院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越往下的醫院,越慘淡經營,因為沒有能力購買能賺錢的機器。需要考慮的是,取消“以藥養醫”以後,政府如果不及時補償,不投入,就難以避免醫院從病人口袋裏掏錢,難以避免醫院通過大檢查、過度治療來維持生存與發展。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學習高州市人民醫院的什麼呢?
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高州市人民醫院“勤儉持家”、“心係生靈”和幹部職工任勞任怨的精神,真正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的理念。作為醫院,永遠要將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醫院管理不僅僅是費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安全、質量和病人應該得到的權益問題。另一方麵,政府在號召學習高州精神的同時,應加強對醫療衛生的投入,避免公立醫院走向一條市場化的不歸路!
52.公立醫院應該回歸公益性
以上的問題已經基本給大家指出了二級醫院在過去發展的一條明晰的路徑。那醫改當前,如何實現中共中央提出的落實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呢?政府應該如何在不可抗拒的市場環境下引導二級醫院的發展?
醫改新方案雖然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執行起來不那麼順暢,但是提出的政府主導的總體思路是正確的。我認為,政府還必須明白自己的責任與功能,明白政府為什麼要辦醫院。目前公立醫院的運行情況是政府完全將自己辦的醫院放到市場中,缺乏資源配置的能力。
因此,政府對二級醫院在市場競爭環境下的發展決不能聽之任之,需要對公立醫院進行重新定位,將政策落實到位,讓公立醫院回歸其公益性。
現在的局麵是,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其實隻有一個“帽子”上的差別而已,公立醫院已經變成營利性機構了。在新醫改方案中,還是沒有明確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問題,這樣一來,醫院還是隻能在市場競爭的大環境中發展,人民群眾得到的,還是市場規律為其確定的醫療服務價格。在這方麵,老百姓沒有享受到政府為他們提供的實惠。
其實,有一個問題需要搞清楚:政府為什麼要辦醫院?政府創辦公立醫院的初衷就是為人民群眾提供醫療服務保障,這是一項帶有福利性的事業。福利性的工作是不以掙錢為目的的,反而是要花錢、要投入的。如果政府在這方麵的職能行使到位,高州這樣的醫療費用還可以降低。這種降低不是以犧牲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醫護人員的權益為代價的,尤其不是犧牲醫護人員的尊嚴,而是政府的一種參與。
公立醫院更重要的是創造社會效益。如果能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做帶動,將創造更加客觀的經濟效益。我們不可短視,政府用心投入醫療衛生是可以產生可持續發展的勢能,是一定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的!我們思考的是一個國家,而不是、一個地區和一屆政府。
53.解密藍山醫改
解決老百姓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途徑有兩個,第一個是實施公共衛生均等化,使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第二個是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特別是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近階段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前者需要長時間、全方位的努力,後者要從體製和機製上大膽創新。
藍山縣新農合自2007年建立以來,參合率越來越高,基金越來越大,保障能力越來越強。但是,由於保障對象的單一,隻保大病住院,致使參合農民受益麵不大,年均受益率8%左右;支付方式的陳舊,按比例報賬,致使參合農民得實惠不實,盡管逐年不斷提高補償比例,但實際報銷率始終在50%徘徊,新農合助長醫療費用上漲的消極因素不斷突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