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絕不缺乏道義和良心,缺乏的是神通。假如《西遊記》中的西天取經班子隻有唐三藏,沒有孫悟空,真經是取不來的。要取真經,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菩薩心腸,霹靂手段,如來智慧。
——魏湘江
藍山,一個偏遠的農業大縣,財政窮縣為何敢於“吃螃蟹”,大膽推出參合農民在鄉鎮衛生院看病“全額報銷”的創新之舉,讓農民看病更舒心,在全國基層醫改中起到領先和示範作用。
55.“免費醫療”不是夢
——從藍山縣試點看農民鄉鎮看病“全報銷”
群山疊翠,碧空如洗。坐落在湖南南大門、毗鄰廣東的藍山縣美如其名。除了風景,讓農民群眾覺得更美的,是家門口看病不再貴了。
看病貴,一直是困擾農民的一大難題。8月16日至18日,記者來到藍山縣,作了一番探訪。
烈日炎炎,藍山縣各鄉鎮衛生院一改往日門庭冷落的境況,業務就如同天氣一般紅火。各個衛生院門口都掛著大幅標語:10元看門診,100元住院。
8月18日,在縣城附近的竹管寺中心衛生院9病室13床,記者見到了竹市鎮向榮村66歲的鄧蘭菊。“現在100元‘包幹’了,我想找醫生好好治治,住院治療不用擔心錢,真像做夢樣的。”她告訴記者,老胃病10來年了,從沒住過院,這次下決心好好治一治。
讓鄧蘭菊覺得像做夢樣的新政策,是縣裏今年推出的“10+100”就醫新模式。用她的話說,就是在鄉鎮衛生院看門診隻需自付10元,住院自付100元,其餘新農合“買單”。
藍山試點為民減負1100萬元
在偏僻的新圩鎮中心衛生院5病室10床,記者見到了正在輸液的李六紅老人。今年81歲的李六紅是新圩鎮新圩村7組村民,因胃病、膽囊炎、風濕等疾病纏身,是新圩中心衛生院的“老病號”,80歲的老伴胡必言在一旁告訴記者,去年住院6次,除去報銷費用,還自掏了8000多元,高昂的醫藥費讓老兩口很不安心,病情稍有好轉就急著出院了。
“現在好了,每次住院隻交100塊錢,其他都不用管了,真是天大的好事啊。”胡大爺說,8月16日,因膽囊炎發作,老伴又住進了衛生院,這是今年第5次住院了,不用再擔心錢是否帶夠了,也不用仔細對照著報銷目錄算哪些要自掏腰包。“5月份住了25天,花了2300多元,出院就掏了100塊錢,以前那些複雜的報銷程序也都沒了。”老人直誇這是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大實惠。
10元看門診,100元住院,這近似於免費醫療的惠民政策,農合資金能否承受?
“我們是結合全縣衛生院近3年的門診人數、住院人數和費用進行研究和分析,並對實施基本藥物零差率後的醫療費用進行了預算,今年1月試點,3月份全縣推廣的。”藍山縣負責同誌向記者介紹。
藍山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今年總籌資7500萬元,比去年增加3000萬元。全縣共預算今年衛生院門診20萬人次,補償資金600萬元;預算住院1萬人次,補償資金700萬元。8月17日,記者在藍山縣衛生局的統計報表上看到:1至7月,全縣門診10.1萬人次,補償資金240萬元;住院6032人次,補償資金348萬元。
實踐證明,費用沒有突破預算,“10+100”模式是可行而有效的。更讓人驚喜的是,如今門診次均費用33.5元,比去年減少38元;住院人均費用650元,比去年減少238元。今年1至7月,費用下降和補償增加共為老百姓減少醫療費用1100萬元。
看病少花錢,群眾得實惠,那醫生有沒有熱情?8月18日,記者在竹管寺中心衛生院和主管護士楊立萍攀談時找到了答案。“以前每個月收入1300元左右,現在1800元左右,年終還有40%的績效考核獎金,如果超出核定的業務量還有獎勵呢。”楊立萍說現在是多勞多得,大家都鉚足了勁。
“小病忍、大病挨、重病才往醫院抬”,這是以前農民怕看病的形象說法。“現在老百姓敢住院了。”竹管寺中心衛生院院長封舉林向記者舉例,以前一些家境困難的疝氣病人總是懇請醫生用手法複位保守治療,今年十來例都來做了手術,另外一些慢性胃炎、濕疹皮膚病、腦梗塞後遺症康複治療患者也明顯增多了。記者看到,竹管寺中心衛生院9病室隻有5張病床,就有3個人和鄧蘭菊一樣,是來治療老胃病的。
“醫患關係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目前為止不但沒有醫療糾紛,連投訴都基本沒有了。”封舉林說。
按測算“全報銷”有望全省推廣
“這麼好的政策我們什麼時候可以享受到?”位於嘉禾縣、臨武縣和藍山縣三縣交界的新圩鎮中心衛生院,自從實行“10+100”模式以來,迎來了不少鄰縣的參合農民,麵對鄰縣患者的滿心希望,新圩中心衛生院院長龍繼平也答不上來。
這項看病的好政策是否可以全省推廣?帶著這個問題,記者來到了省衛生廳合作醫療處,處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省參合農民近3年的總住院率維持在8%左右,其中近一半是在鄉鎮衛生院,次均住院費用一直保持在970元左右。目前全省參合農民4654.96萬人,那麼鄉鎮衛生院一年住院接近200萬人次,按照次均費用計算,再減去農民自付的住院起付線,農合資金“買單”是可以承受的。今年全省新農合總籌資達107億元,相比去年增加近60%,此時推廣“全報銷”製度正逢其時。
有消息稱明年全國新農合籌資水平將從今年的人均230元提高至300元,藍山縣衛生局局長、縣醫改辦主任吳友忠表示,隨著新農合資金的進一步增加,鄉村一體化管理的建立和公立醫院改革的推進,藍山縣將研究和製定農民在村衛生室和縣級醫院看病的門診、住院補償辦法,讓政策更給力。
(2011年08月24日刊於《湖南日報》頭版頭條 作者 段涵敏 李先誌)
56.藍山獨創“10+100”模式破解農村看病難題
“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住一次院,一年活白幹。”幾句簡單的順口溜,形象地道出了農民對看病貴的怨氣。而今在藍山縣,筆者欣喜地看到,參合農民隻需交10元錢就能在門診看病,交100元錢就可以住院全報銷。農民兄弟感激地說,“我們現在看病住院,比以前有底氣多了!”
藍山,一個偏遠的農業大縣,財政窮縣為何敢於“吃螃蟹”,大膽推出參合農民在鄉鎮衛生院看病“全額報銷”的創新之舉,讓農民看病更舒心,在全國基層醫改中起到領先和示範作用?
連日來,筆者行走於三藍大地,對這一社會各界備受關注的“10+100”就醫模式進行探訪,試圖對藍山醫改走出的創新之路作一番深度解讀。
在探索中破題:財政窮縣觸及中國改革最艱難的區域
8月的藍山,處處是熱火朝天的景象。置身於群山疊翠、碧空如洗的三藍大地,無不令人仿佛來到了“世外桃源”。
追尋藍山醫改的足跡,筆者發現這一經濟欠發達的縣區,早在年初就開始觸碰醫改,這一個中國改革最艱難的區域,而且比張家界市的桑植縣還要早,緊隨陝西省神木縣之後,被媒體稱為湖南醫改的“鼻祖”和中國醫改的“藍山模式”,在當地和周邊縣市廣為流傳。今年7月,全市醫改現場會還特地放在藍山召開,來自我市的11個縣區紛紛湧進藍山,學習其醫改的成功經驗。
素有“楚尾粵頭”之稱的藍山,近年來,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短短幾年時間,縣城麵積、縣城人口都翻了一番。然而,在城鎮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如何使城鄉走上統籌發展之路?讓廣大農民群眾也同時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成果?
以縣委書記魏湘江為“班長”的藍山決策者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他們首先在全省首創了“9+3”免費職教模式(即九年義務教育加三年職業教育),引導廣大初中畢業生和農民工進入職教中心參加技能培訓,然後進入企業成為產業工人,實現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教育發展”的“三贏”目標。又放開了戶籍的限製,讓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近入學,解除了農民工的後顧之憂,且加大了社會保障力度,五大保險有序擴麵,讓社會弱勢群體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