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長期以來,農村醫療設施、醫療隊伍相當薄弱,廣大農民與城鎮居民在就醫問題上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統籌城鄉醫療發展,使藍山不得不尋求一種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醫改模式。
特別是以前該縣大部分鄉鎮衛生院藥價虛高,醫療設備陳舊,醫療水平普遍不高,農民大多不願意到鄉鎮衛生院看病拿藥,有病直接到縣醫院就醫,或者幹脆到郴州、長沙等地治療,加大了農民負擔。
而在2010年12月31日,藍山在全縣25個鄉鎮衛生院實施了國家基本藥物製度,在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初期,因衛生院藥品種類少了,藥價降了,醫療服務範圍改變了,醫療服務的量下降了,醫務人員的工作熱情降低了,曾一度出現鄉鎮衛生院“冷死”,縣級醫院“累死”的現象。而且,更為致命的是群眾不能就近看病,還增加了一定的醫療負擔。
為了切實解決這些問題,藍山縣委書記魏湘江多次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與衛生部門的同誌一道下基層、走醫院、進農戶,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廣泛征求建議意見。他認為,藍山應從改善民生的角度出發,著力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完善政策措施,改革基層醫療機構“以藥養醫”機製,切實減輕群眾的就醫用藥負擔和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
為此,他在年初召開的全縣三級幹部大會上親自“點將”要縣衛生局長發言。他擲地有聲地說,“今天,為什麼選衛生局局長作表態發言?就是因為我們前年抓電力體製改革,去年抓教育體製改革,今年就突出抓醫療衛生體製改革。在實施基本藥物製度和藥品‘零差價’銷售的基礎上,創新新農合補償機製,實行住院補償和門診補償全覆蓋。在全省、全市第一個提出實施‘10+100’模式,就是在農村25個鄉鎮衛生院,全麵推行‘參合農民自付10塊錢門診看病,自付100塊錢住院治病,其餘資金由新農合基金全額補償’模式,讓國家醫改政策惠及每一位農民!”
同時,他還多次明確“哪怕政府少上一個項目,也要拿錢搞好鄉鎮衛生院綜合配套改革工作”,今年縣財政投入鄉鎮衛生院改革1063萬元,確保政策的真正落實,以及老百姓真正在家門口享受到便捷醫療服務。
在實施中惠民:為民減負1100萬元
這兩天來,藍山縣新圩鎮新圩村7組80多歲的胡必言老人嘴裏像吃了蜜一樣,逢人就誇縣裏推出的“10+100”就醫模式好。原來,老胡的老伴李六紅常年患有膽囊炎、胃病、風濕等疾病,是醫院裏的“老病號”了,去年住院6次除去報銷費用,還自掏了8000多元。今年,實施“10+100”就醫模式後,他老伴至今已在新圩中心衛生院住院5次了,但所花費用才500元,住院最長的一次還住了25天。
“現在每次住院隻交100元錢,其他就不用管了,真是天大的好事啊。”胡必言老人感激地說,“不用再擔心錢是否帶夠了,也不用仔細對照著報銷目錄算哪些藥能報銷,哪些要自掏腰包,這真是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大實惠喲!”然而,10元門診看病,100元住院治病,這近似於免費醫療的惠民政策,農合資金能否承受得起?
“全縣今年總籌資7500萬元,比去年增加3000萬元,結合全縣衛生院近3年的門診人數、住院人數和費用進行研究和分析,並對實施基本藥物零差率後的醫療費用進行了預算後,全縣元月開始試點,3月全麵推廣。”藍山縣委副書記、縣長馮德校侃侃而談,回答了這個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他說,為對鄉鎮衛生院的業務和財務實現統一管理,藍山還成立了鄉鎮衛生院管理中心,不僅將醫務人員納入編製管理吃上了“皇糧”,還將為鄉鎮衛生院招聘百餘名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避免鄉鎮衛生院出現“房子有了、藥價降了、醫生走了”的狀況。同時,對其實行績效考核,從源頭控製了醫生的利益驅動,規範醫療行為。在此基礎上,藍山還對衛生院實行“費用醫院限額,額內全額補償,超支醫院承擔”管理,按照近三年的人均住院費用880元的標準,對衛生院醫療行為進行約束,防止醫院過度醫療。
通過8個月的實踐證明,“10+100”模式是可行而有效的。1月到7月,全縣門診人次10.1萬人次,補償資金240萬元;住院人次6032人次,補償資金348萬元,這些數據表明費用沒有突破預算,農合資金能夠承擔。更讓人驚喜的是,藍山鄉鎮衛生院如今門診次均費用33.5元,比去年減少38元;住院人均費用650元,比去年減少238元,費用下降和補償增加共為老百姓減少醫療負擔1100萬元。
“得了病,老百姓敢住院了,而且不治好不出院,這是過去從沒有過的情況。”竹管寺中心衛生院院長封舉林感慨地說,以前一些家裏困難的疝氣病人總是懇請醫生用手法複位保守治療,今年10多例都來做了手術,另外一些慢性胃炎、濕疹等皮膚病、腦梗塞後遺症康複治療患者也明顯增多了。“醫患關係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目前為止不但沒有醫療糾紛,連投訴都基本沒有了。”封舉林說。
看病少花錢,群眾得實惠了,那醫生有沒有熱情?8月18日,藍山縣竹管寺中心衛生院主管護士楊立萍給出了答案:“以前每個月1300元左右,現在1800元左右,年終還有40%的績效考核獎金,如果超出核定的業務量還有獎勵。”楊立萍說現在是多勞多得,大家都鉚足了勁。
藍山縣衛生局局長、縣醫改辦主任吳友忠透露,該縣楠市中心衛生院的主治醫生楊昌武2009年跳槽到廣東一家醫院,今年聽說縣裏實行這個政策,又主動要求回來了。
在關注中前行:這一做法和經驗值得總結與推廣
藍山縣自年初,推行“10+100”就醫補償模式以來,不僅得到了老百姓的竭力擁護,還將鄉鎮衛生院進一步搞活了。在鄉鎮衛生院實行藥品零差率以後,曾擔心衛生院收入減少,效益變差,醫務人員的收入降低,會引起人心不穩定,人才留不住,醫療服務水平下降等現象,在實行“10+100”就醫模式後,衛生院不但沒有“冷”,反而比醫改前更“熱”,業務量比以前更高。真正實現了“群眾得實惠、政府得民心、衛生得發展”的“三贏”目標。
此外,這一模式的推行,不僅吸引了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新社、湖南日報、湖南衛視、永州日報等中央省市主流媒體的競先報道,還贏得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目前,已有國內100多個縣市前來藍山考察學習。11月5日,國家衛生部在考察完藍山“十加百”模式後認為,省衛生廳黨組書記肖策群說,藍山縣的“10+100”就醫模式不僅“使複雜問題簡單化”,即參合農民每次10元可看門診,100元可住院治病,群眾很清楚、很明白,減少了新農合報賬的很多麻煩。而且,規範了醫療服務的管理,創新了新農合付費方式,規範了就醫用藥管理,減輕了群眾醫藥費用負擔,其做法完全符合中央提出醫改精神。其次,是藍山縣委、縣政府及衛生部門通過實行這一改革模式,一手把新農合基金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管好了,一手使老百姓得到了醫改帶來的政策實惠,這“一手托兩家”辦法很好。
8月14日,全市承接產業轉移現場會在藍山隆重開幕。出席現場會的市委書記張碩輔,得知藍山在全省率先向農民推出“10+100”就醫模式的創舉,不僅方便了農民看病就醫,還真正讓農民減負得實惠時,他欣慰地說,藍山醫改在全省首開先河的這一做法是有益探索和嚐試,這一舉措不僅走出了一條醫改新路子,更是真正為民謀福祉,真正為民辦實事,真正為民減負,真正把錢用在了刀刃上,這一醫改做法和經驗值得總結和推廣。有消息稱明年全國新農合籌資水平將從今年的人均230元提高至300元,藍山縣的決策者們表示,隨著新農合資金的進一步增加,鄉村一體化管理的建立和公立醫院改革的推進,藍山縣將研究和製定農民在村衛生室和縣級醫院看病的門診、住院補償辦法,讓政策更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