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4日刊於《永州日報》1版 作者 李先誌 李小勇)
57.衛生部醫改辦來藍山調研“十加百”模式
11月5日,衛生部醫改辦信息組副組長薛海寧一行,在省市衛生部門同誌的陪同下深入來藍山調研門診住院“十加百”模式。薛海寧希望,藍山繼續深化醫改模式,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經驗,為國家醫改探路作出更大貢獻。
今年,藍山實施“十加百”模式以來,不僅實現了“群眾得實惠、政府得民心、衛生得發展”的“三贏”效果,還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和關注,中央電視台、新華社、湖南日報、湖南衛視、永州日報、永州網等主流媒體競相報道。目前,前往藍山考察這一模式的省內外同行就達90餘批次。1至9月,全縣完成門診人次14.89萬次,占年均預算人次的74.4%;完成住院人次7944人次,占年均預算人次的79.44%。全縣門診、住院補償金為833萬元,占年均預算人的64.1%;門診次均費用35.2元,費用同比下降50.77%;住院次均費用680元,費用同比下降23.42%。費用下降和補償增加為農民減少醫療負擔1300萬元。
薛海寧一行先後來到藍山縣塔峰、竹管寺鎮衛生院和竹管寺鎮上堂庵村衛生室考察調研。每到一處都深入細致了解“十加百”實施情況。當看到患者一個個露出微笑,大談“十加百”帶來的實惠時,薛海寧十分感動,盛讚藍山一個邊遠財政小縣幹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她認為,藍山“十加百”是“可行、可調、可控、可複製”的,且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複製性和推廣的意義。她希望,藍山能進一步鞏固這一成果,總結經驗,並嚐試將改革進一步深入,讓這一模式惠及更多群眾,同時,也為國家醫改工作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經驗。
(2011年11月9日刊於《永州日報》2版 作者 李先誌 李小勇)
58.藍山縣百姓的幸福——“再也不用擔心看不起病了!”
11月5日,處在藍嘉臨三縣交界地的藍山縣新圩鎮中心衛生院,一樓的注射室裏坐滿了輸液治療的病人。一眼望去,基本以老少婦孺為主。
今年64歲的李先紅是該鎮田心辦事處上源村村民,她患有“急性咽喉炎”和“內耳眩暈症”。“病人發病時會覺得身體在旋轉,感覺房子或周圍物體在轉動,眩暈來勢猛烈時可使病人突然倒地。”新圩中心衛生院院長龍繼平說,由於是不能徹底根治的突發病,李先紅成了衛生院的“老病號”。
“我這次醫療費花了50多元,但隻要交10元門診費就行。”李先紅有些激動地說,以前經常看醫生讓她苦不堪言,打針拿藥隨便就是幾十上百元,醫療費用成了她的一塊心病。現在看門診10元,住院100元,其餘費用全報銷,李先紅的經濟負擔減輕了不少。
“老百姓是很會打算盤的,以前參合農民往往要住院才能按比例報銷一部分醫療費,因此很多病人寧願申請住院治療一些本可以在門診治療的常見病。”龍繼平說,過去李先紅患病嚴重時會選擇住院治療,現在門診交10元錢就可以免費治療後,她寧願天天來掛號看門診,也不會選擇交100元住院治療了。
在該院病房裏,一對中年姐妹正在開心交談。“聽說隻要花100元,就來做了係統的檢查並治療。”正在住院治療的龍春英興奮地說。她患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已經多年,以前犯了病到門診買點藥吃,能熬就熬過去。這次犯病,村裏的幹部跟她講,隻要花100元就可以住院係統治療,“簡直都不敢相信,就來看下咯”。而前來探望她的姐姐龍鳳英在縣城居住,聽到有這樣的政策,同樣患有腰椎病的她表示:“明後天就回來檢查身體。”
住在同一病房的田陽生,今年85歲,患有腦梗塞,這是他今年第2次來新圩中心衛生院住院了。在病房照顧他的孫女田燕比畫者跟我們細算了一筆帳,“過去爺爺一患病,就往郴州跑,病沒治好,錢又花了。去年,縣裏在鄉鎮衛生院實施‘10+100’後,家人就把爺爺送到這裏來治療了,一些醫院沒有的藥物他們就在外麵購買。這次爺爺住院共花了1500多元,但實際我們隻交了100塊錢。”就在這時,田燕還告訴我們了一個好消息,“明天爺爺就要轉到縣人民醫院去住院治療了,而且住院費用隻需交600元哦。”
這是今年縣裏醫改實施的第二步,從7月1日起,在縣級公立醫院實行“50+600”、“20+300”新農合補償支付模式,即參合農民在縣中心醫院門診就診50元內據實支付,50元以外的費用由新農合全額補償。在縣婦幼保健院門診就診20元內據實支付,20元以外的費用由新農合全額補償。在縣中心醫院住院每人次自付600元。縣婦幼保健院住院每人次自付300元,其餘基本醫療費用新農合全額報銷。這一模式,進一步解決參合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老百姓再也不用擔心看不起病了!在一旁的藍山縣衛生局長吳友忠解釋說。
“小病忍,大病挨,重病才往醫院抬”,這是以前農民怕看病的形象說法。“現在老百姓敢住院了。農民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同時也減輕了農民的就醫負擔。”藍山縣委書記魏湘江說,藍山實施醫改新政後,不僅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藥衛生需求、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民生,而且搞活了醫院,留住了人才,醫院不但沒有“冷”,反而比醫改前更“熱”,全縣醫患糾紛同比下降比例達到了75%。
(2012年11月6日刊於《永州日報》2版;11月11日刊於《湖南日報》5版。)
59.藍山城鄉居民看病同價
“現在可好了,我們農民和城裏幹部職工一樣,治病出錢享受同等待遇。”近日,正在藍山縣新圩中心衛生院住院治療的齊飛雲得知縣裏4天前推行“第三步”醫改,整合“三保一金”,城鄉居民在全縣範圍內看病統一收費標準時欣喜萬分。
2011年,藍山在鄉村一級首創“5+10+100”新農合補償模式,解決了農民看小病的問題。2012年,該縣在縣級公立醫院分別推行“50+600”、“20+300”的限額付費模式,解決了老百姓在縣級醫院看病的難題。今年3月1日起,藍山醫改步入“深水區”,開全國先河推行城鄉管理一體、基本保障一致、縣內診療統一、縣外治療分級、鼓勵大病互助、普惠兼顧特殊的原則,啟動“第三步”醫改。
此次醫改,打破城鄉醫保製度分設、管理分割的局麵,實現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城鎮職工醫保與城鄉大病救助資金“三保一金”有機整合,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障體係、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製度和大病醫療互助製度。凡參加醫保的城鄉居民在縣域內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門診就診實行“5+10”報賬模式,即在村衛生室看病政策範圍內醫療費用每次隻需自付5元,在鄉鎮衛生院看門診每次隻需自付10元,其餘費用由醫療保險基金全額補償。在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普通病種住院補償,實行政策範圍內醫藥費用自付線外全報銷限額付費模式,即在鄉鎮衛生院住院治療每次自付100元;在縣中心醫院住院治療每次自付600元;在縣婦幼保健院住院治療每次自付300元。
(2013年3月28日刊於《湖南日報》頭版頭條 作者 張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