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1 / 2)

在中國學術文化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曆代都不乏碩學鴻儒,他們常常在精心編撰鴻篇巨製的同時,往往又舉重若輕地寫一些隨想錄或筆記式的短篇。鴻篇巨製固然能成為傳之後世的不朽名作,隨想錄式的短篇同樣會成為“千秋絕調”。學術文章不以長短論高下,古今皆然。明代學人袁中道曾謂:“不知率爾無意之作,更是神情所寄。往往可傳者,托不必傳者以傳。以不必傳者,易於取姿炙人口而快人目。班馬作史,妙得此法。今東坡之可愛者,多其小文小說。其高文大冊,人固不深愛也,使盡去之,而獨存其高文大冊,豈複有坡公載?”可見,“高文大冊”與“小文小說”,各有其價值和特色,其卓異者,皆謂中華學術之瑰寶。

我國當代的著名學者,大多繼承了古代學術的優良傳統,於潛心研究撰寫大部頭專著的同時,也常有思想閃光與真知的發現,或在探研學術問題的深邃思考中,形成稍縱即逝的真理顆粒;或在對各種書籍的“序”、“跋”中,闡發個人對學術問題的獨見;或在博覽群書時,考釋出對某人、某事、某書的真諦……這無疑都是學術研究中的寶貴結晶。對此,學者們也常率性命筆,以隨思錄的形式形諸文字。倘能將這些文字彙集成冊,當能促進學術研究與學術交流,給眾多學人與廣大讀者以啟迪。

近年來,在圖書出版界出現了“散文熱”,但多屬文藝性散文,而學術隨筆尚不多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向以出版高層次學術著作為特色,根據我社的宗旨,特組編了《學術隨筆文叢》(以下簡稱《文叢》),以繁榮圖書出版。

《文叢》的特點,著意在“學術”與隨筆上,即文章的內容須是學術性的,但並非長篇學術論文,而是短小精悍的隨筆形式,且具有思想性、知識性與可讀性;文風要清新、簡練、灑脫、活潑,富有文采,但又非一般文藝性散文。它既區別於現時出版的學術論集,又不同於文藝散文創作。

《文叢》的內容,力求豐富多彩,涵蓋麵廣,包括學術短論與考辨;讀書劄記及學術論著的“序”、“跋”、“評”;治學心得體會;學術人物的回憶與懷念;學術爭論的回顧與思考;師友往來書信;學壇掌故軼聞;……等等。

《文叢》的篇幅,每本大致在20萬字左右,以免篇幅過大。這樣既促作者慎重選文,以保證該書的質量和特色,同時也便於讀者閱讀並減輕購書時的負擔。

《文叢》各集所收文稿,以散見於報刊上發表過,既有價值而讀者又難尋覓,以及未曾發表過的文稿為主。對已結集出版過的文章,盡可能不選。此乃針對時下某些結集出版過的同類讀物,同一作者相同的文章,剛編入此書,旋又編入彼書,讀者對此巳深為不滿,《文叢》將盡量避免這種重複出版的現象。

1996年,我社推出了《文叢》第一輯,共有11位著名學者的11種學術隨筆力作;此次推出的《文叢》第二輯又收有10位著名學者的10種學術隨筆新著。願此舉對學術的發展、文化的積累,都能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