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1.潑墨如雨與無墨求染(1 / 2)

本來,“潑墨如雨與惜墨如金”在文化生活中的知名度更高,但這就和篆刻藝術中的“疏能走馬與密不通風”一樣,講的都是藝術辯證法中的兩極,越是有機結合,就越是相得益彰。

本文改動了後一半——其實,我是在有關畫論當中看到了這一“聯”,才覺得有“文章”可做。首先,是“無墨求染”需要好好解釋;其次,解釋清楚了“無墨求染”,再將“潑墨如雨”與之相對,也就有了新的意味。

先說“無墨求染”。國畫表現形象時最主要的物質手段有哪些?一是筆,二是墨,三是色。可見墨隻是手段之一,於是沒有了墨,畫家可以用筆去染,也可以用色來染。其實,更高級的手法是用空白來染。比如齊白石老人曾有一幅寫“蛙聲十裏出山塘”詩意的畫。畫的是一道溪流,許多蝌蚪在其中快樂遊泳。畫麵上僅此而已。然而把這句詩往上邊一題,景象立刻變了,觀畫的人立刻從大幅空白聯想到畫幅之外,聯想到這些蝌蚪變成青蛙後又會怎樣鳴叫不止……還有,我聽著名京劇導演鄭亦秋先生談起,他看過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冬心)的一幅梅花,畫幅很大,頂天立地,梅花密密匝匝,擁擠著直逼人來。然而,觀者遍尋四邊四角,卻看不到金農的題款。最後,在一段梅花老幹當中,看到作者的題詩和署名。鄭老說話時年事已高,他說那句詩已經淡忘,但那確是一個詠梅的名句。“本來,畫麵上有筆有墨更有色,早已滿滿當當。但我聞到了香氣,就是感受不到梅花的意境。經過對題款題詩的一藏一找,反而把畫的意境給染了出來……”

京劇中有無“無墨求染”的例子?

例之一:《四進士》演到弱女子楊素貞被一幫無賴追趕下場,按照舞台常規,這裏的戲劇氣氛陡然緊急,因為空蕩蕩的舞台造成懸念:楊素貞是否被無賴追趕到一個無人的角落?她後來的命運究竟如何?但無論馬派還是麒派,每次演到這裏,場麵上都是“撤鑼”——鑼聲陡然由緊變輕,“有一搭沒一搭”,毫無生氣。第一次看戲的觀眾這時心裏會冒火,然而老戲迷卻忍不住微笑:“急什麼?角兒該出來了!”

把場上的氣氛做違背戲劇常規的“一變”,這就是京劇當中獨特的“染”。原因是這出戲的第一號人物宋士傑即將出場。觀眾等著他出來營救楊素貞,也期待著他出來“賣”拿手的“玩意兒”。京劇審美規律要故意撩撥“第一次聽戲的”一下子,哪兒能這麼“便宜”你呀?——你想讓誰出來,誰就得出來?尤其是“角兒”,他難道這麼輕易就出台麼?所以,這裏要狠狠地“撤鑼”一番,讓性急的觀眾心急火燎。但是,等“撤鑼”把觀眾“折磨”得“差不多”了,鑼聲又忽地緊急起來,這是把剛才逆乎戲劇常規的“變”再給“變”回來。這一次,場麵上的鑼鼓和觀眾算是一條心了,也把剛才弄得很憋氣的觀眾“捋順”了。等到這一陣鑼鼓敲夠了,宋士傑才在觀眾“心潮逐浪高”的掌聲中出台……

這裏有過兩“筆”,第一次是“逆筆”,憑空把節奏“撤”下來,第二次是“順筆”,再把節奏給“催”上去。這兩“筆”的作用都是為了“染”。設想,如果楊素貞剛被追趕下台,宋士傑立刻就風急火忙地上場——表麵上“戲”倒是“順”了,可觀眾的期待和懸念反倒沒了,待會兒“角兒”再施展技藝也得不到強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