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能夠加入這套叢書,真是三生之幸!前輩眾多,同輩也有幾位。能夠擁擠(不再說是“混跡”)其間,真的很幸福。

在前輩筆下,“學術隨筆”應該是很隨意也很深刻的。被寫到的事物,可以從沒料到“起”的地方入筆,也可以在沒料到“結”的地方收煞。然而其中的意蘊卻以小見大,耐人咀嚼。我則不成,寫作中總去不掉緊張,思來想去,還是認認真真、整整齊齊“做”了如上的四十篇文章。可能是習慣了“戴著鐐銬跳舞”的緣故,我特別注重文章體例的設計,甚至還關注書的“體形”。這或許出自緊張,更多的還是發自真誠。

走馬梨園,應該想到的事情很多。這是一塊飽含腐殖質的土壤,雖然生長出許多燦爛的花朵,但很少有人研究其灌溉、施肥、剪枝的規律。昔日,通過進門而駐足玩味的人很多;今天,則是不屑一顧的“路人”大量增加。——怎麼辦?我想,辦法應該是“多元”的,其中之一就是在梨園和文化界的結合部,多做一些“打通”功夫。我的這些文章,目的即在於此:希望裏邊的人認為“是這裏的事兒”;外邊的人則驚訝“戲曲居然還有這麼些奧妙”!

當然,梨園古來就沒書,如今也是個不太需要書的世界,但藝人們“手上”和“嘴裏”的竅門就未必不是“書”。這些“書”幾百幾千年一直依靠口傳心授流傳下來——且不管是好是壞,這在梨園已經成為一項傳統。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把梨園內部這些還沒有形成文字的“書”,變成今日讀書人可以接受的書?這當中需要努力,這當中也免不了磨擦。但隻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在保持梨園魅力的同時,更增加梨園的科學性——從而在一個新的高度擴大梨園的知名度。

我在梨園走馬之際,腦子裏主要想的,就是這件事情。希望讀者能夠通過閱讀和咀嚼,增加對京劇了解的精度。

謝謝大家。

作者

199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