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神州千裏共嬋娟”(1 / 3)

少年躺在床上回憶著往事,他還沒有完全恢複體力。

新生的元神裏明亮的紫光閃過,元神裏一個卷軸的虛影微微一動,淡紫色光環在身體裏一遍一遍回蕩,滋潤著他疲乏的身體。

夜色漸漸淡去,陽光漸漸透進了小屋。

他用力地吸了口氣,從美好的回憶裏自拔出來。

現在可不是回憶的時候,如果自己隻昏迷了一個晚上,那現在離若蘭重生,也已經過去了一夜!

自小姑娘成長以來,從未遠離他身邊如此之久,他盡量不去想象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他需要辦法和行動。

元神裏又一道紫光亮起,無數記憶有序地按照他的需求流淌而過,他需要了解更多的情況,尋找可行辦法。

此方天地似是和地球上平行的世界,有著中原和炎黃,直到黃帝之孫顓頊的時候,曆史都是相同的。

此世青史有載:帝顓頊既禦九州,定曆法,製鬼神,治教化,於中國作天地人三壇,以為族祭。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於人……

思緒在這裏就兀然一頓,周旭曾為了那個桃源洞天查閱過地球上無數古籍,他非常清楚地記得,在地球上也有類似的一段史記。

地球上的記載中,顓頊在中原上作的是祖壇,並且斬天斷地,帝輝籠罩下,萬神鹹服,莫不砥屬於他個人,而非整個炎黃人族。這固然成就了一代人皇,卻將炎黃人族的根基拔起。

所謂人皇,是人氣所聚,因人而起曰王,因族而尊曰皇。人族鼎立天地,人皇方能號令萬神。當族群的根基被拔起之後,天柱斷絕,王奈若何?

顓頊之後,隻有人王,再無人皇。

地球的曆史裏,隨著黃帝血脈的漸漸分散,堯舜禹的禪讓期過後,炎黃血脈就已經沉寂下來了,鬼神就逐漸複興,把持了天地,甚至滲透到了人道中——

夏初,尚且繼承著血脈餘烈,奉天罰罪;至孔甲亂政,好方鬼神,事**,於是此後四世而隕。

商湯滅夏,湯誓雖然假以天命,但其實是“祖神”相伐。因為“下帝”所受的“上帝之命”必出於巫口,這其中偷梁換柱參與的鬼神就不知道有多少了,而甲骨文本就是巫卜所用,每逢大事必卜,整個就已經成了鬼神的王朝。

而華夏中原的另一邊土地上,在涇水和渭水之間,岐山以南的周原,周人嗣黃帝之姬姓,族群在勞作繁衍中逐漸找回了和天地之間的通道,岐山鳳鳴,周人祭天。

此後周武革命,其實是人道元氣的最後反擊,若連這元氣都損失了,中原就沒有空餘的土地可以成為第二個周原了。

所幸,由人組成的軍隊,戰勝了鬼神的庇佑,商紂以自祭而告終,中原人族的根基的才以“天子”的名義重新接上。

然後鼎器作為載體,隨著一個又一個族群從中原蔓延開來,沿著分封的道路,鼎器傳遍九州,人道始定。

這就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周之王號,以此壽八百年。

春秋戎祀,戰國耕戰,人道元氣緩慢地恢複,炎黃族群中又重新誕生了帝氏,著名的祖龍贏氏。

雖然隨著炎黃血脈的沉寂,祖龍失去了上古人皇的超凡力量,終死為魚蝦所戲,稱不得人皇。但帝氏的重現,畢竟說明著族類的重新繁盛,這在當時是一種進步。

隻是此時,離顓頊之時,至少有兩千多年了。

這兩千年裏,氣候溫暖,雨水充沛,黃土高原還是原始森林,黃河的水還清……

中原的最好時光,太可惜了。

這樣的回憶掠過,縱使他心思不在這方麵,臉上也不由泛起一絲悵然。前世裏他的族群受過多少磨難,道路多少艱難,深深地刻在靈魂裏,使他無話可說。

同時,元神紫光繼續亮著,來自此世的回憶也湧上來。

此世界裏,顓頊作了不同的選擇,中原文明選擇了另一條艱難的道路。

自顓頊以降,累世三千年,炎黃人族一代一代祭祀著天地人。

無數先輩,篳路藍縷,在山林和原野間開辟文明。

每一個族群遷移到哪裏,祭壇就跟隨到哪裏。這種炎黃祭壇,與地球上一千多年之後的周鼎效果類似,隻是更普及族民,人皆同祭,而不局限於貴族——地球上的禮祭是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