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中學學曆的傑克,在做過報童、苦工、水手等工作後,清楚地意識到他必須改變,否則將永遠靠幹體力活討生活。萌生了這樣的想法後,傑克以19歲“高齡”進入奧克蘭高中學習。第一學期結束後,傑克各科成績都是B。為了生計,他不得不邊打工邊學習,貧窮似乎一直都是傑克最大的敵人。他以驚人的學習毅力考入加州大學,但因家庭的貧困,中途不得不退學。
盡管家庭再度陷入絕境,但傑克不想再靠出賣體力過活,這時作家這個詞兒已隱隱在向他招手,他想奮力一搏。他賣掉一些東西維持家用,將自己關在小屋裏,一天寫作15個小時,日日如此。他廢寢忘食地寫著,醞釀多時的創作熱情終於爆發,期間他寫出了大量論文、科學和社會短文、短篇小說等。接下來開始挨門逐戶地投稿,試圖敲開哪怕是一家雜誌社的大門。艱難的生活窘境,加之不斷的退稿,致使他開始賣書、賣衣服,並四處借錢,但想成為作家的決心始終沒有動搖。他完全沉浸在寫作中,為投中一篇稿子而奮鬥。
口袋裏再也找不出一分錢,門口的肉鋪、菜店,都不願再賒東西給他,房租該交了,否則將被轟走……無奈之下,傑克將姐姐送他的自行車,約翰?倫敦給他的手表、雨衣全部當掉。可寄出去的稿子仍如石沉大海般,沒有回應傑克甚至想到過自殺,但他終究說服了自己,因為還有那麼多小說等著他去寫。
終於,《大陸月刊》決定釆用他的一篇故事《致小徑上的行人》,這意味著他的文字將第一次變成鉛字。緊接著,《黑貓》雜誌也發來用稿通知,並及時寄來一張40元的支票。正是因為這件事,他才堅持了下來,成為日後熠熠閃光的美國大作家。
傑克明白要成為作家,必須解決好兩件事:學問和寫作能力。他自知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始終發奮學習。他讀亞當?斯密的《原富》,研究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巴斯蒂特的《經濟和諧原理》,一路讀到赫伯特·斯賓塞的《第一原理》,被深深吸引。斯賓塞替他把全部知識組織起來,把所有實力壓縮成一個統一體。這使他大喜過望,欣喜程度不亞於發現一座金礦。
這之後,傑克漸漸進入創作旺盛期,在他短短40年的生命裏創作了50本書,可謂高產。諸如《海狼》、《野性的呼喚》、《毒曰頭》,短篇小說《生之戀》(又譯為《熱愛生命》),以及長篇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等都曾給他帶來無限榮譽。列寧就曾經說過,他一生最愛讀的小說當屬《生之戀》了。在作品中,主人公是一個饑寒交迫的淘金者,他在荒原上與一匹病狼遭遇,淘金者最終以強大的生命意誌贏得了這場搏鬥。傑克描述的這段奇跡,並不在於塑造一個強者,而是著力表現人在絕境中所爆發出來的生命能量。
《雪野寂寂》則講述了冷峻的大自然與人,人與狗之間的微妙關係。為了生存,人與狗之間爆發的戰爭、掠奪,在沉寂威嚴的大自然麵前變得渺小,不堪一擊,那種無奈的悲涼引發人們無限的沉思。
在傑克看來,生活的目的就在於不斷粉碎障礙,在挫折中實現目標。就是這樣一個性格如火、剛毅頑強、視冒險為樂趣、極具男子漢氣概的作家,終究沒能逃脫內心的出離。在獲得巨大成功與榮譽後,用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