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燕同王孝先、張躍文等調到新疆軍區汽車二十九團工作,王公燕、王孝先在團司令部當參謀長,張躍文在團政治處當主任,他們在新疆葉城高原工作多年,執行國防運輸任務,是相當艱苦的,由青藏高原到新疆邊陲,實實是不容易的,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已年老體弱,黨組織為照顧他們這些老汽車兵,王公燕轉業到太原第一汽車公司當經理,王孝先轉業到北京公交公司工作,後來到民政部門工作,早已退休,過著安樂幸福的晚年生活。王公燕這時已是專業的領導幹部,雖與部隊有所不同,但是工作性質都是汽車運輸部門,應該是得心應手,工作起來是得力的,因而受到領導、職工尤其是駕駛員的稱讚。王公燕和黎運兵一起工作了多年,王到新疆軍區汽車二十九團以後才離開的。
老黎同誌轉業以後也在交通運輸部門工作,常到太原開會,1980年冬第一次去看望他,王非常熱情,並在其家吃了飯,談了許多許多,互相感到親切,十幾年後老戰友久別重逢,老戰友相見,有說不出的歡快,後來又去看過兩次。接著因房拆遷再未找到其住地,直到2006年費了好大勁才找到。這時都已經離退休了,閑談許久,才知王的家屬患了半身不遂,子女和他照料一切,王的身體不像以前那樣結實,已顯老態,思想負擔也重。他是山東人,2007年5月去看他時,女兒說已回山東老家了,隨便給留下兩本書就離開了,因為黎運兵搬到太原居住,能經常相互看望。2008年初去醫院看他時,已得了癌症,是晚期了……在太原的老戰友楊森林、雷鴻德、薛景生及汽車十四團的郝玉溫、冀平同誌也常見麵,都是一個部門的深感親切。遺憾的是薛景生、冀平已離開人間。
在太原的隻有雷鴻德、楊森林、黎運兵,經常可以碰麵,常電話聯係,這樣對身體健康是有好處的。人老體弱多病可以說是一條規律,通常是這樣的。就在太原的老戰友、老同學中有的是心髒病、有的是高血壓、有的自身行動極其困難。
健康長壽是人生最寶貴的東西,比錢要貴重得多。
綜上所述。這些老汽車兵,在甘南草原、青藏高原、戈壁灘沙漠、新疆高原、天山山脈、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巴顏喀拉山、日月山等等嚴寒山區,以及通天河、長江、黃河、沱沱河等滾滾怒河,執行很艱難困苦的平叛作戰運輸任務或國防科研、經濟建設、測繪無圖區的運輸任務,特殊的其他運輸任務中,有的幾年、十幾年、幾十年長期執勤,有些在大西北安家落戶,有的已經長眠在青藏高原,有不少同誌轉業回大東北、繁華都市北京、天津、上海、沈陽、哈爾濱、太原、西安、蘭州等大中城市,各得其所,安度晚年,頤享天年,都有較好的歸宿。
黨和國家給他們優厚的生活待遇和適當的政治待遇,特別是離休的老同誌更加優厚,紅軍、抗日時期的老同誌除享有正常的應享受的待遇外,還每年多發兩個月、一個半月、一個月的工資,醫藥費實報實銷。
黨和國家特別照顧這些老幹部、老革命、老黨員,在各種大的紀念日,慶祝日有不少單位邀請參加大會,並坐在主席台上,真是莫大的光榮和幸福。有些老同誌發揮餘熱,繼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成為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碩士研究生、專家教授、書畫家、作家、先進人物等等。
就要結束之際,還需簡要提到汽車運輸勤務工作。尤其是汽車駕駛員和修理工的培訓問題。汽車運輸具有快速、機動、靈活、運輸效能高、適應性較強、應用廣泛的特點。很適應幅員遼闊的西北地區,隨著科技的發展,隨著軍隊建設的高度發展,汽車技術裝備將構成部隊戰鬥力重要組成部分,交通運輸被稱為軍隊作戰的生命線。
在西北解放戰爭中,我軍收編汽車駕駛員和修理人員七千餘名,其中一些人員惡習未改,給運輸秩序帶來混亂和問題,因而西北軍區後勤部所屬汽車部隊進行了政治整訓,加強了車勤人員的教育管理,提高了思想覺悟和政治覺悟,逐步端正了思想作風、精神麵貌,政治素質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接著,1950年部隊機關即開展了“安全紅旗車”活動,同時軍區後勤部在蘭州召開了汽車部隊勞模大會,到會人員七百多人,表彰了八十多名勞模,安全紅旗駕駛員也參加了表彰大會,有特級勞動模範駕駛員蘇長福、先進駕駛員孫玉成、模範駕駛員張會中。
西北軍區汽車一團、汽車二團開展了“安全紅旗車活動”,總結推廣了崔天儀、茂貴生、楊家全等駕駛員的先進事跡,與此同時西北軍區後勤運輸部汽車團設置了修理連,方便了汽車的修理,特別對西北軍用汽車修理廠加速組織了車輛的大中修,將從朝鮮帶來的第五汽車修理營配屬青海花石峽平叛第一線供應基地執行修車任務。蘭州軍區後勤運輸部1956年全區培訓車勤幹部五百六十五人次,軍區各級司訓機構共新訓汽車駕駛員八千六百八十七名,新訓汽車修理工五百五十七人,全區“紅旗車”五千一百六十車次,紅旗車駕駛員五千四百九十人次,軍區在1988年3月(包括烏魯木齊軍區),在蘭州召開第一次和第二次“紅旗車駕駛員”代表大會,總後車船部副部長劉麗生專程到會指導工作,並參加了“紅旗車駕駛員”成果展覽,蘭州軍區董占林、邢世忠副司令員作了講話,後勤部副部長劉殿文作了工作報告,會議結束時,蘭州軍區司令員趙先順、政委李宣化出席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