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結束語(1 / 2)

該書稿寫於2006年9月,完於2007年10月。在寫《我這六十年》時,就有所構想,但很零碎不係統,開始題目為《草原汽車兵》,在汽車團外出執勤近二十年。故又擬為《沙海戈壁汽車兵》,又為《青藏高原汽車兵的故事》,經反複推敲,加之,最後定書名為《青藏高原汽車兵》。

進而開始擬寫提綱目錄:呂梁山交通運輸、解放西安、蘭州作戰運輸、青藏高原平叛運輸、第一野戰軍汽車部隊成長、運送十九兵團、第一軍入朝作戰、護送中央代表團進藏、解放軍是個大學校,及戰鬥隊、工作隊、運輸隊、汽車夜間閉燈駕駛訓練等十一個目錄,後來經過反複修改,特別是原西北軍區後勤運輸部老戰友陳克和贈送的蘭州軍區後勤部編寫的《軍事交通運輸史》,以及購買的《第一野戰軍戰史》,對寫作起了幫助作用。綜合參照將有關的公路方麵運輸情況,以及一些老紅軍、老幹部、老戰友提供的一些口頭情況,綜合成現在的十八個細目。

交通運輸是為生產服務的。他是物資的移位,不能使物資增加。將物資運輸到另一個地方,其物資數量不會變,它隻能為國家創造的財富幫助獲得更大的價值,因為付出了勞動,使物資增值,但物資本身數量絕不會增加,這是交通運輸的性質決定的,它隻能是物資的移位。

另外,我個人一生體驗到:搞交通運輸是為人民辛辛苦苦一輩子,提心吊膽一輩子。有個汽車司機說,安全不省心,省心不安全。

這也是我一生的經驗總結。青藏高原平叛運輸的一些實例,及本人幾十年來在運輸戰線上的體驗,糅合在一起,將寫作題目改寫為《青藏高原汽車兵》,其中的一些曆史資料和圖片來源於《第一野戰軍戰史》和蘭州軍區後勤部軍事運輸部編寫的《軍事交通運輸史》,作者要對當時的領導和編輯同誌說聲“謝謝啦,辛苦了”。經過近一年的艱苦辛勤勞動,完全靠自己親筆一字一句、一段一頁、一碼一碼,累積而成,幾易其稿,二十餘萬字的初稿,實感艱難。全靠手寫成的,自己又不會運用電腦,更加艱辛,切實出了力流了汗,可以說是墨水、汗水、淚水凝結成的作品。

我現年已八十一歲了,年老體弱,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加之,記憶力衰退,常常丟三落四,有的內容前後重複了三次,在校對中才發現糾正過來。有兩次想打退堂鼓,後經克服種種困難,經老戰友、同誌們的幫助鼓勵,才堅持下來。正如古人所說:“有誌者事竟成。”

隻有自己堅定信心,就能克服困難,當遇到寫作困難時,就想到我國女排的“拚搏精神”,就增強了信心,硬是通過拚搏、苦鬥將書稿擺在了世人的麵前。這裏我要提到張銳鋒老師,之所以稱為我的老師,不以人的年齡為論,是以“能者為師”,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