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出了個沈從文,後來又出了一大批新文人,在文壇氣勢常盛。但似乎並不是那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原因。
鄂西毗鄰湘西,地域條件和人文背景,多有相似之處,鄂西文壇相比之下,卻很有些遜色。說冷清也不冷清,也有雜花生樹之態,卻並無群英亂飛之勢。
為什麼鄂西不能也出他幾個在全國搶眼的文人呢?這是讓鄂西文人不服氣的地方,不服氣,那就得追索原因,以期對症下藥、重點突破。時下有幾種像模像樣的觀點,不是很新,卻並不能如一般已成定論的老觀點讓我心服,我以為這些觀點隻是抓住了“皮毛”。不妨具體談談。
有種觀點我將之稱作“部落論”或“吃火鍋論”,認為鄂西作家們各自為陣,沒有結成一個突圍的陣營,一致對外,衝鋒陷陣,此種觀點主張鄂西作家們要像部落一樣,集聚在一起。似乎給人的印象就真是這樣。但細究起來,又似乎不是這樣,首先,要衝鋒陷陣得有將帥,帥旗一樹,群起響應,似乎容易得很,但文學不是打仗也不是吃火鍋,打仗是人多力量大,吃火鍋是人多熱鬧有趣,文學向來注重個人的修為,心靈的挖潛,以特殊性觀照普遍性。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鄂西的作家,身處大山,缺乏“推銷”的手段。但在我看來,陣營之必要,宣傳之有益,均不是主要因素,恰恰相反,作家要寫出好作品來,先要獨立起來,有獨立的品格和風範,技法與知識可以學來,這品格和風範得靠自己,比如魯迅、李敖、金庸之類的大師均是獨立品格很強的。在當今鄂西的作家群中,有幾人不是急功近利的?時下鄂西是缺將也缺帥,鄂西文壇的不景氣,也非宣傳不夠的問題,窮根究底,還是作家們的水平問題,片麵強調陣營與推銷,卻對自己的產品沒有自知之明,而去舍本逐末,自然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如此言重,似乎匪夷所思。如果我們把視野擴大一些,站得高一些,看一看鄂西時下的狀態,也就明白了。
不妨先說一類現象,時下,鄂西作家圈內循環寫評似乎是一種時尚,但似乎有“天女散花”、“粉飾太平”的嫌疑,大概是“說好不說壞,誰也不見怪”,“你好我也好,大家都很好”的思想在作祟,實在是俗不可耐,麵目可憎。某些作家,好不容易,買了書號,出了一兩本書,便吆三呼四地囑人寫評,被囑的人自然是受人之托,當忠人之事,加之有來無往非禮也,於是,也就昧了良心。寫出的所謂書評,苦心孤詣,雅致點說是“二度創作”、“妙筆生花”,乃至於“化腐朽為神奇”,實則是毫無操守地信口胡說。表麵看起來,被寫的作家,實在是相比沈從文、賈平凹等大師有過之而無不及,等到你真的一旦拿了他的東西來,裝幀也還入流,一讀文章,實在是上不了檔次,甚至不堪卒讀,惡心得要命,何有愛不釋手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