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石家宅子(1 / 3)

二虎他爸跑回家給母豬接生以後,二叔又挖了一小溜地,直到太陽升到房頂,然後收好鋤頭,走上土埂,把鞋子脫下來在鋤把上敲了幾下,穿好鞋,感覺輕快多了。然後扛起鋤頭往家走,手裏還拎著幾根胡蘿卜,到吃午飯時間了。

二叔家在當地還是一個很有名望的家族,二叔他父親我們叫幺老爺,二叔他母親我們叫幺奶奶,二叔家的老宅子還是他爺爺幺太爺買丁家溝土地時一起買的。

幺太爺出生在他祖屋石家壩,四歲上私塾,聰明伶俐,很好動,喜歡舞搶弄棒,結果到十四歲便因累累不聽先生的管教被秀才出生的父親帶到城裏他兄弟開的鹽鋪當夥計,十六歲那年,老太爺托媒給他娶了劉氏姑娘做老婆,心想可以讓他安分守己好好做事。沒曾想到十八歲那年,因為認識了好多鹽廠的老板,所以不聽長輩的勸告準備單幹,想闖蕩自己的世界,結果惹惱了老太爺,於是被趕出了祖屋

幺太爺帶著幺太奶奶住到城裏準備做生意,但要想在縣城開鹽鋪是不可能的,那需要很多本錢,於是他決定把鹽挑到峨邊那些大山裏去買,因為山區很缺鹽,而且交通很不方便,所以鹽也買得貴。幺太爺從鹽廠老板那裏買一擔鹽,再準備好厚厚一疊麥餅,夠吃十天半月,然後挑著鹽擔上路。跑一個來回大概要一個月,上半月挑著鹽進山,到了山上邊走邊買,大概需要五六天才可以把鹽買完,然後在山上讓人烤一疊麥餅揣在身上,空著擔子往回趕,大概十天就到家。一個月裏,白天在趕路,晚上隨便找個便宜小店將就著睡一覺,跑了兩年,便攢下不少錢。

幺太爺一年四季奔波勞累,從不欠帳,讓那些鹽老板也很感動,因為他們曾經也是那樣起家的,於是他們之間的交情越來越深。其中有一個鹽老板姓汪,一天幺太爺去挑鹽的時候和幺太爺聊天,說他家鹽井的牛好多都老了,需要添些壯實的牛,否則鹽井裏的鹽恐怕撈不起來了。那時沒有現在的鑽井技術和機械,鹽井都是用幾頭牛拉著一根很粗的鐵棒子一點一點往下鑽出來的,壯實的牛對於鹽井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動力來源。幺太爺在山裏跑了兩年,在山裏見了許多又大又壯實的牛,於是答應汪老板,看是否可以在山上替他找幾條好牛。

汪老板也許隻是隨口一說,沒想到幺太爺卻把它當成一件重要的事來做。自此他在山裏賣鹽的時候便特別留意那些山上的牛,為此每趟還多花幾天時間。結果他把在山裏賣鹽的錢全都買了牛,一趟買了三頭牛,有一頭牛還是老鄉家實在沒有錢買鹽,就用鹽換牛換來的。一擔鹽換三頭牛!三頭牛牽到汪老板那裏,把汪老板樂壞了,他好久沒有見過那樣壯實的牛了,一頭牛換一擔鹽!汪老板又向他定了十頭牛!結果幺太爺發財了!

又跑了兩趟,幺太爺便做成了這門生意。然後他又去找其它幾個鹽老板,大家都很讚賞他的踏實老練,於是都要幺太爺替他們找好牛,於是牛換鹽,鹽換牛,來去兩手都不空,小生意做得有生有色。轉眼三年,幺太爺賺了不知道多少錢,於是幺太爺準備在老家買地,趕巧丁家溝這片地的主人因為當官的兒子犯了事需要很多錢打理,所以價錢也實在是很便宜,兩百多畝地連那麼大一幢豪宅才值一百五十頭牛!要是在現在可是要值上千萬呢,換成牛,至少也得上千頭牛吧。

丁家溝這塊地有山有水,山不算高,幾十畝旱地分布在山腰和山頂,山上土邊長滿了樹,柏樹特別多,是造房作家具的好材料,又高又直,有的粗得雙手抱不住。還有桐子樹、棬子樹,結的子可以煉油,桐油可以漆家具,還可以點燈照明。除此之外還有櫻桃樹、李子樹、杏子樹、桃子樹、橘子樹、梨樹......一年四季水果不斷。溝底地勢平坦的地方有一百多畝水田,一條通往氓溪河的小溪正好從水田邊繞過,讓這片水田成了周圍十裏八裏最好的田。半坡上是一個人工開鑿的平台,平台上就是主人的宅子,因為新主人姓石,所以大家都改口叫它石家宅子。

宅子是用山上的石料和粗壯的木料建造而成,四四方方的條石,一尺寬一尺高再三尺長,完全由人工一銼一銼鑿出來,當年埃及金字塔用的石料估計也是那樣銼出來的。屋基四周有大概兩米寬的溝,裏麵幹幹淨淨,可以見到褐色的砂岩基底。中間一個平台就是屋基,上麵鬆散的土已經被全部清理幹淨,在堅硬的褐色砂岩基礎上麵用條石像現在砌磚一樣砌到一丈高,用石灰嵌縫,青絲嚴縫,密不透風,然後在牆上打孔,把碗口粗的柏樹橫放在孔裏就成了梁,三尺一根,再橫著鋪上一寸厚的木板,這就完成了第一層。然後再往上砌一層,再製一排梁,不再鋪木板,然後封頂,一個川南風格的石頭瓦屋頂讓這座宅子顯得不那麼霸氣。

整座宅子成U字形,座北朝南,背靠山,麵朝一個開闊的豁口,正好避開前麵的虎頭山和鷹嘴岩。宅子正中是堂屋,開間一丈有二。東側是書房、西側是主人臥室,再往東西兩頭是兩間轉角偏屋,一個做廚房,一個做臥房。偏屋接著東西兩間廂房,廂房都是庫房。正屋樓上還有兩間客房,兩間庫房和一間書房。東邊轉角偏屋是廚房,後麵突起一個煙囪,黑黑的,也是用石頭砌成的,年代久了,石頭上沾滿了陳年的灰土,已經很難分辨石頭的品質。

兩層的宅子圍著一塊平地,用板石鋪成了結實的院壩,屋簷下還有六尺長的滴水板,把屋簷上滴下的水排到院壩外麵。屋簷整體挑出去有六尺寬,用兩丈多高的大柏樹支撐起,顯得很氣派。屋簷下是陽台,陽台邊還用一尺寬兩尺高六尺長的條石砌好,陽台地麵也用青石板鋪設得很平整,出太陽的時候可以在陽台上曬太陽,下雨的時候也可以在上麵做家務。宅子西頭是一排牲畜棚,也用條石和粗壯柏樹搭砌而成,養雞養鴨養豬養牛都可以,後麵還有一個很大的糞坑。院壩外麵是一片竹林,幾十壟毛竹很茂盛,毛竹可以編製成竹框、竹席...還可以做籬笆。宅子後麵就是菜地,種著各種時令蔬菜。

幺太爺找人把新家收拾好,然後再把幺太奶奶從城裏接回去,那時他才二十三歲,大老爺已經兩歲,幺老爺還沒有出生。幺太爺自己留了幾畝房前屋後的地做菜地,然後把大部分地租給了丁家溝裏的十幾戶人家,他們大多很早就住在丁家溝,隻有兩戶不姓丁,一戶是坡上的張家,一戶是坡下的榮家,也不知道他們是什麼年代遷到丁家溝的。

丁家溝住的大部分丁家人為何在當時沒有自己的土地一直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有一種說法是說原本這裏的地都是丁家老祖宗開墾出來的,後來丁家不知道哪一**始出了不爭氣的敗家子,喜歡吃喝嫖賭,把本屬於丁家的土地全給敗光了,然後才是被那個兒子是國民黨當官的財主買下來,花了好幾年才把宅子建好,估計花了千千萬萬的銀子。當然,一個國民黨的官為何有那麼多銀子也是一個迷,反正後來東窗事發,破了家產,宅子賣給了幺太爺。

買好丁家溝田產沒兩年,幺太爺又有了很多錢,還買了一口鹽井,鹽井又賺了很多錢,於是幺太爺又看中了縣城旁邊一塊地,估計有幾千畝,都是好地,已經交了定錢,那時幺老爺才十個月,還在吃奶。

幺太爺選縣城旁邊那塊地不完全是為了出租土地收租子,因為幺太爺走南闖北多年,發現每個城市都在不斷地擴張,無論是縣城、還是省城都一樣,在那個變革的年代,商業在不斷地發展,而且大大小小的工廠也開始在城市中湧現,無論居住、商業還是工廠都需要土地,很多城市周圍的土地從良田變成了各式各樣的房子、街道,住滿了各式各樣從四麵八方湧來的商人、工廠主、小販、還有窯子裏出來的**,城市周邊的土地也越來越值錢。同時,幺太爺也從過往的經驗中發現全靠種田收租是很難快速發展的,城市才是他快速發展的樂土,幺太爺以其敏銳的眼光發現了那個潛在的商機。正巧那塊地也是城裏一個姓姚的鹽老板的地,他和幺老爺還滿熟悉,看著幺太爺從挑鹽擔子發達起來,所以還是很佩服幺太爺的為人處世,他也生怕那麼一塊好地交到別人手裏給糟踐了,而且正巧他在省城的生意做得很大,需要大量的現金周轉,聽說幺太爺想買地於是就爽快地答應把地脫手給幺太爺。

無疑,如果幺太爺要是能夠活到現在,以他的眼光和能力,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房地產大鄂。的確,現在那塊地上已經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居民小區、繁華的街道、還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商業中心,積聚了全縣最奢華的商店、飯店、酒吧、KTV、夜總會、還有一個桑拿中心。所有大城市能夠找到的供人玩供人樂的東西那裏都能夠找到,很多大城市找不到的供人玩供人樂的東西那裏也有不少。但轉過來又想,幺太爺那畢竟是快一個世紀以前的事,要是他活到現在,其實他也肯定活不到現在,因為以他的發展勢頭到新中國解放的時候他肯定會和惡霸地主劉文采一樣,被翻身做了主人的人民和人民政府敲了砂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