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堂課 會講故事,成就大事(2 / 3)

如果說故事是一匹綢緞,那麼細節就是錦上添花的部分。在你講故事的時候,不妨也注意安插幾個有利於主題表達的小細節,相信你的故事也可以因為細節而熠熠生輝。

第2節 領著你的“聽眾”迅速“入戲”

當你去逛商場時,進入到商場第一層就會看到很多化妝品的櫃台。走到每個化妝品櫃台前,你都會看到拍攝精美的美女明星廣告牌和皮膚很好的售貨小姐。你有沒有想過商家花費那麼多的金錢與精力,去製作最精美的廣告和挑選最漂亮的售貨小姐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幫助顧客產生聯想。

當你看到廣告牌上的明星,你往往容易聯想到她代言的這個牌子的化妝品,你會想這是連大明星都在用的好東西,自然是高檔的、精美的,所以你會覺得這些產品值那個不斐的價格。你去專櫃時看售貨小姐,發現她們的皮膚都很不錯,你會很容易地聯想到她們賣的這個牌子的化妝品效果一定也不錯,因為你看她們自己的員工擦了就很好啊。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當你產生這些聯想的時候,你根本沒有使用過這些化妝品,甚至沒有見過這些化妝品的廬山真麵目。

是的,聯想的力量是巨大的,更可能成為比具體事物更有影響力的因素。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講故事的高手,輕鬆地引導別人,你就要學會用各種方式去引導聽者進行聯想,把控好方向,使其按著你的思路聯想下去,這樣才能把聽者拉進情節裏,讓其同故事中的人和事同喜共悲。

讓人物生動的白描技法

白描本身是繪畫的一種技法,指的是用線條勾勒輪廓而不填色的技法。引申到寫作和講故事中就是用不加修飾的簡單語言描述一個人物的大致形象,這種方法既簡單又很容易讓聽者一下子對人物有所認識。

《三國演義》中出現過對趙子龍形象的簡述,所用的技法就是白描。文中,作者羅貫中在敘述了大致場景後,便通過公孫瓚的視角,說出了這位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麵重頤,威風凜凜,與文醜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

短短十幾個字,一個身材魁梧、相貌不俗、英勇善戰的趙子龍已經躍然紙上。“短、平、快”,正是使用白描技法時的真諦。

短是敘述要短,沒有廢話,字字用於展示重點;平是語言要明白,不用過多的形容詞,不做過多的鋪陳;快是要讓白描形象跑在主要故事的前麵,先把形象講出來,讓聽者帶著這個形象去體會故事,以得到更生動、更真實的感受。

把聽眾拉進情節裏

想要聽者對你講的故事始終抱有好奇心,就要注意親切感與互動性。

親切感就要求故事要比較真實,別把故事講得過分離奇,也別把故事推到“很久以前”。身邊的事、熟悉的物品,更有助於讓聽者建立起具體的想象空間,更有助於拉近聽者與講述者的距離。

讓聽者參與互動也可以迅速地將其拉入情節之中。講故事的過程中,不妨在比較關鍵的地方拋出一些問題,讓聽者跟著來猜下麵的情節。

比如你講到兩個男孩去追一個女孩,你可以問聽者:“你猜最後那個女孩選了誰?”如果聽者猜對了,你可以順勢說:“沒錯,因為他追女孩的時候特別主動,感動了女孩。”如果聽者猜錯了,你可以接著說:“當大家都以為他們會成為情侶的時候,女孩卻選了另一個人,真是所有人都沒想到。”如果聽者並不給出意見,你也可以說:“是啊,兩個男孩條件太相似,誰也猜不到女孩會選擇誰。”

有了親切與互動兩項保證,即使是本身很簡單的故事,也可以講得很動人。

第3節 講故事,邏輯比內容更重要

很多人都知道“曲別針換別墅”的新聞:美國青年麥克突發奇想,拿著一個普通的曲別針開始了一場“奇妙的交換旅行”。一個曲別針換成一支鋼筆,鋼筆換成門把手,門把手換成烤爐……直到換到一套別墅的居住權。這個新聞一經報道,很多人都會說:多精彩的故事,多奇妙的旅程!而且它的結尾居然是用一張唱片合約從一位歌手手裏換來了別墅的使用權,這真的太完美了!

節奏要隨著情節走

“曲別針換別墅”的故事被人津津樂道,那就來講一個和這個故事很相似的故事:

一個普普通通的美國青年想去打工,於是他想買一輛摩托車做代步工具,但他卻買不起新車,就花35美元買了一輛舊的哈雷摩托車。

這輛車怎麼看怎麼破,青年想了想,決定自己來整修這輛老爺車。

為了找配件,青年先是找修理廠,未果,又去打電話找廠家求助,廠家隻回複“得查查”。

青年還是渴望修好這輛車,但工廠的回複卻讓人掃興:“這種摩托車的配件早就不生產了,除非能在工廠的早期庫房內找到。”

青年等啊等,以為再也不會有回應了。

突然有一天,電話響了,一個急切的聲音透過聽筒傳了過來:“你是不是有一輛很舊的哈雷摩托?你去看看車架上是否有‘King’的標誌?”

青年回想了一下,說:“是的,我擦車的時候,見過一個‘King’的標誌。不過這跟我買配件有什麼關係?”

青年覺得電話裏的人在拿自己尋開心,就很不高興地把電話掛了。

沒過幾天,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居然找上門來,對青年說自己就是給他打電話的人。他對青年說:“小夥子,我想看看那輛車,如果你願意我想出35萬美元收購它。”

“35萬?”青年簡直難以置信。

“是的,年輕人。”老人說,“這輛車是我的工廠為貓王定做的,那個‘King’的標誌是我親手打上去的。”

故事的結局很簡單。青年得到了一大筆錢,足以去買很多輛新摩托車,哈雷公司花了35萬美元買回了貓王的摩托,也得到了一次有力的宣傳機會。兩全其美,大團圓結局。

兩個故事都講完了,它們的相同點你看到了嗎?對,它們都是同一種套路的故事,都在使用這樣的公式:

人物A——遇見事物B——發生事件C——發生與事件C關聯的事件D

——遇見有諸多關聯的人物E——以此類推,不斷發展

——最終達到與A和E相關的最終結局

這兩個故事都是由情節來掌控節奏,在非主要情節上一句話交代清楚即可,而在重要的轉折和故事高潮時再多做講解。這樣既能突出重點,又能把握連貫性與邏輯脈絡,並順便控製了故事的篇幅。

“又臭又長”的篇幅是講故事的大忌,如果沒有充實的情節,最好不要把故事講成連續劇。好故事應該像是電影,有頭有尾,有始有終,一次性全部講完,給人以完整的情節。同一個情節,就算再重要,也沒有必要反複講,你可以在講到重點的時候提示“注意這一點”,但不要在這裏反複囉嗦。

花開多少朵,都要“各表一枝”

評書裏麵有句話叫“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這其實也是在講故事時能保證邏輯清晰的一種手法。當情節進展到某一處時,把不重要的事件或不適合提前講完的線索先行擱置,“先表”一枝,再表另一枝。這就好像是先畫一條線,再畫一條線,隻有分開畫,才能讓人看到清晰的兩條線那樣。

“各表一枝”的最實用技法是:先把總標題說出來,再說出小標題,然後把小標題下的內容按一定的順序講出來。

第4節 故事可長可短,但一定要有頭有尾

《笑林廣記》是我國笑話書的集大成者,其中搜羅了相當多的笑話。其中有一個笑話,雖然略顯粗俗,卻頗為有趣。

一個人很會講故事,他的幾個朋友便一直讓他講,這個人推脫不過,就說:“一個太監……”就不再往下講了。

眾人等了片刻,見他還是不繼續講,就很好奇地問:“那下麵呢?”

這人說:“下麵沒了。”

這是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它的結尾就是“沒了”,沒了並不是沒有下文,而是與太監的“缺憾”來了個雙關,所以才能讓人覺得有趣。

真正有頭沒尾的故事,《紅樓夢》裏的鳳姐兒講過。

元宵夜宴,擊鼓傳梅,大家故意讓鳳姐兒講故事,鳳姐兒開口便說:

“一家子也是過正月半,合家賞燈吃酒,真真的熱鬧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婦,孫子媳婦,重孫子媳婦,親孫子,侄孫子,重孫子,灰孫子,滴滴搭搭的孫子,孫女兒,外孫女兒,姨表孫女兒,姑表孫女兒……噯喲喲,真好熱鬧!”

這一段相聲貫口一般的俏皮話說出來,大家都是萬分期待下文,可鳳姐兒卻拋出一截不像尾巴的尾巴,說:“底下就團團的坐了一屋子人,吃了一夜酒就散了。”

結果這樣一個結尾,搞得賈府上上下下的人“都怔怔的還等下話,隻覺冰冷無味”。

沒有結尾的故事,就算是巧舌如簧的鳳姐兒講出來也得讓人失望。講故事可以模糊開頭,但不能模糊結尾。開放式結局絕不是好的結尾方式。戛然而止的結尾會令人覺得你的故事還沒有講完,甚至“隻覺冰冷無味”。

升華你的故事

《戰國策·燕策》中記錄了一個關於講故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