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堂課 善於激勵別人者會得到倍增的回報(1 / 3)

一位一直紅不起來的歌手終於因為一首歌成名了,上了春晚,還出了專輯,一時間成了風生水起的大明星。

她在自己的博客上動情地寫道:“在我不得誌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再努力也沒有用了,因為比我唱得好的人太多了。我覺得自己已經看不到光亮了,因為我已經被烏雲團團包圍住了。在我看不到一點陽光的時候,我的一個朋友卻對我說‘每一朵烏雲都鑲著金邊’,說人隻要堅持努力絕不放棄,就總會‘守得雲開見月明’。

“每當我覺得壓抑、難過,想放棄的時候,我就會閉上眼睛,想象那朵鑲著金邊的烏雲,想象烏雲撒開陽光就會照在我身上。

“我帶著朋友的激勵,才走到了今天的雲開霧散。我特別感謝我的這位朋友,她的一句話,給了我無窮的力量,讓我從黑暗中走出來,讓我看到烏雲背後的陽光。”

無論誰在遭遇困難、陷入困境、情緒掉進低穀時,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鼓勵;無論誰在別人最需要精神支持時給予其鼓勵,都必定會被長久銘記!

其實,鼓勵別人很容易,隻要在別人的心靈烏雲密布的時候,把那一圈兒金邊兒指給他看,隻要在別人以為黎明永遠都不會來時,告訴他即將破曉。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曾提出過一條很有影響力的“激勵倍增法則”,這條法則告訴世人:“利用讚美激勵員工,讚賞別人所付出的,要遠遠小於被讚賞者所得到的。”換言之,懂得激勵別人的人,付出的成本是很少的,但所得卻很多。有些管理者也稱這一法則為“激勵的杠杆”。事實上,隻要學會了使用激勵的杠杆,就能很容易明白做人和管理的真諦,更容易使團隊績效激增!

例如,要想使你的下屬始終處於一種工作的最佳狀態,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對他們進行表揚和獎勵。鬆下電器的創始人鬆下幸之助就是一個懂得激勵的企業領袖。他常對部下講:“我做不到,但我知道你們能做到。”他要求管理者必須經常做為員工“端菜”也即服務的工作,尊重員工,激勵員工,讓員工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正是對員工創造性的充分尊重和肯定,才激發起了鬆下員工忘我的工作熱情,從而共同建成了鬆下家電王國的豐碑。可見,激勵的倍增效果是多麼的明顯和強大!因此,“激勵”這一口才投資秘訣,很值得你學習和使用。

第1節 激勵是一份極為珍貴的禮物

《月光曲》的旋律飄蕩在音樂廳中,但這首經典的曲子卻時不時因為演奏者彈出的錯誤音符而顯得不夠完美。年輕的演奏者名叫福爾德斯,他沮喪極了,這是他的第一次公開演出,卻因為緊張而頻頻失誤,這讓他覺得自己根本不具備成為大鋼琴家的天賦。福爾德斯一邊悔恨著自己的緊張,一邊草草地謝幕打算就此下台,沒想到此時著名的音樂家馮·薩爾卻一步走到了台上,並在福爾德斯的額頭輕輕地印上了一個吻。

當大家還在吃驚的時候,馮·薩爾對福爾德斯說:“你演奏得太好了!記住,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還是大音樂家李斯特的學生。在我的一次演奏後,他也是這樣在我的額頭輕輕一吻,並告訴我,這個吻是貝多芬給的。”

帶著馮·薩爾的這個吻,帶著從貝多芬那裏傳下來的這個吻,福爾德斯像是獲得了無窮的力量,繼續發奮,努力克服緊張,最終也成為了著名的音樂家。

一個吻有多麼珍貴?無法衡量。一份真誠的鼓勵有多麼珍貴?更加無法衡量。

馮·薩爾送出這份禮物,並不是為了祝賀福爾德斯的成功而送出去,相反是在他最狼狽的時候送出的,這也讓這一份激勵的禮物顯得更加珍貴。

托爾斯泰說:“讚揚對人的情感、人的理智起著巨大作用,在最好的、最友善的、最單純的人際關係中,讚揚和嘉許是必要的,就如油對輪子,可以使輪子轉得快。”人人都會犯錯,不要以為犯了錯的人不值得同情,要知道越是做錯了事的人就越是需要別人的鼓勵。因此,越是這個人做錯了事,就越要給他鼓勵,越要給他信心。

人需要激勵,就像種子想發芽就需要陽光雨露,就像蠟燭想燃燒就需要引燃火種。激勵可以給人向上的力量,激起實現夢想的激情。一句激勵的話,很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一句激勵的話,很可能成為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

忠言不必逆耳

歐·亨利寫過一篇名為《最後一片葉子》的短篇小說,記述了一個帶著溫暖色彩的故事:

窮學生瓊西患上了嚴重的肺炎,被醫生判定為“隻有十分之一恢複的可能”。她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躺在床上呆呆地看著窗外數數。

她是在倒數,倒數常春藤的葉子。葉子一片片被風吹落,她的情緒也就越來越差,她說常春藤上的葉子掉光的時候自己也會死去。

她的朋友無法寬慰她,隻能試圖阻止她去看窗外。

為了讓瓊西鼓起對抗病魔的勇氣,朋友找到了落魄的畫家貝爾曼,請求他幫個忙。

一夜風雨過後,窗簾再次被打開,瓊西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住了:“看呀!經過了漫長一夜的風吹雨打,在磚牆上還掛著一片藤葉。它是常春藤上最後的一片葉子了。靠近莖部仍然是深綠色,可是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它傲然地掛在一根離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這片葉子讓瓊西獲得了新的希望,她突然意識到“想死是有罪過的”,於是開始要求喝雞湯,要求坐起來看朋友做飯。

瓊西得救了,因為那片堅強的葉子給了她前所未有的鼓舞。

你可能也猜到,這片葉子是朋友找那位畫家畫上去的。沒錯,畫家貝爾曼為了畫這片葉子而淋了一夜的雨,最終患上急性肺炎去世了,給故事畫上了一個悲傷的句號。但這個故事中,你能看到的是一位長者和一位朋友所能給予瓊西的鼓勵,它是正麵的、積極的。

陷入泥沼中的車子,需要的是有人推它一把,給它能夠走出困境的力量;處於困境中的人,需要有人拉他一下,給他能夠繼續向前的力量。

忠言不一定非要說成逆耳的,鼓勵的話就應該是一股正麵的力量,最好是積極的、溫和的,能夠體現你的支持和關懷的。

鼓勵是要給人力量,而不是教訓,話講出來之前要想想對方的感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講一些能溫暖他、促進他恢複元氣的話。

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渴望得到激勵,都渴望獲得新生力量。不要吝惜你的口才,用激勵去鼓舞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吧!讓別人的心靈充滿陽光的時候,你也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第2節 請將不如激將:反向激勵更容易達成目標

雖然《三國演義》整部書都在說計謀,但第四十三回與第四十四回依然很讓人印象深刻,因為這兩回中記錄的計謀都是“激將法”。

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將這兩回中的主要內容合並起來就是著名的“諸葛亮計激周瑜”。

第四十三回中講了這樣一段故事:

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達江東勸說孫權共同抗曹,魯肅帶他前去會見孫權。諸葛亮見孫權碧眼紫髯,一表人材,自知難以用言語說動,便打定主意要用言語激他。

寒喧之後,孫權問道:“曹兵共有多少?”

諸葛亮答:“馬步水軍,共百餘萬。”

孫權不信。

諸葛亮說:“曹操在兗州時,就有青州軍二十萬;平定河北,又得五六十萬;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萬,現在又得荊州兵二三十萬:如此算來,曹兵不下一百五十萬。我隻說百萬,原因是怕驚嚇了江東之士。”

魯肅聽後大驚失色,一個勁兒向諸葛亮使眼色,諸葛亮卻裝看不見。

孫權又問:“曹操部下的戰將有多少?”

諸葛亮說:“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不下一二千人!”

孫權道:“曹操有吞並江東的意圖,戰與不戰,請先生為我下決心。”

諸葛亮說:“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又新破荊州,威震天下,現在即使有英雄豪傑要與他抗衡,也沒有難以取勝,所以劉豫州才逃到這裏。希望將軍您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吳、越之眾與他抗衡,就不如早一點與其絕交;如果不能,為什麼不依眾謀士的主張,向他投降呢?”

孫權道:“就如您所說的,那麼劉豫州為什麼不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說:“當年的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名壯士罷了,尚能篤守節義,不受侮辱,更何況身為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的劉豫州。事業不成,這是天意,又豈能屈處人下?”

孫權聽了,勃然大怒,退入後堂。眾人都笑諸葛亮不會說話,一哄而散。魯肅則一個勁埋怨諸葛亮,批評他藐視孫權。

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你不問我,我豈能說?”

魯肅聽罷,趕緊跑到後堂告訴孫權。孫權回嗔作喜,又出來與諸葛亮相見,並設酒宴款待。經諸葛亮一番實事求是的分析,孫權果然進一步堅定了抗曹的決心。

激將法也就是古代兵書上所說的“激氣”、“勵氣”之法和“怒而撓之”的戰法。前者是對己和對友,後者則是對敵。激將法用於盟友時,多半是由於盟友共同抗故的決心不夠堅定。諸葛亮對孫權用的便是此計。激將法用於敵人時,目的在於激怒敵人,使之喪失理智,做出錯誤的舉措,以便己方有可乘之機。

諸葛亮使的“激將法”是循序漸進的。他先拿曹兵人多勢眾說事兒,嚇唬孫權,然後假意勸說孫權投降,最後還不忘拿地位、人品、名聲來“威脅”孫權,終於把孫權說“急了”。 等孫權真心動怒以後,諸葛亮這才不緊不慢地拿出“良策”勾引孫權,這時孫權自然按著諸葛先生獻出的妙計乖乖“就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