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斯威爾曾經說:“即使是和最親密的朋友在一起,也要有禮貌;不然相互之間就會不知不覺地出現無禮的行為,相互之間也會發現存在某種程度的歧視。”
越是親密的人,越是受不了直刺心田的話。委婉含蓄的話,不論是提出自己的看法還是向對方勸說,都能比較適應對方心理上的自尊感,使對方容易讚同、接受你的說法。
用軟詞彙代替硬語言
一個媒婆去說媒,要把村裏最潑辣的姑娘說給最木訥的小夥子。
小夥子的父母見媒婆說的是這個姑娘,就問:“聽說她很潑辣?”
“她並不是潑辣,是直性子,對人最是真心,從不藏著掖著。”媒婆解釋。
“聽說她性子刁鑽?”
“那可不是刁鑽,是聰明、心眼兒多。你家兒子要是娶了她,家裏的大小事務,她能幫助拿主意。”
“聽說她個子很矮?”
“您糊塗啊,女孩子就要小巧玲瓏才秀氣。”
“聽說她沒怎麼念書?”
“和一般女孩子差不多。”媒婆說,“您家是娶兒媳,又不是聘經理,學問大了也沒用啊。”
媒婆幾句話把小夥子父母說動了心,媒婆便又去女方家說和。
說了小夥子的名字以後,姑娘的父母便問:“聽說那小夥子很木訥?”
“人家孩子是老實,不多話,姑娘跟著他不會受委屈。”
“聽說他呆頭呆腦老被人欺負?”
“不張揚才是真君子,那出門惹是生非的怎麼能依靠終身?”
“聽說他長得挺黑?”
“男子無醜相,黑點顯得精神,黑才有個男子漢樣兒。小白臉的男人您姑娘也看不上。”
“聽說他沒什麼錢?”
“年輕人不懂儲蓄,好在有份不錯的工作,以後姑娘過門了,有人幫著儲蓄,日子自然就越過越好了。”
這一男一女都在性格和相貌上有“硬傷”,但在媒婆的巧嘴之下,卻瞬間都變成了“理想對象”。這是因為媒婆用了“軟化語言”的招數。
把“潑辣”說成“直性子”,把“個子矮”說成“小巧玲瓏”,學曆上糊弄不過去就說“和一般女孩子差不多”;把“木訥”說成“老實”,把“黑”說成“男子漢樣兒”,財力上糊弄不過去就說“年輕人不懂儲蓄”。
媒婆沒有推翻任何一個缺點,卻把每一個缺點都用“軟語言”美化了一番。美化過後的缺點,幾乎都變成了優點。
在人際交往中,多用一些這樣委婉的軟語言,你的人緣一定會變好。在工作中,多用一些這樣委婉的軟語言,你的業績也一定會得到提升。
第3節 委婉的好處:不傷麵子,降低風險
趙國大將廉頗一生戰功赫赫,官拜相國,為趙國的興盛立下的戰功車載鬥量。
但到了趙悼襄王繼位,奸臣郭開屢進讒言,終於使襄王動搖了,廉頗受到排擠在怒恨交加中,離開趙國投奔了魏國。
在魏王眼中這個年老又來自他國的廉頗,雖然廣有威名,卻不能輕信和重用,廉頗也就隻得渾渾噩噩度日。
趙國屢遭秦國進犯,趙王終於想到了廉頗,於是就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去慰問廉頗,用意就是看看廉頗是不是還有上戰場的能力。
唐玖見到廉頗以後,廉頗在他麵前一頓飯吃了一鬥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完全可以上戰場殺敵。但廉頗並不知道,郭開早已暗中賄賂了唐玖,讓他說廉頗的壞話。
唐玖見過廉頗後回來了,趙王並不直接問廉頗的狀況,而是問:“廉頗雖然老了,不知道他的飯量是不是還像以前一樣好?”
唐玖回答:“廉將軍雖然老了,但是飯量依然很好,吃得比年輕人還多,不過他和我一起吃飯的功夫就拉了三次屎。”
趙王聽了,隻得遺憾地搖搖頭,再也沒有提重新任用廉頗的事情。廉頗也就此失去了最後一次報效國家的機會。
趙王曾經辭退過廉頗,所以他在想任用廉頗的時候不好直接開口說“我要重新啟用廉頗”,而是側麵派人打聽情況,詢問的時候也不正麵問,而是委婉地說“尚能飯否”。誰都明白,武將能吃、體力好,就是還能打仗。
趙王委婉地問了,於是被買通的唐玖便委婉地答“坐頃刻,已三遺屎矣”。兩個人一句關於“正經事”的詢問都沒有,卻相互都已心知肚明。
委婉的問保住了趙王的麵子,委婉的答卻毀了廉頗的名聲。不過好在因為說得委婉,不至於讓氣氛太僵、麵子太傷。委婉的好處,大概就是這樣。
委婉地告知,將風險降到最低
正是上中班的時候,當班工人出勤8人,分成兩組,4個人在運輸巷修複巷道,班長張大靜帶領劉文炳等人在切割巷修複巷道。
張大靜要更換消防栓,叫其他人先去現場,再根據現場情況商量修複方案。到切割巷後,劉文炳一個人到回風巷去清點材料,剩下的兩人看到錨網裏有許多懸矸,便剪開一條600毫米長的口子放頂處理懸矸。由於兩人經驗不足,在處理過程中頂板一直不停地掉矸渣。
不一會兒,劉文炳從回風巷出來了,看到剪開的錨網口下堆了很大一堆矸渣,頂板還在不停掉渣,他抬頭看了看頂板,發現已經破碎了30平方米左右。這時他一個人嘀咕道:“我們找了這麼久的頂,從沒見過今天這樣越找越爛、越找越寬的破碎頂。”心裏總感覺不踏實的劉文炳,結合工友的話一分析,預感到現場有安全隱患。
劉文炳想叫大家停止作業,可他無權直接叫停,想了又想,他便對工友們說:“今天實在太多事要處理了,大家太辛苦了,先休息一會兒吧!”
在劉文炳的提議下,工友們放下手中的找頂工具,向外走到了約100米遠的小斜坡坡口,剛坐下休息,就聽見“轟”的一聲悶響,一股巨大的氣流夾雜著濃濃的粉塵撲麵而來。待粉塵散盡後,大家進去看到,一塊大約長5米、寬6米、厚4米的矸石破碎後跨落了下來,把巷道塞得滿滿的,剛才擱在現場的工具已經不見了蹤影。
一句委婉的提議,救了一個班的人。
這是一條真實的新聞,發生在2007年12月21日,重慶能源集團渝陽煤礦掘進三隊丙組三班在北21106修複巷道的時候。
緊急關頭,直說固然最快,但並非最保險。叫嚷著“危險!快逃命!”很可能造成眾人在井下發生擠壓、踩踏,而委婉地通知大家“去外邊休息”,讓每個人都在比較平靜的情況中走出來,達到了目的,又降低了風險。
需要通知一個壞消息的時候,委婉一些,這樣才不會造成混亂,也不至於嚇壞別人。
第4節 一語說退萬軍的金口才
《左傳》中有個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
秦晉兩國聯合進攻鄭國。秦軍駐紮在鄭國都城的東邊,晉軍駐紮在鄭國都城的西邊。在團團包圍之中,鄭國的國君鄭文公連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對策。
有位大臣說:“兩大強國左右夾攻,鄭國現在正是危在旦夕啊!但隻要我們能夠說服秦國退兵,敵手隻剩下晉國,那麼還有一線生機。”
鄭文公急切地問他:“您說派誰去勸退秦軍呢?”
大臣推薦道:“大夫燭之武。”
夜半時分,鄭文公親自把燭之武送到城樓上,命令士兵拿來一隻大筐,讓燭之武坐進筐中,上麵用繩子吊著,把他徐徐下放到城外的牆根。
燭之武趁著夜色偷偷地來到秦營中,一見到秦穆公就傷心地哭了起來。
秦穆公喝道:“你是什麼人?深更半夜哭什麼呀?”
燭之武說:“我是鄭國大夫燭之武,在哭我們鄭國就快要滅亡了。”
秦穆公說:“你要哭就在家裏哭,為什麼跑到我們的軍營裏來哭呢?”
燭之武說:“我也是來替你們秦國哭呀!”
秦穆公聽了覺得好生奇怪,就問:“你這話是什麼意思?我們就快要打敗鄭國了,怎麼要你來哭我們呢?”
燭之武說:“我們鄭國的國土,和貴國並不相連。我們在東,你們在西,中間隔著晉國。所以鄭國亡了之後,隻能被晉國占領,並不會有秦國什麼好處。那時晉國就會比以前更強大,而貴國也就相對地顯得比晉國弱了。自己出兵出糧草,替別人打仗爭得的土地,最後都拱手白白送給人家,這樣合算嗎?再說了,晉國的侵略野心,哪裏有滿足的時候啊?它東邊滅了鄭國,難道就不想向西邊的秦國擴張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