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文化的力量(1 / 1)

——龍應台《如果你為四郎哭泣》賞析

文化是沒有國界的,我們會為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感動,也會為羅蜜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流淚。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幅水墨山水畫,會勾起遊子的思鄉之情,一句相似的鄉音,會撩起遊子的思緒。從龍應台的文章《如果你為四郎哭泣》中,我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現象看起來是柔弱無力的,但它具有一種特殊的凝聚力,使人具有歸屬感。

《如果你為四郎哭泣》文章不長,但意韻豐富。文章開頭引述了作者帶老父親看四郎探母戲劇的故事,楊四郎被敵人俘虜,娶了敵國的公主,在異域苟活十五年,他依然無法抑製對母親的思念,在深夜潛回宋營探望老母,跪在地上對母親痛哭失聲:“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到此時,看戲的老人們個個老淚縱橫,泣不成聲。這樣一個故事,每看一次也都是一場靈魂的洗滌。作者能夠理解父親——那個少小離家老大失鄉的老兵的痛苦,但此情此景,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於是隻好握緊著他的手,用這樣一種無聲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撫慰。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四郎探母這個感人故事是通過文化藝術的再現與渲染傳播出來,打動人的心靈,甚至打動人的靈魂的。龍應台的父親十六歲時被國民黨拉去當兵,出生入死,繼而到了台北,現已八十六歲,整整離家已有七十年了。當他看到四郎母子團聚,怎不痛哭流涕?龍應台把它歸結為文化的力量,相當正確。龍應台接著寫道:“文化藝術使孤立的個人,打開深鎖自己的門,走出去,找到同類。他發現,他的經驗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體的經驗,他的痛苦和喜悅,是一個可以與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悅。”作家由此推而廣之,我們看到古希臘的《伊底帕斯》、莎士比亞的《李耳王》、中國的《趙氏孤兒》,曆演數十年、數百年,不管社會如何變化,社會如何發展,真善美沒有變,愛國的標準沒有變。文化的力量,使我們的心靈相通;文化的力量,超越了個人的藩籬;文化的力量,使真善美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使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我們很欣賞龍應台獨到的文化視野,她在中國文化中選取一個點加以發掘,發現中國文化的巨大的力量。其實文化就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它像油鹽醬醋一樣,存在於我們的周圍,用以調和我們的口味,提高我們的鑒賞能力。可是,文化承載的又何止是文化本身?文化承載著中國五千年的曆史,承載著中國人民傳統的道德美德。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博大和燦爛的,但現代狂潮正在衝擊著我們古老的文化。許多文化像昆曲一樣瓦解、消失,許多文化單位囊中羞澀以至難以生存,文化人不得不下海撈錢,有的大學裏選修中國文化現象課程的學生寥寥無幾……但文化確實又有巨大的力量,一些粗俗不堪的玩意兒用美麗的文化外衣一包裝,也會變得楚楚動人,引得八方注目,招來財源滾滾。然而這種寵幸對於真正的文化來說的確是一種災難。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鳥翼上係上黃金,鳥就再也飛不起來了。”我們要警惕這種文化現象的出現。

一個民族能夠發展強大,其根本原因在於這個民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在於這種獨特文化產生的巨大力量。正像作者所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所以,如果你為四郎哭泣,你就找會到了靈魂的歸屬,精神的家園,你就會懂得文化為什麼是公民社會裏最重要的黏合劑,你就會深切地感到文化的力量。

《假如你為四郎哭泣》文質兼美、內涵豐富,其行文脈絡清晰,語言通俗易懂,信筆而至,娓娓道來,是一篇雅俗共賞的美文,讀後不僅讓我們懂得了凡是抒寫永恒的人性、深入人類靈魂的文化藝術作品的生命力是永久的,而且讓我們意識到作為公民社會裏最重要的黏合劑的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