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菜肴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菜係,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係”。
形成菜係的主要因素有:
當地的物產和風俗習慣,如中國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國南方多水產、家禽,人們喜食魚、肉;中國沿海多海鮮,則長於海產品做菜。
各地氣候差異,形成不同口味。一般說來,中國北方寒冷,菜肴以濃厚,鹹味為主;中國華東地區氣候溫和,菜肴則以甜味和鹹味為主,西南地區多雨潮濕,菜肴多用麻辣濃味。
各地烹飪方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菜肴特色。如中國的山東菜,北京菜擅長爆、炒、烤、溜等;中國的江蘇菜擅長蒸、燉、燜、煨等;中國的四川菜擅長烤、煸炒等;中國的廣東菜擅長烤、焗、炒、炸等;
魯菜
魯菜即山東菜係,由齊魯、膠遼、孔府三種風味組成。是宮廷最大菜係。以孔府風味為龍頭。山東菜係對其他菜係的產生有重要的影響,因此魯菜為八大菜係之首。
(一)齊魯風味,齊魯風味以濟南菜為代表,在山東北部、天津、河北盛行。
齊魯菜清香、鮮嫩、味純著稱,一菜一味,百菜不重。尤重製湯,清湯、奶湯的使用及熬製都有嚴格規定,菜品以清鮮脆嫩著稱。用高湯調製是濟南菜的一大特色。
(二)膠遼風味,亦稱膠東風味,以青島菜為代表。流行於膠東、遼東等地。
膠遼菜起源於福山、煙台、青島,以烹飪海鮮見長,口味以鮮嫩為主,偏重清淡,講究花色。
(三)孔府風味,以曲阜菜為代表。流行於山東西南部和河南地區,和江蘇菜係的徐州風味較近。
孔府菜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特色,其用料之精廣、筵席之豐盛堪與過去皇朝宮遷禦膳相比。和江蘇菜係中的淮揚風味並稱為“國菜”。
川菜
川菜即四川菜係。以成都菜為代表。四川菜係各地風味比較統一。主要流行於西南地區和湖北地區,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川菜館。川菜是中國最有特色的菜係,也是民間最大菜係。
川菜風味包括重慶、成都和樂山、內江,自貢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點在於味型多樣。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醬等是主要調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醬、蒜泥、芥末、紅油、糖醋、魚香、怪味等各種味型,無不厚實醇濃,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風味,各式菜點無不膾炙人口。川菜在烹調方法上,有炒、煎、幹燒、炸、熏、泡、燉、燜、燴、貼、爆等三十八種之多。在口味上特別講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長,以味的多、廣、厚著稱。曆來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鹹),八滋(幹燒、酸、辣、魚香、幹煸、怪味、椒麻、紅油)之說。川菜係因此具有取材廣泛、調味多樣、菜式適應性強三個特征。由筵席菜、大眾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等五個大類組成一個完整的風味體係。在國際上享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美譽。
蘇菜
蘇菜即江蘇菜係。由徐海、淮揚、南京和蘇南四種風味組成,是宮廷第二大菜係。今天國宴仍以蘇菜為主。
江蘇菜係由原江浙菜係分出。原江浙菜係可分為淮揚風味、南京風味、蘇南風味、浙江風味和徽州風味。後來浙菜、徽菜以其選料講究,刀工精細,鹹甜適中,講究造型,鮮明特色各為八大菜係之一。原山東菜係的徐海風味和原江浙菜係的淮揚、南京和蘇南風味組成蘇菜。以淮揚和蘇南風味為代表。
(一)徐海風味,以徐州菜為代表。流行於徐海和河南地區,和山東菜係的孔府風味較近。曾屬於魯菜口味。
徐海菜鮮鹹適度,習尚五辛、五味兼崇,清而不淡、濃而不濁。其菜無論取料於何物,均注意“食療、食補”作用。另外,徐州菜多用大蟹和狗肉,尤其是全狗席甚為著名。
(二)淮揚風味,以揚州、淮安為代表,主要流行於以大運河為主,南至鎮江,北至洪澤湖、淮河一帶,東至沿海地區。和山東菜係的孔府風味並稱為“國菜”。
淮揚菜選料嚴謹,講究鮮活,主料突出,刀工精細,擅長燉、燜、燒、烤,重視調湯,講究原汁原味,並精於造型,瓜果雕刻栩栩如生。口味鹹淡適中,南北皆宜,並可烹製“全鱔席”。淮揚細點,造型美觀,口味繁多,製作精巧,清新味美,四季有別。
(三)金陵風味,以南京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南京和安徽地區。金陵菜烹調擅長燉、燜、叉、烤。特別講究七滋七味:即酸、甜、苦、辣、鹹、香、臭;鮮、爛、酥、嫩、脆、濃、肥。南京菜以善製鴨饌而出名,素有“金陵鴨饌甲天下”的美譽。
(四)蘇南風味,以蘇州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蘇錫常和上海地區。和浙菜、安徽菜係中的皖南、沿江風味相近。有專家認為蘇南風味應當屬於浙菜。蘇南風味與浙菜的最大的區別是蘇南風味偏甜。蘇南風味中的上海菜受到浙江的影響比較大,現在有成為新菜係滬菜的趨勢。
蘇南風味擅長燉、燜、煨、焐,注重保持原汁原味,花色精細,時令時鮮,甜鹹適中,酥爛可口,清新腴美。近年來又烹製“無錫乾隆江南宴”、“無錫西施宴”、“蘇州菜肴宴”和太湖船菜。蘇州在民間擁有“天下第一食府”的美譽。
粵菜
粵菜即廣東菜,由廣府、客家、潮汕三種風味組成,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粵菜館。在國內、海外影響極大。不僅香港、澳門,而且世界各國的中菜館,多數是以粵菜為主。粵菜是國內民間第二大菜係,地位僅次於川菜。在國外是中國的代表菜係。粵菜以廣府風味為代表。
(一)廣府風味,以廣州菜為代表,集南海、番禺、東莞、順德、中山等地方風味的特色,主要流行於廣東中西部、香港、澳門、廣西東部。
廣府菜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而且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濃鬱。食味講究清、鮮、嫩、爽、滑、香;調味遍及酸、甜、苦、辣、鹹;此即所謂五滋六味。有“食在廣州”的美譽。
(二)客家風味,又稱東江風味,以惠州菜為代表。流行於廣東、江西和福建的客家地區。和福建菜係中的閩西風味較近。
客家菜下油重,口味偏鹹,醬料簡單,但主料突出。喜用三鳥、畜肉,很少配用菜蔬,河鮮海產也不多。
(三)潮汕風味,以潮州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潮汕地區,和福建菜係中的閩南風味較近。
潮汕菜以烹調海鮮見長,刀工技術講究,口味偏重香、濃、鮮、甜。喜用魚露、沙茶醬、梅羔醬、薑酒等調味品,甜菜較多,款式百種以上,都是粗料細作,香甜可口。潮州菜的另一特點是喜擺十二款,上菜次序又喜頭、尾甜菜,下半席上鹹點心。秦以前潮州屬閩地,其語係和風俗習慣接近閩南而與廣州有別,因淵源不同,故菜肴特色也有別。
閩菜
閩菜是以閩東、閩南、閩西、閩北、閩中、莆仙地方風味菜為主形成的菜係。以閩東和閩南風味為代表。
(一)閩東風味,以福州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東地區。
閩東菜有“福州菜飄香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注重調湯;喜用佐料,口味多變,顯示了四大鮮明特征:一為刀工巧妙,寓趣於味,素有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比較有名的菜肴如炒螺片。二為湯菜眾多,變化無窮,素有“一湯十變”之說,最有名的如佛跳牆。三為調味奇特,別是一方。閩東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喜加糖醋,如比較有名的荔枝肉、醉排骨等菜,都是酸酸甜甜的。這種飲食習慣與烹調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有關。善用糖,用甜去腥膩;巧用醋,酸甜可口;味偏清淡,則可保持原汁原味,並且以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而享有盛名。
(二)閩南風味,以廈門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南、台灣地區,和廣東菜係中的潮汕風味較近。
閩南菜具有清鮮爽淡的特色,講究佐料長於使用辣椒醬、沙菜醬、芥末醬等調料。閩南菜的代表有海鮮,藥膳和南普陀素菜。閩南藥膳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海鮮製作藥膳,利用本地特殊的自然條件、根據時令的變化烹製出色、香、味、形俱全的食補佳肴。
(三)閩西風味,又稱長汀風味。以長汀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西地區,是客家風味。和廣東菜係的客家風味較近。
閩西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處,以客家菜為主體,多以山區特有的奇味異品作原料,有濃厚山鄉、多湯、清淡、滋補的特點。
(四)閩北風味,以南平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北地區。
閩北特產豐富,曆史悠久,文化發達,是個盛產美食的地方,豐富的山林資源,加上濕潤的亞熱帶氣候,為閩北盛產各種山珍提供了充足的條件。香菇、紅菇、竹筍、建蓮、薏米等地方特產以及野兔、野山羊、麂子、蛇等野味都是美食的上等原料。
(五)閩中風味,以三明、沙縣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中地區。
閩中菜以其風味獨特、做工精細、品種繁多和經濟實惠而著稱,小吃居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沙縣小吃。
(六)莆仙風味,以莆田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莆仙地區。莆仙菜以鄉野氣息為特色。
浙菜
即浙江菜係,以杭州菜為代表。浙江菜係各地風味比較統一。主要流行與浙江地區。和江蘇菜係中的蘇南風味、安徽菜係中的皖南、沿江風味較近。
浙江菜有悠久的曆史,它的風味包括杭州、寧波,紹興,溫州等地方的菜點特色。杭州菜重視原料的鮮、活、嫩,以魚、蝦、時令蔬菜為主,講究刀工,口味清鮮,突出本味。寧波菜鹹鮮合一,以烹製海鮮見長,講究鮮嫩軟滑,重原味,強調入味。紹興菜擅長烹製河鮮家禽,菜品強調入口香綿酥糯,湯濃味重,富有鄉村風味。溫州菜也稱“甌菜”,甌菜則以海鮮人饌為主,口味清鮮,淡而不薄,烹調講究“二輕一重”,即輕油、輕芡、重刀工。浙江菜具有色彩鮮明,味美滑嫩,脆軟清爽,菜式小巧玲瓏、清俊秀麗的特點。多以燉、炸、燜、蒸見長,重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