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居
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基本單位,但與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別。安徽傳統的民居建築多為各種造型的二層樓房。
西遞村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係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體觀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麵的傑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曆史、藝術價值。西遞的石、磚、木三雕,堪稱西遞三絕。
窯洞式民居
窯洞式民居是一種很古老的居住方式,即是在黃土斷崖地區挖掘橫向洞穴作為居室。因為它有施工簡便,造價低廉,冬暖夏涼,不破壞生態,不占用良田等優點,雖然存在采光及通風方麵的缺陷,但在北方少雨的黃土地區,仍為人民習用的民居形式。按構築方式可分為三種:靠崖窯、平地窯、錮窯。靠崖窯即是利用天然土壁挖出的券頂式橫穴,可單孔,可多孔,還可結合地麵房屋形成院落;平地窯又稱地坑院、地窨院、暗莊子。即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使之形成人工土壁,然後在坑底各個方向的土壁上縱深挖掘窯洞,也可以說是豎窯與橫窯結合而成的民居。此式窯洞多流行於河南鞏縣、三門峽、靈寶和甘肅慶陽、山西平陸一帶。錮窯為在平地上以磚石或土坯按發券方式建造的獨立窯洞,券頂上敷土做成平頂房,以硒晾糧食,多通行於山西西部及陝西北部。目前中國的窯洞民居大致集中在五個地區,即晉中、豫西、隴東、陝北、冀西北。
四川傳統民居
四川地區夏季炎熱,冬季少雪,風力不大,雨水較多,於是平房瓦頂、四合頭、大出簷成為民居的主要形式。閣樓亦成了儲藏隔熱之處。
由於多山,山區民居不十分講究朝向,因地製宜,且天井縱深較淺,以節省用地麵積。四合院住宅的屋頂相連,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強烈的陽光過多射入室內。而且宅出簷及懸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夾泥牆或木板牆、樁土牆遭雨水衝刷。
四川寬居多為穿鬥式屋架。這裏的人們在建造民居時善於利用地形,因勢修造,不拘成法。常常在同一住宅中,地平有數個等高線。住宅基地的退台有橫向、有縱向,造成屋頂高低的配合。加上屋簷一般不高,綠影婆娑,潤澤可悅,使人感到溫適而明快。重慶及川東山區的民居不注重朝向,依山崖而建,吊腳樓伸出很大,有的層層出挑,氣魄宏大,雄偉異常。
傣家竹樓
傣家竹樓以竹為主要材料建築而成。傣族的竹樓一般用數十根大竹子做支撐主架,在離地2米多高處鋪樓板。樓分上下兩層,樓下無圍牆,是拴牲畜、養家禽和堆放農具的地方。樓上住人,竹牆縫隙較大,既采光又通風,所以一般竹樓都沒有窗戶。竹樓的一端設有樓梯,拾級登樓,先是走廊,正麵是陽台。陽台上放置水缸,人們在這裏洗漱、晾曬衣物和納涼。室內以一道竹籬笆隔成堂屋和臥室。樓頂呈A字形,覆蓋以茅草編成的“草排”。大概是由於它像一頂被支撐的大帽子,所以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當年諸葛亮到西雙版納的時候,一個叫岩肯的青年人向他請教建造什麼樣的房屋才能讓傣家人住得更舒適,諸葛亮想了想便在地上插了幾根筷子,然後將自己的帽子往上一放說:就照這個樣子蓋吧。
土家族吊腳樓
吊腳樓是鄂西土家族地區最複雜而又最能顯示富有的一種典型的建築形式。它們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正屋和廂房(吊腳部分)的上麵住人,廂房的下部有柱無壁,用來喂養牲畜、堆放雜務。其類型有以下幾種:單吊式、雙吊式、四合水式、平地起吊式。
吊腳樓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築注重龍脈,依勢而建和人神共處的神化現象外,還有著十分突出的空間宇宙化觀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土家族吊腳樓在其主觀上與宇宙變得更接近,更親密,從而使房屋、人與宇宙渾然一體,密不可分。
納西族碉樓
羌語稱碉樓為“鄧籠”。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 西南夷傳》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餘丈”的記載。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O~30米,用以禦敵和儲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個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牆內側與地麵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也不用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其類型分為開平碉樓,迎龍樓,馬降龍碉樓群,方氏燈樓,適廬,雁平樓,日日升樓與翼雲樓等。
佘族傳統民居
佘語稱房子為“寮”。明初,佘族古民居大多是以竹子架搭成的“懸草寮”。這種茅寮稱“幹柱落腳”或“千枝落地”,四麵透風,呈“介”字形,架料多縛成框格形。清代以後,佘族地區才出現“土牆厝”,也叫“泥間”,用黃土砌成圍牆和間隔牆的土木結構。清末以後,在原有的“土牆厝”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上下二層、左右對稱、前廳開放的格局。它的基本構造是每排柱子五根,棟柱與二步柱間隔一丈,二步柱與廊柱間隔五尺。前五尺為走廊,中堂(佘民稱“正廳”)照壁在後二步之間。一幢房子最少兩排柱,兩邊牽牆,成為“三植”,多者“五植”、“七植”、“九植”不等。這也是佘族民居所獨有的特色。
氈房和帳房
氈房俗稱蒙古包,是一種可以隨時拆卸運走的圓形住宅。它以柳木條為骨架,外邊覆蓋以毛氈,適用於逐水草而居、隨時移動居住地的遊牧民族,廣泛用於內蒙古的草原地帶及新疆北部、甘肅、青海部分地區。不僅蒙古族使用,一些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牧民亦使用。此外,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因夏季比較溫暖,牧民們采用一種帳篷式房屋,稱為帳房。內部以帳架支頂,外部覆以細羊毛氈或帆布。西藏、青海高原上的藏族牧民亦喜歡用帳房,但他們是以黑色的犛牛氈為覆蓋材料。
藏族民居
藏族民居俗稱碉房,大多數為三層或更高的建築。底層為畜圈及雜用,二層為居室和臥室,三層為佛堂和曬台。四周牆壁用毛石壘砌,開窗甚少,內部有樓梯以通上下,易守難攻,類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並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戶上沿砌出披簷。居住在四川阿壩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裝修部分則增多一些。居住在甘肅南部的藏族則多采用青海莊案形式,說明地區條件對民居的彤響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響更大。四川茂汶地區居住的羌族亦采用碉房形式,其外牆為片石壘砌,建築密度極高,並附建有極高的碉堡及過街樓,防禦性極強。雲南紅河州一帶的哈尼族民居稱為“土掌房”,為土牆、平頂、外牆無窗的兩層樓房,這種體係應說與藏族碉房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
維吾爾族民居
維吾爾族民居以南疆喀什一帶最為典型,因當地幹熱少雨,風沙大,所以創造了一種土牆、土平頂,居室分為冬室和夏室兩部分的民居類型。所謂夏室就是建築前部有寬大的前廊,從5月到11月,全年大部分時間居民在此廊內做家務、吃飯、待客等,成為南疆居民生活的一大特色。居室內裝飾華美,有豐富的石膏花飾及各種形式的小壁龕嵌於壁間。地麵鋪設地毯,席地而坐。
五、交通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一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東起點(一說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此得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
中國古代四大名橋
趙州橋:趙州橋又叫安濟橋,是隋朝石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距今已有近1400年,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雄偉的石拱橋。
趙州橋隻用單孔石拱跨越汶河,石拱的跨度為37.7米,連南北橋堍(橋兩頭靠近平地處),總共長50.82米。采取這樣巨型跨度,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舉。更為高超絕倫的是,在大石拱的兩肩上各砌兩個小石拱,從而改變了過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傳統建築形式,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敞肩拱”的新式橋型。
洛陽橋:洛陽橋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郊北部洛陽江入海處,即古萬安渡的地方,故又名萬安橋,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
盧溝橋: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為聯拱石橋,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盧溝橋以其精美的石刻藝術享譽於世。意大利人馬可 波羅的《馬可 波羅行紀》一書,對這座橋有詳細的記載。1937年七七事變在此發生,這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本土的開始,蘆溝橋因此成為有曆史意義的紀念性建築物。
廣濟橋:廣濟橋又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橫跨韓江。始建於南宋幹道六年(1170年),總共24墩。橋墩用花崗石塊砌成,中段用18艘梭船連成浮橋,能開能合,當大船、木排通過時,可以將浮橋中的浮船解開,讓船隻、木排通過。然後再將浮船歸回原處。該橋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裏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1794千米。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裏,主要經曆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到了隋朝,隋煬帝動用幾百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經唐宋發展,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馳道
馳道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國道”,始於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第二年(222年),就下令修築以鹹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穀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出今商洛通東南的武關道,出秦嶺通四川的棧道,出今隴縣通寧夏、甘肅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從《漢書 賈山傳》中得知,秦馳道在平坦之處,道寬五十步(約今69米),隔三丈(約今7米)栽一棵樹,道兩旁用金屬錐夯築厚實,路中間為專供皇帝出巡車行的部分。可以說,這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國道”。
驛站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郵驛曆史長達3000多年,郵票上的兩處驛站遺址,均屬明代。驛站使用的憑證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驛站要車、馬、人夫運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郵符”,官府使用時憑勘合;兵部使用時憑火牌。使用“郵符”有極為嚴格的規定。對過境有特定任務的,派兵保護。馬遞公文,都加兵部火牌,沿途各驛站的接遞如果要從外到達京城或者外部之間相互傳遞的,就要填寫連排單。公文限“馬上飛遞”的需要日行三百裏。緊急公文則標明四百裏或者五百裏、六百裏字樣,按要求時限送到。但不得濫填這種宇樣。驛站管理至清代已臻於完善,並且管理極嚴,違反規定,均要治罪。到了清代末期由於有文報局的設立開始與驛站相輔而行,繼而廢除了驛站,同時有文報局專司其事,以後又設郵政,而文報局也逐漸廢止。
茶馬古道
所謂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之路。茶馬古道的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100多千米;另一條路線從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旬、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後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千米。在兩條主線的沿途,密布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將滇、藏、川“大三角”地區緊密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
漕運
中國曆代封建王朝將征自田賦的部分糧食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運輸方式。運送糧食的目的是供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這種糧食稱漕糧,漕糧的運輸稱漕運,方式有河運、水陸遞運和海運三種。狹義的漕運僅指通過運河並溝通天然河道轉運漕糧的河運而言。
漕運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東沿海一帶運軍糧抵於北河(今內蒙古烏加河一帶)。漢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每年都將黃河流域所征糧食運往關中。隋煬帝動員大量人力開鑿通濟渠,聯結河、淮、江三大水係,形成溝通南北的新的漕運通道,奠定了後世大運河的基礎。唐、宋、元、明、清曆代均重視漕運,
為此,疏通了南糧北調所需的網道,建立了漕運倉儲製度。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