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2 / 3)

未央宮:中國西漢宮殿,趙飛燕住過的地方。位於當初漢都長安城西南部。因在長樂宮之西,漢時稱西宮。為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在秦章台基礎上修建,惠帝即位後,開始成為主要宮殿。

據記載,未央宮宮城四麵各辟一門,東、北兩門外築有闕樓,稱東闕、北闕。諸侯來朝,進出東齲;士民上奏,人詣北闕。為利用龍首山丘陵作地基建造。宮內還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台、鉤弋等殿,又有殿閣32處。該宮平麵為方形,周長8000多米,麵積約5平方千米,占長安城總麵積的117左右。前殿居全宮正中,其夯土基址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北端最高處15米。未央宮毀於西漢末年戰火,後即廢棄。

建章宮:中國漢代宮苑。漢武帝建於太初元年(前104年)。據《三輔黃圖》記載:“周二十餘裏,千門萬戶,在未央宮西,長安城外。”建章宮從正門圓闕,經玉堂、建章前殿至天梁宮形成中軸線布局,其他不同組合的殿堂建築分布左右,全都圍以閣道,建築群外圍築有城垣。其北為人工開鑿的太液池,池中築有三神山,池畔有石雕裝飾,岸邊滿布水生植物。這種一池三山的布局對後世園林產生深遠影響。建章宮開自然山水宮苑之先河。

大明宮

大明宮為中國唐代宮殿。始建於貞觀八年(634年),南接唐長安城(今西安)北牆。龍朔二年(662年)武則天參政後擴建。次年武則天遷此聽政,此後為唐代主要朝會之所,號東內。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昭宗幹寧二年(895年)兩次遭兵火劫難,其後廢棄。大明宮平麵接近梯形,周長7.6千米,麵積約3.6平方千米。宮牆用夯土建造,宮門附近及轉角處內外包磚,東西北三麵築有夾城。共有11座門,正南門為丹鳳門,北麵正中為玄武門。丹鳳門北600餘米處有含元殿,為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的場所。北有正衙宣政殿,再北為內衙正殿紫宸殿。大明宮北部為園林區,建築布局疏朗。中央有太液池。池中偏東留有蓬萊山遺跡。李唐王朝信奉道教,尊老子為始祖,大明宮中有三清殿、大角觀、玄元皇帝廟等,均為道教建築遺址。

布達拉宮

“布達拉”,或譯“普陀珞珈”,都是梵語的音譯,意為“佛教聖地”。鬆讚幹布於641年與唐王朝聯姻,為迎娶文成公主,在瑪布爾日山上修建了宮殿。鬆讚幹布把觀世音菩薩(世間自在佛)作為自己的本尊佛,用佛經中菩薩的住地“布達拉”來給宮殿命名,稱做“布達拉宮”。

五世達賴喇嘛洛桑嘉措於1645年重建布達拉宮,三年後竣工,是為白宮。

1653年,五世達賴入住宮中。從這時起,曆代達賴喇嘛都居住在這裏,重大的宗教和政治儀式也都在這裏舉行,布達拉宮由此成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五世達賴去世後,為安放靈塔,宮廷總管第巴?桑結嘉措繼續擴建宮殿,形成紅宮。

蘇州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的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素有“江南園林甲夭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

蘇州園林是文化意蘊深厚的一‘文人寫意山水園”。古代的造園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能詩善畫,造園時多以畫為本,以詩為題,通過鑿池堆山、栽花種樹,創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被稱為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為了表達園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園林建築與景觀又有匾額、楹聯之類的詩文題刻。其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拙政園和留園更躋身“中國四大名園”之列,網師園也頗負盛名。

漢長安城

漢長安城位於今西安市區西北郊外,麵積約36平方千米,平麵呈方形,大約是同時期羅馬城的4倍。城市有12座城門和8條主要街道,最長的街道長5500米。居民區分布在城北,劃分為160個“閭裏”。市場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稱為“長安九市”。在城西有麵積廣大的上林苑,苑內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宮等。漢長安城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裏,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係。

唐長安城

唐代都城長安,以它的宏大的規模、嚴謹的規劃著稱於世。

582年,隋文帝楊堅在原長安城東南龍建造新都,定名為“大興城”;麵積達84平方千米,由建築學家太子左庶子宇文愷主持規劃建設,先造大興宮城,後造皇城,唐朝改大興為長安。隋大興城的規劃,把宮城皇城集中一處,布置在中軸線的北端。長安城裏筆直的南北11條街和東西14條街縱橫交錯,形成了方格網的布局。各街之間所形成的方格是裏坊(隋稱“裏”,唐稱“坊”)。唐時共有110個坊,2個市(共占四坊)。皇城兩側的各坊都是四麵開門,裏麵有十字大街。各坊除有一條大街或十字大街之外,還有規劃整齊的縱橫曲、巷和沿坊牆的順牆街道。這些裏坊,除一般市民的住宅之外,還有不少官僚府第和寺廟,它們往往占據距離宮廷、官署和市場比較近的繁華區或風景優美的區域。

明紫禁城

紫禁城又稱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建成於明代永樂18年(1420年),至今已有580多年的曆史。紫禁城位於北京城的中心,占地72萬平方米,有房屋8700間,是我國曆史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皇宮,無論在體現封建政治觀念、等級尊卑觀念還是在建築美學與哲學上,及在整體規劃和設計、建築技術和藝術、實用功能和藝術形式、給排水、防火和防禦等諸方麵均達到完美的程度並風格獨具。紫禁城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其長寬比為4:3.1,四麵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麵為午門,北麵為神武門,東麵為東華門,西麵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角樓。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

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承德。它建造於18世紀初,是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每年大約有半年時間要在承德度過,清前期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和外交等國家大事,都在這裏處理。因此,避暑山莊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個政治中心。

避暑山莊占地564萬平方米,環繞山莊蜿蜒起伏的宮牆長達萬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風景,形成了東南湖區、西北山區和東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構成了中國版圖的縮影。宮殿區建於南端,是皇帝行使權力、居住、讀書和娛樂的場所,至今珍藏著兩萬餘件皇帝的陳設品和生活用品。避暑山莊這座清帝的夏宮,以多種傳統手法,營造了120多組建築,融彙了江南水鄉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為中國皇家園林藝術薈萃的典範。

頤和園

頤和園是我國現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古代園林。位於北京市海澱區境內,占地290公頃,包括萬壽山、昆明湖兩大部分。全園有各式建築3000餘間,園內布局可分為政治、生活、遊覽三個區域。政治活動區,以仁壽殿為中心,是過去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辦理朝事、會見朝臣、使節的地方。生活居住區,以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為主體,是慈椿、光緒及後妃居住之地。風景遊覽區,以萬壽山的前山、後山、後湖、昆明湖為主,是全園的主要組成部分。

沈陽故宮

1625年,努爾哈赤將都城遷移至明沈陽,在沈陽中修築故宮。這組建築主要是作為理政和朝賀的場所,努爾哈赤居住的寢宮在原沈陽城的北門——安定門。

清朝入關後,沈陽故宮失去了作為皇宮的地位,成為陪都行宮。康熙帝和乾隆帝東巡祭祖期間,曾在此居住。乾隆四十六年,即1780年,增建了西路建築,包括戲台嘉蔭堂和用於儲藏四庫全書的文溯閣,並在中路修建了東所、西所和盛京太廟。

與北京故宮相比,沈陽故宮建築風格具有獨特的滿、蒙、藏特色。東路大政殿、十王亭建築群布局仿照八旗行軍帳殿(大喔次)的布局。中路的特點則是“宮高殿低”,居住部分位於高台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區域,這是來源於滿族人喜居於台崗之上的生活習慣。西路則是完全的漢式建築。

雍和宮

雍和宮是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為清第三代皇帝雍正即位前府邸。雍正三年(1725年)改為行宮,乾隆九年(1744年)改為藏傳佛教寺院。

雍和宮是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雍和門、雍和宮殿、“四學殿”(藥師殿、數學殿、密宗殿、講經殿)及三個文物陳列室構成。整個建築布局完整,巍峨壯觀,具有漢、滿、藏、蒙民族特色。各殿內供有眾多的佛像、唐喀及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有紫檀木雕刻的500個羅漢山、金絲楠木雕刻的佛龕和18米的檀香木大佛。檀木大佛1990年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圓明園

圓明園位於北京市西郊,海澱區東部。原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禦苑,占地約5200畝,平麵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總麵積約5249.97畝。

圓明園的陸上建築麵積和故宮一樣大,水域麵積相當於一個頤和園。圓明園彙集了當時江南若幹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的南部為朝廷區,是皇帝處理公務之所。許多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僅模仿建築,連名字也照搬過來。圓明園中還建有西式園林景區。如“觀水法”,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

1860年英法聯軍和1900年八國聯軍兩次洗劫圓明園,園中的建築被燒毀,文物被劫掠,奇跡和神話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

上林苑

上林苑是漢武帝劉徹於建元二年(前138年)在秦代的一個舊苑址上擴建而成的宮苑,位於西安市西部,規模宏偉,宮室眾多,有多種功能和遊樂內容。上林苑內容,據《漢書 舊儀》載:“苑中養百獸,天子春秋射獵苑中,取獸無數。其中離宮七十所,容千騎萬乘。”《關中記》載,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宮、三十五觀。三十六苑中有供遊憩的宜春苑,供禦人止宿的禦宿苑,為太子設置招待賓客的思賢苑、博望苑等。上林苑中有大型宮城建章宮,還有一些各有用途的宮、觀建築,如演奏音樂和唱曲的宣曲宮;觀看賽狗、賽馬和觀賞魚鳥的犬台宮、走狗觀、走馬觀、魚鳥觀;飼養和觀賞大象、白鹿的觀象觀、白鹿觀;引種西域葡萄的葡萄宮以及養南方奇花異木,如葛蒲、山薑、桂、龍眼、荔枝、檳榔、檄欖、柑橘之類的扶荔宮。

獅子林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曆史。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天如禪師維則得法於浙江天目山獅子岩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係,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湃子林”。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台、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石奇峰,洞壑深邃而盛名於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假山群共有九條路線,21個洞口。橫向極盡迂回曲折,豎向力求回環起伏。“人道我居城市裏,我疑身在萬山中”,就是獅子林的真實寫照。所謂“蘇州園林甲江南;獅子林假山迷宮甲園林”。

暢春園

暢春園位於北京海澱區,圓明園南,北京大學西。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偉修建的“清華園”。明朝滅亡後,園址荒廢。1684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歸來後,利用清華園殘存的水脈山石,在其舊址上仿江南山水營建暢春園,作為在郊外避暑聽政的離宮。園林山水總體設計由宮廷畫師葉洮負責,聘請江南園匠張然疊山理水,同時整修萬泉河水係,將河水引入園中。為防止水患,還在園西麵修建了西堤(今頤和園東堤)。

暢春園以園林景觀為主,建築樸素,多為小式卷棚瓦頂建築,不施彩繪。園牆為虎皮石砌築,堆山則為土阜平岡,不用珍貴湖石。園內有大量明代遺留的古樹、古藤,又種植了臘梅、丁香、玉蘭、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間散布麋鹿、白鶴、孔雀、竹雞,景色清幽。暢春園這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造園風格影響了在其之後落成的避暑山莊和圓明園(乾隆擴建之前)等皇家宮苑。

福建土樓

風格奇異的土樓民宅散布在閩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閩西南的南靖、平和、華安、漳浦等地。土樓,俗稱“生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它是以生土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過反複揉、舂、壓建造而成。樓頂覆以火燒瓦蓋,經久不損。土樓高可達四五層,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樓聚居。

這種以生土為牆的土木構架民宅,其造型在中國傳統民居的種類中,是花樣較多的一種。有圓、方、半圓、橢圓、交椅、五角、八卦、五鳳、桃形及不規則形等許多種類,又以圓、方、交椅形和五鳳樓最為常見。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大約始於元代。元大都的總體規劃是按《周禮 考工記》中所說:“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麵朝後市,左祖右社……”其中如棋盤的街道都是南北向或東西向,因此就決定了民居的基本形狀為方形或長方形。

四合院的基本型是由四麵房屋合圍而成的院子。根據宅基地的大小,一宅可能建成多個彼此相通的四合院,因而有一進院、兩進院、三進院……有些豪宅甚至還辟有花園。

北京四合院的組成部分有大門、影壁、屏門、垂花門、廊、正房、耳房、廂房、倒座房、廳房、後罩房、群房、園林、圍牆及更道。最簡單的一進院可僅由正房、耳房、廂房、倒座房、大門及圍牆組成,這種格局是因為宅基地較小。有些更小的院落甚至隻是三合院(僅有三麵房屋),但無論大小,每一宅院總是四麵合圍,自成獨立體係的,一個宅院住一戶,並非現在的大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