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多宗教的國家。中國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中國各宗教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的宗教徒有愛國愛教的傳統。中國政府支持和鼓勵宗教界團結信教群眾積極參加國家的建設。各宗教都倡導服務社會,造福人群,如佛教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天主教、基督教的“榮神益人”,道教的“慈愛和同、濟世度人”,伊斯蘭教的“兩世吉慶”等。
在中國,各種宗教地位平等,和諧共處,未發生過宗教紛爭:信教的與不信教的公民之間也彼此尊重,團結和睦。這既是由於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兼容、寬容等精神的影響,更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製定和實施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立起了符合國情的政教關係。
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因為他屬於釋迦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我國。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講佛教是宗教隻是一種通俗的方便說而已,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曆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到了後漢末葉桓靈二帝的時代(147—189年),記載才逐漸翔實,史料也逐漸豐富。其時西域的佛教學者相繼來到中國,如安世高、安玄從安息來,支婁迦讖、支曜從月氏來,竺佛朔從天竺來,康孟詳從康居來。由此譯事漸盛,法事也漸興。
禪宗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達摩大師是印度禪宗第28代祖師,中國初祖),故又稱達摩宗;因其得佛心印為佛陀之正統法脈,又稱為佛心宗。達摩於北魏末活動於洛陽,倡二入四行之修禪原則,以《楞伽經》授徒。
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發揚光大者,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伊斯蘭教
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蘭係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誌,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意為“順從者”。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所創傳。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西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歐、北美、澳洲和南美一些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和發展,是上述地區發展最快的宗教。它自創興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它作為一種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和一種文化體係,傳入世界各地後,與當地傳統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在不同的曆史條件下,對許多國家和民族的社會發展、政治結構、經濟形態、文化風尚、倫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基督教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基督教開始傳入中國,但當時傳入中國的是當年一度被認為是異端的聶斯托利派(中國稱景教,現稱“東方亞述教會”),後來在唐朝會昌五年(845年)被禁止傳播。元朝時基督教(景教和羅馬公教)又再次傳入中國,稱為“也利可溫”(蒙古語“有福緣的人”),元朝滅亡後又中斷了。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穌會派來利瑪竇,他被允許在廣東肇慶定居並傳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國得以立足。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東正教開始在中國傳播。1807年,新教派遣馬禮遜來華傳教,新教也開始在中國傳播。鴉片戰爭以後,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為基地迅速發展。
二、服飾
服飾文化
我國服飾文化的曆史源流,若從古典中尋找,總會將其歸結於三皇五帝。如戰國人所撰《呂覽》記述,黃帝時“胡曹作衣”;或說:“伯餘、黃帝製衣裳。”這個時代,從考古發掘的文化遺存對照,應該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的母係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這個時期內出土的實物有紡輪、骨針、綱墜等,又出土有紡織物的殘片。我國中原甘肅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繪,已將上衣下裳相連的形製生動而又形象地描繪出來了。
周代是中國冠服製度逐漸完善的時期。這時候,有關服飾的文字記載十分多見。青銅器銘文中,有關服飾的記載和“虎冕練裏”(毛公鼎)、“女裘寶殿”(周、伯蔡文簋)等。隨著等級製的產生,上下尊卑的區分,各種禮儀也應運而生。反映在服飾上,有祭禮服、朝會服、從戎服、吊喪服、婚禮服。這些服飾適應了天子與庶民,甚至被沿用於商周以來的二千年封建社會之中。
男服服飾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侯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製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女服服飾
廟服:相當於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後、皇太後之入廟服,皇後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
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後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著。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後,皆以蠶衣為朝服。
三、古都
西安
有17個朝代及政權建都於此,超過1200年,是中國建都時間最長和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列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同時也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長安在漢朝與唐朝的時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在它發展的頂峰時期大約擁有超過60萬的人口。明朝初年起,長安改稱西安,並沿用至今。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麵積約36平方千米。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
582年,隋文帝楊堅在原長安城東南龍首塬建造新都,定名為“大興城”。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改大興為長安。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年間,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人口約有100萬。
洛陽
洛陽,原作“雒陽”,古為豫州的一部分,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因境內有伊、洛兩水,也舊稱伊洛。
曆史上的洛陽居華夏腹心,和長安一起作為東西二京達兩千多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製,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北京
大約在70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前221年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北方重鎮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又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國都。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為京師,大都於洪武元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明成祖)發動靖難戰爭、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也稱為“行在”,現在的北京從此得名。永樂十九年正月,明朝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南京作為留都。
南京
南京與北京、西安、洛陽同稱為中國曆史上的四大文化古都。東郊湯山猿人頭骨的出土,表明35萬年前南京就是古人類聚居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天南京的中華門西南側建城,開創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3世紀以來,先後有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史稱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共10個朝代和政權在南京建都立國,留下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
南京之名始於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業、建鄴、建康、白下、升州、江寧、集慶、應天等名。明成祖時國都北遷,應天府改稱南京。太平天國稱之為天京,清朝稱為江寧,辛亥革命以後再改稱南京至今。
杭州
杭州曆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曆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曆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29年),宋高宗趙構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八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曆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伐軍進入杭州。同年,分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於此。1B49年,解放軍進入杭州城,為解放浙江全境建立了大本營。杭州進入了一段新的時期。
開封
開封為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夏代曾在開封附近的老丘建都217年。春秋時期,鄭莊公在今朱仙鎮附近的古城村築啟封城,取開拓封疆之意,定名開封,這是開封故城。今開封市所在地是由啟封、儀邑二城逐漸演變而成。戰國稱大梁,魏在此建都140年。秦、漢置浚儀、開封二縣。因從魏、五代時梁、晉、漢、周以及北宋、金均在此建都,有七朝古都之稱。位於城西南端的延慶觀為中國道觀,是全真教第一祖重陽真人傳教場所。
鹹陽
鹹陽位於陝西省八百裏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宗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鹹陽。它東鄰省會西安,北與甘肅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
鹹陽是我國著名古都之一,是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時,周人曾在鹹陽一帶長期活動,修築城邑,發展經擠,留下了許多遺跡。公元前250年秦孝公將國都遷到鹹陽,秦王嬴政在此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製的多民族政權——封建帝國秦王朝。周、漢、唐等十一個朝代也都曾把鹹陽作為都城或京畿之地,成為我國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鹹陽閃爍過燦爛的光輝。
商丘
商丘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商丘是火的發源地。早在1萬年前,燧人氏在這裏發明了人工取火,開創了人類文明曆史的新紀元,燧人氏欽人們譽為火祖。燧皇陵至今還矗立在商丘大地上。數千年來,商丘建國、立都、設郡、置州、為神州重鎮,曾稱毫、商丘、難附、宋國,粱國、宋州、宋城、歸德府、應天府和南京。
五帝之一的顓頊曾遷都商丘,五帝之一的帝嚳高辛氏都亳,夏王相都商丘,商湯都南亳,微子封宋國,劉武徙梁國,趙構都南京。商丘是先商和商業的發祥地。
四、建築
《考工記》
《考工記》是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手工業技術文獻,書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工藝美術資料,記載了一係列的生產管理和營建製度。該書在中國科技史、工藝美術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考工記》是齊國官書(齊國政府製定的指導、監督和考核官府手工業、工匠勞動製度的書),作者為齊稷下學宮的學者:該書主體內容編纂於春秋末至戰國初,部分內容補於戰國中晚期。
今天所見《考工記》是作為《周禮》的一部分。《周禮》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組成。
阿房宮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始建於公元前212年。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開始營造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時隻建成一座前殿。據《史記 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搪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楚霸王項羽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
鹹陽宮(信宮)
中國秦代宮殿,又稱信宮,後泛指帝王宮殿。位於今陝西鹹陽市東,當初秦都鹹陽城的北部階地上。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開始營建宮室,至遲到秦昭王時,鹹陽宮已建成。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該宮又經擴建。據記載,該宮“因北陵營殿”,為秦始皇執政“聽事”的所在。秦末鹹陽宮被縱火,夷為廢墟。
長樂官、未央宮、建章宮
長樂宮:長樂宮是在秦離宮興樂宮基礎上改建而成的西漢第一座正規宮殿,位於長安城內東南隅,始建於高祖五年(前202年),兩年後竣工。遺址平麵呈矩形,東西寬2900米,南北長2400米,約占長安總麵積的六分之一。據記載,此宮四麵各開宮門一座,僅東門和西門有闕。宮中有前殿,為朝廷所在一西為後宮。高祖九年(前198年),朝廷遷往未央宮,長樂宮改為太後住所。十六國以後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