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1 / 1)

我買了一本,愛不釋手。所謂書話,無非是有關書及著者的種種話題。這類作品,受到包括我在內的讀者的歡迎,我想根本的原因是,這些書都是學者作家化或作家學者化的結晶。單就鄭振鐸、阿英、唐弢而論,鄭先生是中國文學史的權威、藏書家,也是文學家;阿英先生是中國近代文學史專家、藏書家,也是文學家;唐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專家,也是有“魯迅風”之譽的雜文家。因此,他們寫的書話,信手拈來,道人所未道,文字簡潔,甚至文釆斐然,讀後不僅增加學養,還因文字娛目,而感到愉悅。這幾本書無疑是傳世之作,書話這種文體,也必將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

正是本著傳承書話文體的願望,我主編了這套《書話文存》。誠然,先賢們的學問成就、文學業績,我輩難以企及。但是,加盟本文存的作者,都既是學者,也是作家。王學泰不僅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學者,也以研究遊民及江湖文化馳名學界,並寫了不少雜文、隨筆;李喬是研究中國行業神的專家,有專著行世,並以大量的雜文、隨筆活躍於文壇;伍立楊對中國近代史,特別是民國初年的政治史,有深入的研究,出版了有影響的專著,更以散文家為讀者熟知;趙芳芳雖沒有以上諸位的名氣,但從她已出版的散文隨筆集《一花可可半夢依依》、《朱顏別趣》以及收入本文存的新作來看,她不僅飽讀詩書,且文字溫潤似采采流水,她寫的書話,別具風格,使人耳目一新。知識性、可讀性是書話的命脈。就此而論,我敢說,本文存是與前輩們的書話一脈相承的。

編一套書話文存,餘有誌於此亦久矣。前年京中及陝西有出版社編輯來舍下約稿,我提出編此文存,他們都表示歡迎。但後來報選題,都被單位一把手否決。老實說,時下某些出版社的一把手,根本就是學術外行。去年我跟商務印書館的王乃莊、常紹民、丁波先生說起出版這套文存,他們都很支持,此書才得以麵世。這裏,我對商務印書館深表謝忱與敬意!

2010年2月20日農曆年初七,於老牛堂